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 張金鳳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推動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意義深遠的思想體系,獲得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已成為全球共識。與此同時,學術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成果豐碩。本文主要就現有研究資料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類型和特征、理論淵源、重大意義等方面加以梳理和分析,旨在全面系統地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及其蘊含的思想方法,為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理論淵源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5-0007-03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面對國內外發展形勢變化、為解決中國發展與世界進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自提出以來就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對于其研究也日益深入。通過在中國知網搜索相關文獻發現,自2012年出現第一篇研究文章之后,研究內容逐年增加。通過對現有文獻分析歸納,旨在深入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思想及方法,不斷探索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類型及特征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的謀求共贏的重要外交思想,也是面對世界性危機和世界格局變化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研究者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對其內涵進行研究。
1.從思維和意識的角度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整體性思維和全球性戰略,是推動世界各國各民族和全部人團結在一起的全新理念。
2.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傳統文化為底蘊,不論是在思想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與“家文化”方向一致。同時其中蘊含的是愛眾親仁、生生不息與太平和合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對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繼承創新。
3.從概念的三個關鍵詞進行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概念共同組成,要求從人的共性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各自存在的差異,包容彼此的多樣性,建立休戚相關的概念。
4.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基礎加以分析。利益相連、價值相通、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分別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物質基礎、精神基礎、實踐基礎、目標基礎。
5.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以及生態五方面闡述其核心內涵。劉方平等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來說就需要從政治關系上、安全格局上、經濟關系上、文化關系上、生態保護上,努力構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類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也針對不同領域發展的具體需要提出了不同類型的“共同體”,促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1.保護自然環境,構筑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生命共同體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促進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
2.保護海洋安全,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海洋孕育生命,連通世界,海洋的和平安寧關系到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安危。陳秀武認為“海洋命運共同體”追求的是和平安寧、合作共贏的共同利益,但也并非排斥各相關國家對各自利益的追求與守護。相反,“海洋命運共同體”更重視相關各國在追逐利益時應該遵循的原則,以便使得其本身的“利益最大化”[2]。“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存,實現義利兼得、義利共贏以及各國共同增進海洋福祉的現實需要。
3.維護網絡安全,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全民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是我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平臺。但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充斥網絡等問題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彰顯的是一種共進的理念,致力構建的是一種共利的關系,努力追求的是一種共贏的目標,最終惠及的是世界各國人民。
4.加強內外聯動,共筑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社會治理手段的創新,是社會治理的新手段,有利于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共同推進社會治理的發展。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社會全體共同參與、協作共建的社會治理體系,也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既是對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我國在社會建設領域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必然選擇。
5.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重要內容。李玉雄認為為更好地應對全球化、現代化和各種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努力提高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體自覺,確保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同向同行[3]。
6.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共處同一個地球,在面對疫情時需要同心協力對抗病毒,共同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新倡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隨著對時代特征和世界大勢的精準把握,在新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跨越和發展。
7.推動合作共贏,打造國家及地區間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自提出以來就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中國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以“一帶一路”為平臺,與沿線國家進行交流合作,打造中老命運共同體、中柬命運共同體、中巴命運共同體等國家間命運共同體;同時積極推動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中國-歐盟命運共同體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項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的偉大事業,打造國家及地區間命運共同體,促進各國合作共贏,共同建設更美好的世界。
從生命共同體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共同體的類型不斷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不斷加深,對于共同體的構建也逐漸走實,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也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步伐。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特征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的、謀求世界共同發展的、具有豐富思想支撐的系統化的思想。研究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其特征。
劉建飛從時代與現實相結合角度分析認為同“真正的共同體”相比,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其明確的特征:既是實然的事物也是應然的事物,主權國家是其基本行為主體[4]。從理論特征角度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實踐性、人類性、民族性等鮮明的理論特征。從辯證角度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實現了科學的繼承性與時代的創新性相統一,實現了策略的預見性與實踐的導向性相統一,實現了以人民為出發點和實現共同發展為目標相統一。同時,與其他治理方案相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務實性、系統性、包容性、普適性等特點。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淵源
研究者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方面對其理論淵源進行解讀,從而了解其最初生成的目的和依據,探索構建的方式及路徑,發掘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意蘊。
(一)馬克思主義是其理論基礎
1.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從“類本質”的角度分析,宋曉丹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類本質哲學在歷史向度的繼承發展,也是在邏輯向度的當代體現[5]。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分析,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聯系與發展相統一,用嶄新的觀念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系統優化的最好選擇。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認識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為促進國內新發展、解決世界發展問題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2.來源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通過交往合作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使世界成為更加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對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王少光等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適應世界前進方向,以實踐為出發點,從實踐路徑、實踐方式、實踐主體三個方面拓展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6]。曹綠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世界歷史理論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的統一,符合人類社會的實踐需要,是時代前行的必要路徑,是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危險、促進共同發展、建設美好社會的必經之路[7]。
3.來源于自由人聯合體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由人聯合體”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從二者的終極目標來看,“自由人聯合體”就是全人類追求的最終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構想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高度,充分顯示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共同愿景,逐漸被世界各國接受和響應。從這個層面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自由人聯合體而邁出的第一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追求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追求社會的繁榮進步的同時使每個人都享受發展成果、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對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繼承發展。
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強調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共同發展,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使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二者在價值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前者是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分析后得出的未來社會形態,后者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提出的現實訴求。前者是后者追求的終極目標,后者是實現前者的必由之路。
(二)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思想是其思想來源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核心的和平外交思想,改革開放后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和平外交思想,新世紀前后以“和諧世界”為目標的和平外交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與共產黨的外交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仇華飛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的時代內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8]。人類命運共同體不但繼承了鄧小平外交理論、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和靈魂,同時,新時代中國外交既融入時代進步又推動社會發展,以全球性眼光建立新思想、新觀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是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行動指南,促進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文化養分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分更具中國特色,研究者們從以下幾個角度闡述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第一,是“和合”文化的當代體現:和合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群、群與群等諸多關系中生發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觀、“天下為公”治理觀、“和而不同”文化觀,這些文化精髓相互聯系、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價值體系,從而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底蘊。
第二,是“天下大同”的現實寫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通俗的表達。
第三,是傳統“義利觀”的實際運用:陸衛明等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中倡導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利合一的利義觀一脈相承,相輔相成[9]79-86。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新成果,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使具有中國智慧與中國特色的外交思想獲得國際認同,推動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從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意義及踐行
(一)理論意義
饒世權等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傳播了中國傳統“和”文化,增強了中國文化軟實力[10]。張郭男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回答“世界往何處去”的問題,體現對社會歷史規律的自覺遵循,體現了中國對資本邏輯掌握的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問題的時代答案,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養分,提升了文化自信[11]。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發展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現實中的實際運用;也是在世界范圍內發揚中國文化、使中國智慧與中國風采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提高中國文化傳播度和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二)實踐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世界和平提供新保障,是促進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新體系,更為各國協同合作提供新動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歷史問題和發展方向問題提供答案,使人類社會朝著共同進步、永久和平、繁榮發展方向努力前進,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意義重大,更對世界永續發展意義深遠。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實現中國夢和人類未來發展進步結合起來,在圓中國夢的過程中推動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立足于中國,著眼于世界,以全球化視野對社會發展做出總體布局,不僅有利于國內社會全面發展、促進中國夢的實現,而且為全球各國的發展提供新思路,促進世界的繁榮發展。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踐行
高揚認為“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論走向現實、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加深交流合作、使發展活力涌現的全新階段[12]。“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推動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體現的國際社會理念的載體,而且是適應各國、各地區加強合作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現實需要,帶領世界發展新潮流,展現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切實可行的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方平.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特色與建構路徑[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2):1-8.
[2]陳秀武.“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相關理論問題探討[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3).
[3]李玉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少數民族文化自覺——基于壯族文化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9-35.
[4]劉建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態、基本特征與核心要義[J].國際問題研究,2020(1):31-39.
[5]宋曉丹.馬克思基于現實的“類本質”哲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1):73-79.
[6]王少光,張永紅.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再思考[J].理論導刊,2020(1):51-55.
[7]曹綠.以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J].思想理論教育,2017(3):39-45.
[8]仇華飛.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其新時代外交實踐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20(2):4-14.
[9]陸衛明,孫喜紅.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優秀傳統智慧[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4).
[10]饒世權,林伯海.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7):15-19.
[11]張郭男.認識論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解讀及其理論意義[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55-62.
[12]高揚.“一帶一路”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入新階段[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1).
收稿日期:2020-09-15
作者簡介:洪福(1995-),女,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張金鳳(1967-),女,浙江臨安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