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良楨
內容摘要:本文以關聯理論為基礎,運用關聯理論解釋《雙城記》書中的文化缺省問題,以此來證明關聯理論對于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具有解釋力。本論文以孫法理的譯本和張玲、張揚的譯本為例,采取對比分析法,對兩譯本分別采取的文化補償策略進行對比分析。本文豐富了關聯理論應用范圍,同時對于文化翻譯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關聯理論 文化缺省 翻譯策略
文化缺省是交際過程中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給翻譯帶來極大考驗。而關聯理論作為一種言語交際和認知理論,在處理文化缺省及其翻譯問題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解釋力。從關聯理論出發,通過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可以對文化缺省進行有效地解釋,使譯文和原文最大限度地契合,達到最佳關聯理論,取得最佳交際效果。
一.相關理論研究
1.1關聯理論與翻譯
關聯理論是由德國學者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80年代創立。該理論主要研究對象是交際與認知的關系,并將交際看作明示—推理的認知過程。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通常有兩種意圖,一是信息意圖(向雙方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二是交際意圖(該傳遞行為背后的意圖)。為使接收方明白自己的交際意圖,話語發出方會預先評估接受方的認知語境,通過明示展現自己的信息意圖,而接收方則要結合自身認知語境,通過推理得出對方的交際意圖。概理論并總結出了推理努力與語境效果之間的關系,即如果話語接收方付出合理的推理努力后,能獲得充足的語境效果,那么雙方就建立最佳關聯。后來,該理論被引入翻譯領域。在Ernst-
August Gutt[1]看來,翻譯也應該被視為一種言語交際活動,主要由兩個階段組成:首先,在原文中作者會向譯者明示其信息意圖,譯者要以讀者身份,根據原文信息以及自身認知語境推導出信息意圖背后的交際意圖。在隨后的翻譯過程中 譯者身份則轉換成交際者,向譯文讀者傳達原文作者的交際或信息意圖。
1.2文化缺省
國內語言學家王東風[2]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中首次提出文化缺省的概念,他認為:在不影響交際效果的情況下,交際雙方為了達到交際目的,提高交際效率,那些對于交際雙方來說不言自明的內容,則往往加以省略。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被稱為情景缺省:如果被省略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相關,就稱為語境缺省;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相關的,便是文化缺省。
1.3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文化缺省
關聯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最佳關聯是根據認知語境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最佳關聯則是過濾了瑣碎的信息關聯,而瑣碎的信息就是缺省值。因此從關聯理論來看,文化缺省實際上是作為認知語境的一部分被過濾掉的文化信息。因此,翻譯的過程就是尋找最佳關聯的過程。譯者應該努力為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牽線搭橋”,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以實現最佳關聯。因此關聯理論對文化缺省現象具有很大的解釋力和概括力,能夠對文本信息價值的大小做出判斷、篩選和整合,對于文化缺省翻譯具有兼容性、實用性和指導性。[3]
1.4關聯理論視角下文化缺省的補償策略
目的語文化系統中存在的因素以及譯者本身的意識形態和詩學等觀念相當于過濾器決定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何種翻譯策略來補償讀者的文化缺省。在眾多文化缺省補償策略中,大體包括直接翻譯和間接翻譯兩大類,不同譯者有不同選擇,但歸化或者改寫是譯者經常采取的方法。除了這些策略之外有時還采取夾注、尾注,等等。
二.《雙城記》案本分析
本文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雙城記》兩譯本進行分析,在相同的文化缺省的背景下,比較哪個譯本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更恰當,更符合讀者認識,更能使讀者花費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佳效果。
2.1定義
文化負載詞的定義為:源語中所描述的信息在源語讀者中獲得普遍認識,而在目標語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對應的信息[4]。該信息涉及的范圍很廣,有可能是與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有關的抽象概念,也可能是與食物、服飾等相關的具體概念,成語、諺語和習語等都屬于文化負載詞。
2.2翻譯策略
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由于中西方文化出現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缺省主要采取文化補償翻譯策略有:直譯法、直譯加腳注法、套譯法以及意譯法(歸化)等。
2.2.1套譯加注法
"What the devil do YOU do in that galley there?"said Monsieur Defarge tohimself.[5]
a:“你們他媽的跑到那個地方干嗎①”德發日先生自言自語道[6]
b:“你鉆到那旮旯里面搞什么鬼?”德伐日先生心想。[7]
上述例子引用的是英語的一句習語,而對于這種由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缺省,張譯本采用的是套譯加注的翻譯策略,將“galley(船)”換成“地方”符合上下文的情景,且注釋更加使讀者詳細了解習語的由來,為譯者讀者構建了文化語境,使其理解起來更加容易,避免了譯語讀者對原文的誤解;而孫譯本巧妙地將“galley”換成“旮旯”,在意思上符合上下文,同時語氣也更貼近,更可貴的是“旮旯”與“galley”的發音更是相似做到了音和意的最大關聯。但不足之處是缺少注釋,未能保證信度,使傳統文化信息丟失。
2.2.2直譯加注法和意譯法
Mr. Crunched reposed under a patchwork counterpane, like a Harlequin at home.[5]
a:克軟徹先生安臥在雜色碎步縫綴起來的床罩下面,像是一個家中的哈里昆②。[6]
b:克朗徹先生蓋了一床百衲衣圖案的花哨被子,像是待在家里的丑角。西方丑角有一種裝束是穿百衲衣圖案、色彩復雜的緊身衣,戴面具。[7]
上述例子是由社會風俗造成的文化缺省,兩譯本采取不同方法對此進行文化補償。張譯本是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對哈里昆進行注釋,為譯語讀者構建了文化語境,譯語讀者通過注釋便能獲得與原文讀者趨同的語境效果;而孫譯本則是采取意譯的方式,把哈里昆直接翻譯成丑角,雖然采取加注,但注釋里卻并未提及哈里昆,因此孫譯本的翻譯策略過分歸化,失去原文本所有的意象,喪失了文學本來的美學功能。
2.2.3替換法
"Well! "At any rate you know me as a dissolute dog, who has never done any good, and never will"[5]
a:“好啦!不管怎樣,反正你知道,我不過是一條喪家之犬似的家伙,從沒干活什么好事,將來也絕不會。”[6]
b:“好了,總而言之,你知道我是個放縱的角色,從沒干過好事,也決不會干好事。”[7]
上述例子中劃線部分的詞語造成的文化缺省,是由于中西方兩國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的民族常常會通過語言表達萬物的好惡。中國人經常褒“羊”貶“狗”根據上下文推測,Carton是在妄自菲薄,因此原文所表達的意思是自己無所作為,這時“dog”在中西方文化中比較接近,均為貶義,所以張譯本翻譯的比較合理。而孫譯本將其譯成“放縱的角色”使得原文的對話不自然,而且交際意圖傳達的不夠到位,不能使譯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趨同的語境效果,且原文“dog”的意象有所丟失。
三.總結
通過對狄更斯的《雙城記》的兩譯本進行對比分析,證實了關聯理論的確是可以解釋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問題,而且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面,張譯本傾向于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大多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最常用的方法是直譯加注。該方法的好處是最大限度保留原文最初的文化信息,而又能將原文的交際意圖傳達清楚,缺點是注釋太多造成譯語讀者的閱讀中斷,導致對閱讀興趣的減少;而孫譯本傾向采取規劃的翻譯策略,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向譯語讀者靠攏,但缺點是導致原文意象的缺失,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優點是譯語讀者可以更輕松的,付出最少的推理努力來獲得原文交集意圖。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應視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J]. Language,2000.69(4):857.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7.(06):56-61.
[3]趙彥春.關聯理論與翻譯的本質——對翻譯缺省問題的關聯論解釋[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3):117-121.
[4]MonaBaker.2000. 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City: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Dickens C.2014. A Tale of Two Cities, w. Audio-CD[M]. City: Klett.
[6]張玲,張揚.2014.雙城記(譯文名著精選)[M].City:上海譯文出版社.
[7]孫法理.2012.雙城記[M].City:譯林出版社.
注 釋
①此話出自莫里哀的《司卡板的詭計》第二幕第十一場,原為“她媽的跑到條船上去干什么”,后在英語里成為習語。
②意大利、英國等國的喜劇或啞劇中穿五顏六色服裝的小丑。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