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寬
2020年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思政課的實施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性學科課程”“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這些要求既明確了思政課實施的具體原則,又切中了當前思政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害。
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中,德育處于首要地位,重視德育是新中國教育的一貫傳統。中小學校中設置有多支德育隊伍,如德育處(各校稱呼不同,但都有主抓德育的部門)、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思政課教師等,同時還強調全員德育。他們各有優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自成體系,缺少溝通與配合,不能形成合力的問題。例如,思政課教師除了學識、能力、社會經歷的局限,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苦于課時有限,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課堂上所學內容的問題。而德育處、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等德育主體開展的德育活動又往往缺少系統的理論設計與支撐,理性深度不足,活動零散、孤立、隨機性強,雖不乏鮮活精彩的活動案例,但缺少系統的邏輯關系,減弱了活動的思想邏輯力量。因此,如何建立一種機制,將各德育主體的力量加以整合,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圍繞共同主題,將各方優勢集中于一處,共同發力,形成互補,達到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核心素養,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育人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北京市京源學校在“用思政課單元主題做串聯,構建中小學一體化德育活動體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新編人教版義務教育1-9年級《道德與法治》、普通高中1-3年級《思想政治》教材,具有育人導向和育人目標清晰、關注各學段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基礎,各學段之間的內容存在內在聯系、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等特點。結合教育部新編《道德與法治》和《思想政治》教材各教學單元內容,我們以單元主題思想為指導,組織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及德育處干部結合自身特點和工作需要,為每個教學單元設計一個或N個與之配套的德育主題實踐活動,或聯合或分別與教學單元同步組織實施,這樣,既可以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的要求,使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解決思政課教師因活動設計能力不足和思政課課時少,沒有時間開展活動的難題,又可以增強各德育主體開展的德育活動的系統性和邏輯力量,加深和豐富德育活動的思想內涵。
具體的操作步驟包括:梳理并提煉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各教學單元的思想主題;組織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德育處、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等各德育實施主體,圍繞提煉出的單元主題,為每個教學單元設計與之相對應的學科實踐活動、主題班會、校會、團會和學生會活動方案、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志愿服務活動等,每個單元至少設計一個;明確每個活動的實施主體,按計劃和思政課教學進度組織實施。
活動設計要求包括六個方面。一是突出思政課對學校德育工作的理論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與公民道德修養、理想信念與社會責任教育,幫助學生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
二是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把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社會經歷相結合。活動設計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事件和社會焦點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國際的眼光,觀察分析、反思問題,增強學生認識復雜的社會問題與多變的國際形勢的能力與素養,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引導學生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引導學生把黨、祖國、人民裝在心中,強化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贬槍W生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多樣性、可塑性的特點,充分利用首都的資源優勢、政治優勢、文化優勢、國際交往優勢、科學技術優勢拓展教育時空,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活動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寓教育于活動的體驗與感悟之中。
四是對活動進行結構化設計,建立活動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邏輯力量。
五是推動多學科融合。深度挖掘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德育活動與多學科同向同行、互相配合的局面,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德育活動體系,形成協同育人的效應。
六是強調教育內容與教育活動相互嵌入。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德育主體之間要加強協同意識,建立共同研究機制。思政課教師要主動介入德育處、班主任、共青團和少先隊、學生會組織的活動,拓展自己的課程空間和時間,其他各德育主體要自覺使用思政課教材各單元主題的思想內容作為設計各自德育活動的思想理論依據,提高德育活動的思想內涵。
總之,立德樹人是系統工程,要用系統思維進行設計并組織實施,才能形成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