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如何把握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提升思政課堂的實效性?
1.精心預設,為動態生成留下空間和時間
課前的預設可以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礎。如在教學“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時,課前我了解了部分家長缺乏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常常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于是,我讓學生準備一件兒時的物品,交流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同時,悄悄采訪了一位母親。上課了,學生拿出自己的物品,開始了溫馨的回憶,這時,有一個男生卻站起來說:“我爸爸常常打我!”我讓學生猜想:“打我們時,父母心里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學生愣住了,他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接著,我播放了那段采訪視頻,媽媽邊哭邊說:“我和他爸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可孩子不爭氣我急啊!打孩子的時候,我的心也痛啊……”教室里,孩子們也流下了眼淚,他們明白了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這個教學過程是我事先預設的,可這樣的教學場面又是我不可能預設到的,是自然生成的。利用這一生成資源,讓學生們明白了父母的愛,改變了對父母的片面認識。
2.敏銳反饋,推進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在于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信息,并做出準確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流程,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執教“我來幫助你”一課時,有一個學生突然傷心地哭了起來,原來他心愛的記錄本被同學不小心撕破了。我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生成性問題,對大家說:“這位同學心愛的本子破了,他現在非常傷心,大家有什么辦法讓這位同學高興起來呢?”有的學生忙著安慰,有的學生幫助粘起來……學生在幫助同學中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
3.捕捉挖掘,引導動態生成
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運用道德已知加以分析、判斷、探究。在執教“關心爺爺奶奶”時,有學生說:“我媽媽讓我不用對奶奶好。因為我奶奶從來沒有抱過我……”我問他:“那你想對你奶奶好嗎?”該生點點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并沒有馬上告訴他該怎么做,而是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什么辦法讓他媽媽也尊敬奶奶呢?”同學們展開了激烈討論,想出了很多辦法。這樣,全班學生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了自我教育。
4.有效評價,提升動態生成效果
教師應抓住生成性資源,適時贊賞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探索、敢于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嘗試解決問題。教授“親近大自然”一課時,學生思考風的利用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方便,大多數學生回答:“電扇產生的風給人們帶來了涼爽。”只有一位學生回答:“我要讓風送水給在沙漠里口渴的人。”面對這位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我表示贊賞:“你不但是一個愛動腦筋、敢于探索的好孩子,而且也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這樣的贊賞和評價能激發和保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這一生成性資源“熠熠閃光”。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