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桃
內容摘要:大冰的系列書主要是講述他在“背包客”期間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的故事。大冰身份多棲,善于抓住年輕人的心理,在書中融入了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元素,作品故事動人,真實感強,人物率性而活,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讀者。然而,這類作品當不得主食,年輕人還應該多讀一些能夠補血鈣長筋骨的好作品。
關鍵詞:大冰 作品 年輕人 文學價值
大冰,何許人也?大冰,本名焉冰,自稱野生作家。網上有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當下的文學圈,沒有人比他的身份更跨界,沒人比他的人生更多元,沒人比他的故事更豐富。”2013年出版個人首本著作《他們最幸?!?。2014年,出版個人第二本著作《乖,摸摸頭》,此后至2019年,保持每年出一本書,2016獲得“第十屆作家榜頒獎盛典”年度暢銷作家獎。據調查,大冰的讀者群中,18-22歲的占40%,22-30歲的占43.9%,也就是說喜歡大冰的讀者,大多是大學生和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男女比例大致是2:8。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讀都群是很正常的事,為什么大冰作品的讀者群主要是年輕人?
帶著探究的心理,筆者走進了大冰的作品,漸漸明白了其作品受歡迎的原因:大冰善于抓住年輕人的心理。具體表現在:
一.大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融入了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元素,譬如“背包客”、“北漂”、“拉薩”、“哥”、“酒巴”等。年輕人由于閱歷有限,經濟剛起步,對“詩與遠方”總是帶著十足的向往,常常憧憬著哪天背起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途中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臉上無一不寫著“我有故事,你有酒嗎”的信息。每一個熱愛旅游的人,幾乎都抵抗不住拉薩的魅力。匍匐的信徒、莊嚴的布達拉宮、五體投地的虔誠,都在召喚著我們前往,向往而不得親臨。大冰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滿足了年輕人的念想。故事中的人物常常自稱“哥”,大冰的這種江湖情懷,既可以滿足男青年當哥的虛榮心,也能滿足女青年對“傳說中的哥”的想象。總而言之,大冰他融匯了年輕人喜歡的元素,構造了一個個故事,刻畫了一個大多數青少年未曾見過的、與自己平時的生活有著十萬八千里距離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散發著傳奇的色彩與淡淡的酒香。
二.故事動人,主角率性而活。大冰的系列書主要是講述他在“背包客”期間的故事,他進川藏、在麗江等地方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十年如一日堅守藏地、為藏民基礎教育盡一己之力的書店老板,有為救助災區散盡家財、帶重病母親游歷世界的東北浪子,有心系31年前陣亡戰友、不愿偷生于世、為古城安危自費建消防隊的老兵……故事真實感強,動人心弦;主角以自己認定的方式生活。愛情故事占有較大篇幅,或寫至死不渝的愛情,如《聽歌的人不許掉眼淚》中的兜兜與大樹;或寫若即若離跑過一段馬拉松最終修成正果的愛情,如《椰子姑娘漂流記》中椰子姑娘與那個在書中連個名字都沒有的西北人——“他”;或寫那種徘徊于愛情與友情或親情之間的微妙……總體而言,大冰的故事是暖心的,讓人相信這世上還是有真愛有真感情的。對于涉世未深、閱歷未豐的年輕人來說,大冰書中的故事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了解到原來世上有這么多既精彩又與眾不同的生活狀態,讓他們認識了一些現實生活中或許永遠都無法結交的人。大冰書中的故事多少帶點江湖氣。他在書中彩頁上直言“我自江湖來,但書江湖事。”故事中的主角大都追求自由、灑脫的生活,活得很率性。譬如《乖,摸摸頭》一文,里面的女主——雜草敏,在接受大冰的采訪中受到啟蒙,立馬行動把在南方某幼兒園做教師的職業給辭了,跑到山東去做主播;《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中的毛毛少年時有個三次離家出走的經歷,畢業的那天就把學校分配的鐵飯碗扔了;《椰子姑娘漂流記》里的月月,17歲開始獨自旅行,兩年走完了大半個中國;后浪跡歐美大陸,旅居過二十多個國家……里面一個個的故事,吸引著你放下現在的一切,可是你沒有勇氣,而你不敢做的事,卻有人忠實于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敢做敢闖,并且過得還不錯。一方面是對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不能免俗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路線,這時大冰筆下的人物、故事便成了一種最好的慰藉。
三.大冰多棲的身份。大冰的頭銜很多:主持人、民謠歌手、作家、酒巴老板、油畫畫師、背包客、禪宗弟子……職業定位多達十幾種。對于還沒走出社會,對自己的職業還不夠明朗的大學生而言,這無疑是有吸引力的。一個人有一種身份能做好一個職業,就相當了不起了,大冰竟然有十幾個角色,真是令人羨慕妒忌恨。大冰在《乖,摸摸頭》這篇文章里就說,職業是職業,事業是事業,沒必要做一份工作做到死,也沒必要把工作和生活搞成對立面。這話說得是深得年輕人的心哪!對于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正處在創業的起步階段,有沖勁,有想法,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原有職業的基礎上,向外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朝九晚五是為了生活,浪跡天涯是為了情懷。誰不想兩者得兼?大冰身兼數職,卻依然用大量的時間去旅行,他用筆下的故事告訴你:這世上真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理想生活。多棲的身份,多元的人生,豐富的經歷,自是深受不諳世事的小年輕的喜歡。
從大冰作品的暢銷現象,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寫作啟示:
一是,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如今不少網絡寫手閉門也能造車,主要是因為他們大多只敢在玄幻修仙題材上虛構,或是在同一路線的都市總裁題材上編造。要想寫出真實鮮活的、余蘊悠長的作品,就必須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聞得廣,見得豐,才能知得深,寫得好。大冰游走于江湖和市井,浪跡在天涯和鄉野之間,一路走,一路積累故事。這些故事既接地氣,又充滿俠氣。
二是,文學創作要了解市場需求。大冰對自己作品的定位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就是面向年輕人。年輕人普遍都有這樣的心理:自己的生活太單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迫切地想要認識這個世界,卻又局限于現實的骨感,還沒有能力觸碰得到。大冰就是緊緊把握住年輕人的這種心理特點,把年輕人們向往的自由、向往的旅行、向往的江湖編成故事,里面的人物特立獨行,洋溢著浪漫的情懷,這些都吸引著一年又一年的年輕人去拜讀。總而言之,大冰講了年輕人愛聽的故事。
大冰在每本書的簡介處都介紹了自己的多重身份,除了彰顯自己人生經歷的豐富,也算是一種營銷手段,無愧他其中一個身份——商人。然而商品屬性只是書籍的屬性之一,此外書籍還有藝術價值這一屬性。藝術價值才是文學作品最本質最重要的價值。文學創作在考慮市場需求的同時,還應考慮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關懷。無可否認,大冰的系列書有其可取之處。然而,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卻始終忍著一份不舒服。
翻開正文,一直往下,全文皆是左對齊的排版。從大冰的個人介紹到他故事中的“家人”及其經歷,似乎都在彰顯另類。全文采取左對齊的排版方式顯然也是大冰追求的一種“奇葩美”。張揚個性,無可厚非,然而對于筆者這種循規蹈矩的人來講,大冰的這種“另類美”實在讓人喜歡不上來。一般而言,正規出版物都有排版的通用性要求,如“首行縮進”、“左右對齊”。事有矛盾,物有陰陽,人們對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完全正常,讀者有不同的需求也完全正常,但我們必須倡導占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再者,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著造物的對稱美,連文章的排版也是兩邊對齊,我們也習慣這種主流的審美觀。不是不可以追求非主流的美,然而大冰的這種混亂的排版實在缺乏美感。
此外,大冰作品的語言雖然頗有點幽默,還帶點生活小哲理,但這也掩蓋不了其語言在通俗當中所帶的不雅,像“罵娘”“我×”“你丫”等字眼不在少數。如《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風塵》那章大冰對大兵兒子的調侃,實在俗不可耐,而且個中情節還欠缺生活邏輯。我相信大冰的粉絲在看到這種左對齊的排版和不雅的語句時,內心不說抓狂,多少帶點別扭吧。主流的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文學以培養審美的人為最終目標。作為文學作品,作家還應考慮文學作品的價值,讓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文字本身的審美體驗和心情的愉悅。文學雖高于生活,但也應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這也可以理解為文學的良心。文學的良心在作者的心里。作者有什么樣的良心,那么,他所創作出來的文章也就會有什么樣的良心。
從第一本的《他們最幸?!?,到2014年的《乖,摸摸頭》,2015年的《阿彌陀佛么么噠》,2016年的《好嗎好的》,2017年的《我不》,2018年《你壞》,再到2019年的《小孩》,看多了,你會發現題材有雷同的嫌疑,如《你壞》就是《他們最幸?!返幕貭t再造,總的來說大同小異,跳不出那個圈子。年年歲歲花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人也總有一個由年輕到成熟的過程,因而大冰式的作品自然不缺讀者。然而,筆者認為,這類作品畢竟當不得主食,淺嘗即可;畢竟文學寶庫里可讀的好書還有太多,讀過大冰之余,我們還應該多讀一些能夠補血鈣長筋骨的好作品。
參考文獻
1.大冰.他們最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大冰.乖,摸摸頭[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3.大冰.阿彌陀佛么么噠[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4.大冰.好嗎好的[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5.大冰.我不[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6.大冰.你壞[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7.大冰.小孩[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