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具有偉大思想啟蒙性質的新文化運動,更是一場具有徹底反帝反封建性質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研究五四運動的意義和影響,首先要認識其作為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一個重大事件本身的歷史意義,還要把握其對于中國共產黨創立這一“開天辟地大事變”所做出的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影響,既體現在無形中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進程,而且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組織上的準備,同時促動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的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創立提供了文化因素。
關鍵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創立準備;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5-0076-03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創立。20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中國共產黨創立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絕非偶然,這種非偶然性既體現出其創立適應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要,又表現在其創立受到當時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研究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和影響因素,五四運動歷來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一方面是因為五四運動本身同中國共產黨創立一樣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而另一方面在于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諸多積極因素。可以說,五四運動從各個方面對中國共產黨創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一、五四運動引起共產國際和列寧對中國革命的關注,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進程
中國共產黨創立經歷了一個從孕育到發展的過程。眾所周知,中國在近代以后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救亡圖存,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統治,進而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是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更是中國先進分子反復思考的首要問題。不同階級做了各式各樣的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雖然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以及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仍未達到預期目的。實踐證明,沒有先進的指導思想,沒有一個先進政黨領導的先進階級,無法解決近代中國的任何實際問題。這就表明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領導階級,預示著一個先進的新型政黨必將誕生。
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竊取以后,以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中國為背景,國內大小軍閥的割據混戰愈演愈烈。中國先進分子逐漸覺悟到,舊的道路已被證明是走不通的,必須探索新的救國救民道路,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必須動搖封建思想統治地位,打開遏制新思想的閘門,進而開啟民智、改造國民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15年9月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為標志興起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通過這場思想革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向封建主義展開猛烈攻擊,同時也在不斷從國外尋找借鑒新的學說和思潮,用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盡管此時甚至是更早時候,中國思想界已經有人介紹過馬克思及其某些著作的片段,并且談論社會主義,但并未產生太大影響。好在新文化運動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為先進知識分子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思想前提。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抽象學說變成了具體現實,這就給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以極大的希望和啟示。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部分知識分子,通過對中國革命和社會狀況的觀察,逐漸清醒認識到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行不通,而開始選擇研究和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也正是這批先進分子走到了五四運動的前臺。1919年,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運動爆發,在愛國學生堅持斗爭的關鍵時刻,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逐漸在運動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這就標志著一個嶄新的領導階級開始出現,預示著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即將誕生。
五四運動的發生引起了列寧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關注,這是因為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開創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它雖然屬于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實際上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同時,中國工人階級在運動中表現出非凡力量以后,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開始更加關注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且開始思考籌備建黨問題。列寧指示共產國際積極派員到中國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情況和工人階級狀況以后,對建黨工作給予極大的幫助和指導,這實際就在無形中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進程。
二、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1]列寧認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是無產階級政黨產生的重要條件,工人階級也只有那樣才能完成偉大歷史使命。五四運動恰恰創造了這種條件,不僅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而且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如果沒有思想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就不會在五四運動之后不長的一段時間內快速建立起來,中國共產黨更不會那么迅速誕生。因為這種準備,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的根本指導思想,不僅保證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日起就始終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而且使得中國先進分子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以其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同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積極投身工人運動和群眾斗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中國人民有了新的政治覺悟和思想覺醒。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紛紛以救國救民為己任,重新考量國家前途命運,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嶄新方案。他們成立各種社團以及撰寫文章、創辦刊物,用以宣介和研究國外各種新思潮。中國民眾通過五四運動對工人階級特有的組織性、斗爭的堅定性有了深刻認識,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前期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介紹,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漸成為五四運動以后進步思想界的主流。通過比較篩選,中國先進分子最終摒棄了其他社會主義觀點,選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中,中國南方和北方各自擁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中心。南方是在上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由陳獨秀等人發起。而北方則是在北京成立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由李大釗主持創立。這兩個宣傳中心輻射國內多個省份和海外,與受到五四運動深刻影響的中國先進分子通過多種渠道建立聯系。他們陸續翻譯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開始比較全面詳細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主要觀點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系,宣傳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努力用新立場、新觀點、新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社會的諸多實際問題,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民眾特別是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有力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相結合,這就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
三、五四運動促使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迅速成長,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干部上的準備
如果說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和促使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逐漸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團體,那么五四運動則促使這些先進知識分子迅速成長起來。他們在五四運動及其以后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實際斗爭中,在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深入工人群眾的實踐過程中,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砥礪自我、提升能力,為中國共產黨創立提供了干部條件。
“五四時期是中國先進分子思想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經過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與勞工為伍的實踐,一批先進分子相繼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盵2]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包括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陳獨秀。在五四運動推動下,陳獨秀開始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研究科學社會主義。部分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如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人紛紛殊途同歸,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者,實現思想的根本性轉變。與此同時,以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先進學生領袖,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影響,逐漸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先后走上無產階級革命道路。
五四運動以后這些先進分子迅速成長,他們不僅主編各種刊物、創辦社團,而且有力推動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典型刊物有毛澤東同志在湖南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同志在天津主編的《覺悟》等,這些刊物通常與先進社團緊密結合,用以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指導學生運動和工人群眾斗爭實踐。1920年9月,以《新青年》雜志為核心,成立了編輯、印刷、發行三位一體的新青年社,不僅譯介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而且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進步社團,這個進步社團與中國共產黨創立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
由于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在中國社會內部出現,同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且實現與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的現實情形,完成在中國創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目標任務也就迫在眉睫。中國共產黨創立經歷了從醞釀、準備到正式建立的過程,這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這些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同樣離不開五四運動以后迅速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先進分子。在中國創立共產黨最早是由陳獨秀和李大釗醞釀的,因此后來才會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佳話。他們深入工人群體之中,了解社會底層人民群眾的疾苦,努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想方設法把工人群眾組織起來,從而邁開籌備建黨第一步。在共產國際幫助和指導下,上海、北京兩地分別先后于1920年8月和10月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年秋到1921年春,其他地方共產黨早期組織也相繼建立起來。在建立這些早期組織的過程中,年青的馬克思主義者們不僅進一步迅速成長,而且進行了充分的政治歷練和斗爭考驗,從而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干部基礎。
四、五四運動促成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向來高度重視自身組織的集中性、嚴密性和統一性。如果沒有堅實的組織基礎,無產階級政黨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堅強有力的戰斗整體。無產階級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但無產者依靠自發的、分散的力量,無法組織形成為階級,不僅不能維護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而且更不能組織形成代表自身階級的強大先進政黨。只有在先進政黨領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因此,無產階級是否具有組織性,不僅影響自身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利益的獲取,而且決定自身階級政黨的形成與發展,進而關乎自己歷史使命的實現。五四運動的一個偉大歷史貢獻就在于促進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且是以一種獨立的政治姿態和政治力量,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以及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這一原理就是無產階級政黨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這個階段則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在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創立是中國工人階級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同反對資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這是因為中國工人階級除了具有同各國無產階級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等相同點以外,還具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先進的階級,這是由其自身具有的優點和特點決定的,因此他們一旦革命起來,就會最徹底和最堅決。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運動前,中國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起來。但他們長期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仍難免存在人數較少、文化水平較低、易受封建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等缺陷。雖然他們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進行各種抗爭,日益顯示出自身的強大力量,卻始終沒能形成強大組織合力。如果工人階級潛在力量一旦被激發,便會勢不可擋,而五四運動就成為激發這種力量的“開關”和“按鈕”。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非凡力量。這種力量不僅保證五四運動最終取得勝利,而且使中國先進分子意識到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
在俄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創立初期,列寧在領導布爾什維克反對孟什維克的斗爭中,明確指出“黨應當是組織的總和(并且不是什么簡單的算術式的總和,而是一個整體)”[3],特別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是有組織的整體,而且必須同本階級群眾保持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創立的,又是在共產國際指導和幫助下,因此必然嚴格遵循列寧所確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原則。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展現出強大的整體組織性。五四運動以后,這種整體組織性又使得工人階級在黨的早期組織的領導下,逐漸由自在階級變為自為階級,從而更加遵循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原則,也就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五、五四運動促動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的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創立提供了文化因素
從運動性質上講,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具有思想啟蒙性質的新文化運動,而且又是一場具有政治性的偉大愛國運動??梢哉f,這場特殊的新文化運動與前期開展的新文化運動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如果把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做的思想上、干部上、組織上的準備稱作是“硬件”的話,那么五四運動作為一場新文化運動促動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的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創立帶來的影響則可以稱之為“軟件”。相比“硬件”帶來的“硬實力”的影響,這種“軟件”帶來的“軟實力”影響更為特殊,不僅直接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而且間接影響到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講,這種“軟實力”要比“硬實力”更具影響力,更能影響人的主觀世界和精神境界。沒有一定的政黨文化基礎,一個政黨要么無法真正建立起來,要么不會走得太久和太遠。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4]431中國共產黨創立離不開堅實的黨內政治文化基礎,而這種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的形成亦與五四運動的促動密不可分。從文化運動屬性來看,五四運動可看作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升華和延續,其文化運動層面的內涵和內容愈加豐富。
首先,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走向歷史舞臺中央,進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逐漸展現出來,使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極端重要性顯現出來。其次,雖然前期新文化運動主要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但并不是反對中華民族所有的舊文化,而且強調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四運動亦是如此。再次,五四運動是革命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結合體,革命性質的文化就是其文化產物,這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所必需的文化基因。最后,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是無產階級特性的自覺表現,是無產階級最高利益和歷史使命的集中性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建立在此基礎上且具有自身的獨特屬性,其中就包含著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內容,五四運動已經使中國共產黨潛在的文化特性提前呈現出來。
綜上所述,從文化層面來說,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前五四運動已經促動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的形成。正是這樣的黨內政治文化基礎,為中國共產黨創立提供了文化因素,才能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順利創立,才能使中國共產黨在創立后就能迅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昂揚的戰斗姿態投入中國革命,而且僅用了28年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也正是憑借這樣的黨內政治文化基礎,中國人民才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不僅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自身建設提供文化滋養,而且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提供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2]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49.
[3]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2.
[4]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1-02-27
作者簡介:高艷陽(1989-),男,吉林梅河口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執政黨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