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格妮絲·赫勒作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超越正義》一書中展現了自己強烈的東歐人道主義思想傾向。本文正是基于《超越正義》的文本研讀,按照歷史推進的邏輯順序,以概念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分別論述了靜態的正義概念、動態的正義概念以及超越正義三者之間的發展流變,表達了對超越正義、良善生活的美好期待。本文也指出超越正義理論呈現出一種關乎個體道德抉擇的審美烏托邦圖式。面對后現代的生活困境,烏托邦對人類內在精神追求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
關鍵詞:阿格妮絲·赫勒;靜態的正義概念;動態的正義概念;超越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05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5-0038-02
正義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息息相關。從古至今,人們總是在追求正義,渴望生活在正義的社會中,期望在正義的社會中得到公正對待。可見,正義的問題與人的現實生活處境密不可分,論述正義的問題不可脫離主體的生活實際。在全球化的今天,正義問題的凸顯實際代表著人類價值追求與生活理想問題的顯現。阿格妮絲·赫勒作為布達佩斯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在東歐人道主義的思想傾向的基礎上展開對正義理論的探索與建構。赫勒的超越正義理論并不是一味地著眼于宏觀的經濟生活,而是細入人類的微觀道德層面,切入點就是“個體的再生產”,一方面區別于馬克思的正義論,另一方面也區別于其他的正義理論家們的正義觀,表現出赫勒作為一名女哲學家獨特的道德主義哲學風格。在《超越正義》一書中,赫勒在解讀諸多正義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批判與反思,形成了自己的超越正義理論,同時,也引起我們對正義理論的重新思考。這就必然涉及對正義內涵的界定。赫勒歷史性地梳理和劃分正義的概念類型有利于我們透視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類生活狀況及生存矛盾。
一、傳統社會:靜態的、完備的正義
靜態的、完備的正義概念與傳統社會的社會條件相適應。在《超越正義》一書中,赫勒對靜態的正義或形式的正義定義為:應用于特定社會群體的各種規范和規則能夠連續不斷地、持之以恒地適用于該社會群體內的每個成員[1]。對此定義進行深刻剖析,不難得出:(1)它涵蓋了所有類型正義的共同特性;(2)它不僅是從正義的全部規范的內容、標準和程序中,而且也是從某些(有限的)理想類型中抽象出來的,這可以通過內容、標準和程序的不同結合方式而得到合理的理解[1]。所以,靜態的正義概念,也可以被稱之為形式的正義概念,一方面它對所有的正義種類具有一種高層次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它涵蓋了所有正義類型的共同特性,具有普適性。正如赫勒所言:“形式的正義概念包含了所有正義的共同特點,無論是‘形式上的,抑或‘實質上的。就其形式而言,它并不是一種正義,而只是一個概念,形式的正義概念意味著比‘形式正義概念具有更高層次的抽象。”[1]這告誡我們應該將形式的正義概念,也就是靜態的正義概念與形式正義有所區分,不可籠統地將兩者一概而論。
理解形式的正義概念的關鍵和核心在于理解它的普適性。靜態的正義概念要求正義必須規范性地應用于特定群體的每一位成員,借以不偏不倚地對待每一位社會成員。赫勒將靜態的正義概念看作是“蒙著眼睛的女子手持天平”[1],一方面,蒙著眼睛代表她不用去衡量任何人的行為,正義代表著客觀,公正。既不受激情利益的驅使,也不因憐憫愛心而產生偏倚。另一方面,天平代表著“規范與規則”,手持天平代表著堅定不移地遵守規范與規則。在赫勒看來,靜態的正義概念規定下的正義是一種冷酷,甚至殘酷的美德,與羅馬人的格言“即使世界毀滅,也要實現正義”描繪的類似。但是,手持天平的正義女神也有可能手持一把利劍。形式的正義概念在操作或者實踐的過程中,容易走向自身的反面。如果人們前后一致地把規范和規則適用于任何群體的任何一位成員,代表著公正。但這個人若是在某一方面持有雙重標準,就表示不公正。所以,靜態的正義概念忽略了個體化內容,它要求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不能具有個人的喜好評判標準。但是需明確的是,個體存在著自身的好惡和興趣,每一個個體都不是完全正義的人。因此,靜態的正義依賴一定的社會強制力作為某種“意志”得以實施,極易導致權威和專制。
靜態的正義概念在內容上也是一種完備的正義概念。赫勒非常贊同一點,即:形式的正義概念包含所有的正義概念。既包含正義的社會方面,也包含正義的倫理方面。也就是,既有道德的內容,也有政治的內容。但是隨著現代性的發展,正義的概念在內容的完備層面發生了分裂,其中,倫理的內容逐漸發展為個體的內在道德,與社會政治方面的內容分屬于不同的發展軌道,正義概念的倫理方面也逐漸缺乏公共維度的全面性。進入現代社會之后,經濟與傳統社會相比有了較快的發展,正義概念中的政治方面首當其沖,力量逐漸增強,演變為權威的力量。因而,靜態的正義概念并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人類著想,忽視了人類個體的內在品格與特點。
二、現代社會:動態的、不完備的正義
赫勒指出,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正義類型的改變。也就是由傳統社會靜態的、完備的正義概念發展成現代社會中的動態的、不完備的正義概念。由此,靜態的正義概念逐漸被社會所淘汰,動態的正義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與形式的或靜態的正義概念相比,動態的正義概念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內在張力。因此,在動態正義的概念規定下,不同正義的概念與種類會存在激烈的沖突與對立,概念上的錙銖必較折射出現代社會較傳統社會更多的矛盾與沖突。現代社會盡管在理解和規定方面較傳統社會的正義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但也絲毫未減弱人們對正義問題的重視度。
在靜態的正義概念中,規范和規則處于絕對地位,人們始終遵守,習以為常和理所當然。關于規范規則是否正義的問題,可以通過實際證實,以達成的公共意識作為結果。在動態進程中,一旦規范和規則因其不公正被拒絕,以及用可供選擇的規范和規則替代那些業已存在的規范和規則時,這種評價陳述的真實性就不應該被證實或證偽,而只能被證明是否有效[1]。那么,正義的規則和規范是否始終有效?基于動態正義的特性,答案是否定。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質疑應用于任何群體的規則和規范。赫勒指出,動態的正義概念更加注重規范和規則的有效性、合理性,但是規則與規范制定的根基指向人類的生命與自由。在現代社會實踐中,一旦正義的概念被證實,就必須訴諸人類的自由與生命。可見,人類的自由與生命是規范與規則去留的最終依據。赫勒已經將人類的自由與生命視為不言自明的價值追求。然而動態的正義訴諸的自由與生命這兩個價值并非可靠。當動態的正義中的規范與規則展現出本身不人道的一面,自由與生命存在沖突時,會因不符合德善的需求而遭到社會成員的質疑與摒棄。因此,我們談論正義概念時對涉及現代社會的自由和生命的實質性價值視為動態的正義中最重要的標準。資本主義社會倡導人生而自由,但是自由卻處于枷鎖之中。自由的存在應作用于挽救道德,但資本主義社會倡導的自由卻毀滅了道德,滋生出利己、自私、貪婪等一系列不道德的行徑。因而,不完備的、有所保留的動態正義規則終將會被拋棄。
在靜態的正義概念中,人們對正義的探討處于靜態的理論層面,完全正義的社會僅在理論探討中成為可能。我們假設存在完全正義的社會,那么不正義就會消失,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將一以貫之地遵守完全正義社會規定下的正義要求。并且在一個完全正義的社會中,每一位社會成員的人心都是向善的,道德都是至高無上的,人們都是正直的人,理性的人,善良的人。而現代社會打破了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人們應該對正義的規范與規則不人道的地方提出質疑。赫勒對完全正義的社會持否定性看法,認為在當下的實踐中不具備可操作性。實際上,赫勒是將規范與規則理性的一面保留了,不合理的一面有效規避。在傳統社會中,靜態的正義概念強調規范與規則的普適性;而現代社會中,動態的正義概念側重表達規范與規則的可更替性,借此重新調整和構建新的社會秩序。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動態的正義概念追求的是:使道德世界具備可行性,成為可能。
三、后現代主義:超越正義,回歸良善生活
赫勒指出:“正義的目標是超越正義,只有良善生活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無論是靜態的正義觀抑或動態的正義觀,無非是人類借以實現正義超越,回歸多元生活的必要程序和過程。”[1]超越正義理論呈現出一種關乎個體道德抉擇的審美烏托邦圖式。
如何實現“超越正義”?在赫勒看來,需要舍棄建立完備的政治—倫理的正義的理論目標。在多元化的現代世界中,讓豐富多元的文化聯結在一起并且互惠互利,進而建立一個在可能性前提下最好的世界。每個人都不是完全正義的,具有差異性的個體能夠切實保障不同的生活方式從各自的維度思考都是很好的。可見,赫勒主張在多元的生活方式中確立共同的規范,希望存在建立共同規則這種可能性。赫勒堅持認為共同規范的可能性并不在于正義概念本身,而在于概念之外人本身的自由與生命。一旦在多元的現代生活方式中確立了共同的規范,建立了最佳的可能世界,動態的正義也就實現了超越正義。
在赫勒的超越正義概念中,一方面,強調的重點并不在于規范與規則的普遍化與形式化,關注的焦點則是在于規范與規則的內容多元性與異質性,強調人自身價值的寶貴與獨特,不可替代;另一方面,赫勒的超越正義理論也包含著對十月革命勝利以來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批判。赫勒批判蘇聯社會主義在社會的運行中用形式的普適性壓制內容的多元豐富性。她將正義的理論問題聚焦于人類個體的微觀生活領域,將整個生活看作一個內在的整體,認為不能將完整的世界割裂開來,具有強烈的現代反思意識。因此,赫勒的超越正義理論,不可將其簡單歸為烏托邦式的幻想,也不可將其看作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刻意誤讀。盡管赫勒的正義理論在實踐上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類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對于良善價值的內在引領的需求不可或缺。并且,追求良善生活對人類道德的牽引作用不可替代。我們始終懷揣理想,不懈追求,超越正義的良善生活終將在人類的努力下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阿格妮絲·赫勒.超越正義[M].文長春,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1-123.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簡介:韓晨靜(1996-),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