陶繼新
初識賁友林老師,他真誠厚實與文人風度和諧為一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我不由得想起孔子“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之言。隨著采訪的深入,他教學上的大膽變革與卓越才華,又讓我生出一份深深的敬意。賁老師用他的胸襟和才華,既教給學生數學的知識,又教給了他們做人的道理。
“道法自然”
賁老師的每一個教學案例,不僅能讓我們看到整節課的設計思路,還翔實地體現了課堂中師生交流的過程。賁老師曾說:“課堂沒有彩排,每一節課都是現場直播。課堂一旦拉開帷幕,不能試驗,無法預演,更不會讓你反復潤色,每句話、每個細節、每件事,都是原創,都是首發。”
教育和生活一樣,只有慢慢地走,才自然而扎實。只有自然,才能達到和諧,讓求知的種子在學生內心深處扎根,然后慢慢地發芽、開花、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賁老師所做的“施肥”“澆水”“鋤草”,都是為了讓那些小生命能夠保持自我發展的狀態,健康成長。
賁老師認為,對于數學學習中的一些核心問題,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要慢下來;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學會等待,學會沉默。教師的慢并不是放緩課堂節奏,也不是拖慢教學進度,而是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擁有更多時間來思考,有充足的時間接受和消化新知識,最終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才是理想中的教學。
“課堂的主體永遠是學生”,平時課堂教學如此,大型的觀摩課和比賽課亦如此。在賁老師看來,觀摩課現場并不是自己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放飛思維、激揚生命的天堂。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才是他關心的問題。
“復歸于嬰兒”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許多人會漸漸忘掉兒時對世界的感知。但教師作為一直與孩子們相處在一起的人,必須要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才能夠更好地引領他們成長。
一天,賁老師剛下課,一個學生便跑來遞上一份報紙。賁老師一看,報上赫然顯示著用紅筆圈出的“不拖堂”三個字。這還沒完,這個學生還義正詞嚴地說:“賁老師,報上說不拖堂!”
賁老師愕然,隨即陷入了思考,整個班的學生都在忐忑地等待著老師即將到來的雷霆震怒,沒想到卻看到完全相反的結果—賁老師認真地點了點頭,并與全班同學約定:“以后我上的所有數學課,不管進展到什么地方,只要下課鈴聲一響,立馬下課。”
全班學生歡呼起來。而賁老師,也和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后合,儼然一個大兒童!
在學生的心里,賁老師是一個可以吐露心事、平等相待的朋友;在賁老師自己的心里,也早已和學生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學生犯了錯誤,做錯了題,他從不大聲呵斥,而是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教他們如何改正,如何提高,引導他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目前關于高效課堂的研究很多,也出現了花樣繁多的教學模式。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課堂上學生的心靈不自由,任何模式都無濟于事。如何使更多的課堂成為高效課堂?賁老師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下“全知全能”的包袱,卸去“至尊”的架子,撕去“完人”的面具,還原本真,還原自然,還原那個曾犯過錯誤、正在犯錯誤、依然會犯錯誤的普通人形象,從錯誤中學習,在交往中成長。
“思則睿,睿作圣”
賁老師在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珍貴經驗,看他筆記和總結中洋洋灑灑的文字,很難想象它們出自一位看起來有些木訥的數學老師之手。略微翻閱后,就可以看出賁老師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刻思考和嚴密邏輯。每一篇課堂教學實錄之后,都有一篇教學思考,它看似是對本次課的心得體會,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多不完全屬于課堂教學范疇的內容。手記中寫下的很多教育教學哲理,會讓你從思維的迷宮中跳脫出來,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這是賁老師的一段教學手記:
在“讓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什么和怎樣教應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把握。該教的,才教;當教的,方教。教,服務學生的學,促進學生的學,而不是遮蔽學生的學,替代學生的學。
在這里,賁老師對“教”之一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教,是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教他們之所需,教他們之所思,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的狀態下進行更高效的學習。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賁老師常常有意“隱退”,讓學生的思維盡情放飛。原來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單一思維向度,現在變成了學生們無數個思維向度。有時,某些思維之間會碰撞出火花。因為這些體驗,課堂氣氛一改往日的沉悶單調,變得色彩繽紛起來。
雖然自由的課堂氛圍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但學生受制于本身的知識儲備,整個討論或許會偏離原本的軌道。這個時候,賁老師便不失時機地從“隱蔽”處走出來,給學生“糾偏”。賁老師采取巧妙點撥的方法,既照顧到了學生的情緒,又在無形之中掌握了課堂的節奏,將討論引入正軌。
辛苦,但不心苦;忙碌,但不盲目。賁老師將易逝的課堂鎖定為常存的文字,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重建,以實現持續而富有意義的“靜悄悄革命”。形成文字的過程,既是與自己對話、跟自己訴說,也是和自己談心的過程。
在賁老師以“手記”方式記錄的教學思考中,精妙哲思隨處可見。宋朝思想家、理學家周敦頤說:“思則睿,睿作圣。”賁老師一直在實踐著,他的所思所想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教學體系,變成了個人對自我存在的思索。世間對每一個問題的思索都會推進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賁老師也是在這條追求道路上不斷奔波的行者。
“功夫在詩外”
任何成功人士光鮮亮麗外表的背后,都有超越常人的努力作為支撐。這份努力不只局限于某個狹小的領域,而是廣泛涉獵了其他相關的內容。“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游這一寫好詩的金玉之言,同樣適用于教學。賁老師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詩外”功夫。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備課占據了他絕大部分的休息時間。賁老師備的不僅僅是上課內容,還廣泛涉及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的知識。恰如《中庸》所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賁老師認為,備課是“養兵”,上課是“用兵”,養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時。所以,賁老師在備課時廣泛地考慮到了各種狀況,從學生的接受程度到知識結構的建立,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絕大多數他都早有預料,發生時也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
賁老師的“詩外功夫”,給更多老師發展與學生成長以啟迪。他一直堅持閱讀和思考,“每日必讀三千字”為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這個好習慣不僅使賁老師自己有所收獲,還在學生那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生在賁老師的帶動下,逐漸開始自主閱讀經典好書。除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外,賁老師引導學生閱讀還有更深層的用意,那就是調動起孩子們自主學習、主動求解的意識。賁老師認為,教會學生與學生自己學會不在一個層次上。前者更多是教師在教,學生之學常常處于被動狀態,很難有愉悅的心態,因此效率低下。后者則不一樣,學生主動學得多了,就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變得熱愛學習。
“茍日新,日日新”
如果僅觀其相貌,一般人會認為賁友林老師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先生;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課堂教學因講得精彩而屢屢獲獎,并受到小學數學界的高度贊揚。他非但不抵觸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范式,而且還是一位“茍日新,日日新”的探索者。2008年,當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課堂改革之風吹來的時候,他便成了第一批改革實驗的老師。
任何的改革,起始階段都會遭遇困難,賁老師也不例外。可他知難而進,收獲了豐碩的果實。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觀察,他對自己原來的教學理論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并認為小學數學教育應當是以學為中心,這不僅是教師觀念的改變,更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
學為中心,先學后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它不但要改變教師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還要改變學生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方式。這需要新的理念,更需要堅持不懈的行動。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原本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的事實,“好心沒做成好事”,一味地進行言傳身教的傳統教育,讓學生關上了交流的大門。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與別人交流,只要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想法,實現對新內容的建構,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能水到渠成。
賁老師認為,交流絕對不是就學生一般所學知識的簡單問答,而是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思考激發出來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所以,賁老師一直鼓勵學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通過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學生能夠以多元的思維,向數學學習的深層次進軍。他的課堂不只是教師一廂情愿地單方面授課,而是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整個授課形式從“為教師的設計”走向“為學生的設計”,展現數學教學中的生本狀態。
賁老師發現,學生一旦會學、善學、樂學,他們的接受程度就會大大提高。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從此就可以將課堂上的一切全部拋給學生,自己不聞不問。相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既要研究教材,探討形式,也要追求人生,提高素養。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當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優秀的教師不僅教給學生如何應考,還要帶領他們找到以后幾十年人生的發展方向。
賁老師的人格魅力,是其幾十年如一日修煉的必然結果。而他又用這種修煉,日復一日地影響著學生。人們多從課堂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成績來對賁老師進行評判,其實,賁老師隱藏在深處的思想境界往往更能對學生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他的教育教學中,不但有讓人學而可用之“術”,還有讓人終生受用的教育智慧與生命靈性之“道”。“道”與“術”的交相輝映,讓他的課堂教學具有了特殊的生命意義。
(作者系山東教育社編審,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