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強盛,社會開放,佛像藝術也迎來了黃金時代。僧俗工匠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當時人們對佛教成熟的理解和審美情趣,真實地體現了當時佛教高度發展的水平。
隋代佛造像
隋代統治時間雖然不長,但佛像至今遺存尚多,因為隋代的疆域廣闊,所以造像風格多樣,水平良莠不齊,至晚期風格逐漸統一。
隋一代只有30多年,其造像的主流似乎承襲了北周造像的風格,這應該與兩朝均建都長安有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該年代特色的樣式并逐漸向唐代造像風格過渡,可謂承上啟下。因此,一些沒有年款的造像有時似北周的作品,或被誤為初唐時期的作品。隋代的造像不論佛還是菩薩都感覺比例不是很協調,有的頭大身子小,有的腿短,有的呆板,還有的壯碩厚重,總之動態感不強,美感欠佳。
唐代佛造像
唐朝時期,佛像的雕塑開始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尤其是在經過唐玄奘求法歸來之后,佛教在中國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的佛像雕塑造型基本上就成為佛像的經典特征。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著隋代造像遺風,造型體態圓潤,面部豐滿,頭部略大,身體稍短,給人以突出的印象。佛的發髻從北朝末期到隋時平緩低矮的樣式發展到較為高聳,水波紋的發髻變得翻卷自由,起伏明顯。菩薩的體形稍顯豐肥,姿態自如發展。盛唐時期,佛像經過魏晉時期的消化和吸收,并且汲取了外來佛造像的成熟完美的樣式,創造出典雅的佛像樣式。此時的造像比例舒展勻稱,結構合理,已經完全擺脫了隋代和初唐時佛頭偏大、體態略僵硬的樣式,由于唐代社會的全面開放,佛像的造型也顯得雍容華貴、衣帶飄揚、自由活潑、生動嫵媚,富有動態美。晚唐時期的造像技法略退步,盛唐時期那種氣勢恢宏、充滿自信、自由發揮的作風逐漸消失,變成略顯生硬、拘謹的樣子。衣帶帔帛等裝飾亦稍顯樸素,雖體形勻稱有余,但動態夸張不足。可以說,晚唐五代的造像是世俗化的寫實性發展,這種風格一直發展至北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