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璐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和編排單元內容。在教學中,要體現新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實現更佳的教學效果,可以主要從課堂導入、重難點突破、拓展延伸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雙線組元 單元建構 課堂教學 兒童思維
一直以來,語文學科都有一定的“模糊性”,面對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教師到底要教授哪些知識、培養學生哪些能力,課標和教參針對此類問題的規定和要求都比較模糊。“數學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一說法流傳甚廣,也是許多一線教師在教學中的切身體會。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結構體系,讓教師在教什么和學什么方面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標,切實解決了長期以來一線語文教師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
“雙線組元”指的是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和編排單元內容。這種新的單元組織結構將學段內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恰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有序地分布在每個單元的學習系統之中,成為語文的要素。每個單元,既有較為寬泛的人文主題,又有非常明確的語文學習要素,這種單元組織結構,使得教材在編寫理念、教材內容、體例結構等方面有重大的改變與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新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和效果,是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本文以一堂課的三個典型板塊——課堂導入、重難點突破、拓展延伸為切入點,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實踐為例,談一點思考和建議。
一、瞄準目標,“導入”相宜
課堂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引子。新課的導入并沒有恒定的方法或規則,即使是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不同,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隨之改變。好的導入既不能太啰嗦,導致喧賓奪主;也不能唱“獨角戲”,最后離題萬里。“導”與“入”要相宜,一要“導得好”: 能夠有效地引導話題,引導學生思考;二要“入得準”,準確地瞄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接下來的深入做好鋪墊。可以說,“導”無定法,貴在“入”題,“題”是課堂的主題、教學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導入”環節就要有“目標意識”和“雙線思維”。
1.雙線統整,聚焦課堂主題
第二單元中的《拍手歌》是一首由傳統歌謠改編而成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兒歌,通過拍手游戲的活動形式,串起了八種有趣的動物和它們的生活場景。誦讀感受兒歌的韻律美與感受動物世界的繽紛奇妙是本課中的一條“雙線”,導入環節可以圍繞此條“雙線”展開。例如,大屏展示多彩繽紛的動物和動物名稱,或“開火車”連環接龍說動物,教師示范提示,讓學生在說的同時以拍手掌、打節奏的方式有節奏地讀、說。這樣的導入活動,既借助游戲與節奏韻律營造了濃濃的學習氛圍,又牢牢地聚焦本節課的動物主題,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雙線統整在導入環節就得到了凸顯。
2.激發興趣,喚起閱讀渴望
依據“雙線”線索,導入除了可以著手于“營造學習氛圍,聚焦課堂主題”,還可以在“激發學習興趣,喚起閱讀渴望”上下功夫。二年級(上冊)的八個單元中有五個單元含有科普童話,如《小蝌蚪找媽媽》《企鵝寄冰》《植物媽媽有辦法》等,總數量多達十篇,在全冊書中占據的比例非常高,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通過有趣的童話閱讀,讓學生了解自然規律和科學道理,熱愛大自然,探究更多的科學奧秘。兒童對童話文本的熱愛和對科學知識的好奇是兩條完美相配的線索,導入時通過提問生活現象、營造童話情境的方式兼顧二者,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
3.巧設“障礙”,激活課堂思維
對于有些課文來說,在導入時如果巧妙地設置認知障礙,能起到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例如《語文園地四》“識字加油站——認識火車票”,要求學生能夠認讀并理解火車票的信息;第六單元《寒號鳥》一文,要求學生認識寒號鳥,了解其行為本質,這些都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一種挑戰。“文字與生活”“文本與自己”是“雙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障礙其實就是教學目標。導入時,可以利用“雙線”中的這種“鴻溝”,設計任務“障礙”,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學習。“障礙”從課程中來,又向生活中去。
二、激活思維,突破難點
學生在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圍繞著學習內容產生的思考、困惑和問題,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去發現這種“真思考”“真問題”“真困惑”,按照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索引,設計出有效的課堂提問和課堂活動,才能激活學生的課堂思維,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
二年級(上冊)中有多篇課文強調運用“合作與探究”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不論是由古文改編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狐假虎威》,還是“口語交際”、《語文園地三》中的寫話訓練,在教學時,都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但是統編版教材的“雙線”也更加明確了合作探究的本質——合作是形式,探究是目的。合作探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求得統一答案,而是為了激活思維,梳理思路,向問題的深處漫溯,使思維獲得更廣闊的空間。
以《語文園地三》中的“我的玩具”寫話訓練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小組內的成員共同圍繞同一個玩具,開展“看——說——記——寫”的合作活動,探究“描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學生既是發言人,也是傾聽者,既獲得了共同的記錄成果,又有個性化的寫作展示。這樣的活動才是能激活思維、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活動。
三、思考拓展,延伸文本
語文學習是一個由此及彼、兼收并蓄的過程,拓展延伸是語文課堂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統編教材的“雙線組元”結構下,每個單元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篇課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承擔著獨立的和共同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在拓展延伸教學中,要善于循著雙線的思路,挖掘文本中的語文要素和人文精神,鏈接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將學生的知識與思維提升至新的高度。
1.為目標而拓,為學生而延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拓展延伸”應該遵循“為目標而拓,為學生而延”。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拓展延伸教學存在“脫離學生”或“脫離目標”的問題。課堂拓展延伸的難度和廣度失當,問題和活動都遠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違背了教材的編寫意圖。例如,筆者某次聆聽教學《登鸛雀樓》一課時注意到,教師的延伸拓展環節圍繞“詩中詞”“詩中意”“詩中人”設計了三個問題與學生討論,其中“詩中詞”討論的是:為什么是“白日”不是“紅日”?“詩中人”向學生拓展王之渙是一個怎樣的詩人(作者簡介),引導學生去讀詩人的更多作品。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拓展并不能為學生帶來積極價值。其實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有時是對學生學情缺乏經驗的新教師的課堂,難度尺寸拿捏不準;有時是經驗豐富的賽課現場,高深的拓展延伸往往是為了展示教者的“個人才華”。無論是哪一種,脫離了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拔高教學,要么是教師一個人孤獨的“狂奔”,要么是對學生的一種“拖拽”,跑得再遠,也徒勞無功,反而把真正的學習丟棄在身后。
2.立足整體建構,將思考引向深處
合理的課堂拓展,應該建立在適當、適量的基礎上,以服務學習內容、激活學生思維、加深課程內容為宗旨。基于“雙線組元”的單元體例,課堂的拓展延伸也要著眼單元整體建構,為有效的拓展延伸找到可行的路徑。例如在執教《大禹治水》一課時,大多數教師會抓住“你從哪里體會到大禹的精神”和“大禹有怎樣的精神”進行閱讀教學,筆者卻在拓展延伸時另辟蹊徑,根據本單元的“感受先賢精神”與“借助詞句講述神話故事”的“雙線”思路,設計拓展與延伸,啟發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神話故事的人文要素。先引導學生回想:“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已知已會”:《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盤古開天地》等等。交流之后,思路一轉,拋出拓展思考題:這些故事是真的嗎?顯然不是。為什么它們能穿越千年,流傳至今?人們為什么喜愛神話故事呢?學生在對比、思考和討論中,發現了神話故事奇幻想象的迷人、神話人物共有的偉大精神等等。
用有效的問題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融通了學生的已知經驗,在原有的思維路徑之外,開辟出一條新路,把思維引向深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典型特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雙線組元”的方式對二者進行了融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序列性和系統性,也更加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教師要善于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點之間尋找平衡點,切實運用“雙線”整合的教學理念,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解讀、設計,將“雙線”融于教學目標,貫穿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統編版教材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祥.有滋有味教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顧琴.“雙線組元”理念下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江蘇教育,2019(17).
[3]孫世梅.統編教材“雙線”教學的誤區及改進策略[J].語文建設,2019年(2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