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建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出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的人學視野》《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明遠教育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
最近,“課程思政”是一個熱點話題。“課程思政”是相對于思政課程而言的。思政課程是指高校面向大學生專門設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總稱。“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主要是為了改變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兩張皮”的狀況,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教育部頒發的有關文件看,“課程思政”都是針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中小學課程。中小學德育課程的稱謂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總體上看,義務教育偏重思想品德,高中偏重思想政治。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渠道。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和消解了課程中的道德教育、人格培育等內容。在實踐中,也會產生把各門課程貼上政治意識形態的標簽,把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對立起來,淡化和消解學科教育的獨特性。鑒于“課程思政”把課程育人功能狹隘化,筆者提出用“課程德育”替代“課程思政”。“課程德育”不是否認“課程思政”,而是擴大課程的德育內涵。
在我國,德育有大小之分。從內涵上講,大德育是關于思想、政治、道德、法治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小德育專指道德教育,與西方的“moral education”對應。我國學者對德育的內涵有著大與小的不同認識。從改革開放以來頒布的相關文件看,用的基本是“大德育”概念。實際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各具不同的規定性,指向人的精神發展的不同層面,但因現實中它們都不可缺少,所以合在一起統稱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內涵之一,德育還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這些都是課程應該賦予的德育內容。“課程思政”主要針對高校專業課程而言,高校德育重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但對于中小學來說,基礎在于做人,具備做人必備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因此,中小學德育強調基礎性的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課程思政”的提法,不適合基礎教育這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也會在課程育人中忽視道德發展、人格養成的基礎性。“課程德育”涵蓋“課程思政”,擴大了德育的內涵,具有包容性。在不同學段,可以根據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規律,系統規劃德育內容和方法,形成縱向銜接、循序漸進的德育系列。
“課程德育”是“教育性教學”規律的反映,是在學科課程中有機融入德育的元素,實現課程育德、育人的功能。“課程德育”不是在學科課程教學中另外添加德育,課程本身就含有德育的意義,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德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使之成為教師課程育人的自覺行動。
第一,從知識教學轉向學科育人,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思想。課程以學科為表現形式,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但課程中的學科知識體系與科學研究中的學科知識體系作用不完全一樣。科學研究是為了生產知識,但教學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學科育人的根本在于成“人”。在人的發展中,道德是關鍵。“課程德育”就是要立足于人的培養,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挖掘學科在提升思想覺悟、促進道德形成和完善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價值,發揮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育人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學科育人價值,使課程教學有機融入德育元素。課程是以知識為內容,而知識是有價值取向的,即便是自然科學知識,也并非完全的價值中立。納入到教育體系中的課程,更是國家法定的課程,體現國家的意志。教材是國家的事權,必須反映國家主流的意識形態。由此可見,德育元素是知識、課程和教材自帶的,不是附加的。盡管是自帶的,還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發現、挖掘、利用,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同的學科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側重點不同,人文科學更多的是人文精神、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社會科學更多的是公共倫理、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自然科學更多的是科學態度、理性思維和求真精神等。除了挖掘課程內容本身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外,我們還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相關的知識和原理,讓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建立鏈接,激發其情感,觸動其靈魂,①實現育人的目的。
第三,強化教師課程德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教師育德的專業能力。“課程德育”的實施,內容是載體,教師是關鍵。課程的德育融入不僅需要教師去做,而且教師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元素。雖然知識教學與學科育人都依靠教師,但其對教師的要求不同。前者是教書匠,后者是人格型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增強教師德育能力,既要提升教師“課程德育”的意識,又要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②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育人者先育己,教師的育德能力,不只是教學技巧,更是人格的魅力。只有高尚的靈魂才能培育高尚的靈魂,因此,"課程德育"當把教師的師德師風放在首位,作為前提。
編輯 _ 李剛剛? ? ? 配圖 _ 陳孟宇
①汪瑞林.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
②高國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