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翊姁
摘 要:伴隨著現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逐漸進入了工業化以及數字化新時代。然而,工業化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許多傳統的手工藝從繁盛走向了衰落。在數字化這一新時代背景之下,傳統工藝的崛起迎來了全新的契機。由此,文章依托數字時代這一重要的研究視角,分析了傳統手工藝在發展過程當中走向衰落的原因,進而探究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手工藝的生存與發展策略,為進一步延續傳統優秀文化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數字時代;手工藝;生存;發展;優秀文化
在很長的一段發展時間里,手工藝都與人類科學技術、藝術表現、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從19世紀發展到現在,這種特殊的手工藝表現內容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逐漸轉化為機械化生產模式,這樣一種轉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手工匠人原有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直到20世紀,人類大量采用的能源產品石油的附屬材料——塑料誕生,其通過極為廉價的成本及極強的適用性,導致傳統手工藝在現實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被撼動。手工藝在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不斷消退,進而走向沒落的境地。那么,如何在數字化時代促進手工業的發展,使之擺脫“滅頂之災”,成為眾多手工藝研究者以及非物質文化研究者不斷探索的新課題。
一、傳統的手工藝發展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技術資源內容上相對匱乏
在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過程當中,原材料與人力資源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然而,相較于一部分稀缺的材料來說,人力資源在發展過程當中的嚴重流失對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沖擊。首先,許多傳統的手工藝者在技藝傳承上以家族制傳承或學徒制傳承為主,且大多有性別要求;其次,伴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逐漸從原本滿足于溫飽向小康型轉變,現如今的傳統手工藝行業在收入上已經很難滿足于其預期的發展要求;最后,傳統手工藝人才在培養過程當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而在現如今快速的生活節奏之下,許多人缺乏對傳統工藝的熱愛之情,大多執著于追求高收益的項目,其在后期由于過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視技藝,最終被市場淘汰。
(二)工業化的生產對傳統的手工藝帶來嚴重沖擊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的生活用品都是采用手工制造的方式生產出來的,但是,伴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工業化的浪潮促使這樣一種生產方式逐漸被現代化工業設計生產手段所取代,這就導致了傳統的手工藝制造方式漸漸走向沒落。主要的原因在于:工廠當中大批量且生產出來的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相對于傳統的手工藝產品來說制作更加簡單,而且耗費的時間短,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們的勞動成本。消費者雖然認為傳統的手工藝制作品非常精美,但是卻依舊對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大批量工業產品更加青睞。這是因為工業產品不僅實用性非常強,而且價格也非常低廉;采用傳統手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卻相反,實用性較低,并且大多數比較昂貴,進而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一種收藏品。
二、數字時代手工藝的生存與發展策略
(一)借助物質力量促進發展
借助數字時代科學技術的強大分析能力,手工藝制作過程中對自然的掌控以及關注逐漸成為造物的主要來源。重力、電力以及磁力這類不可見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始終存在于物質世界的一種力量,通過數字化的科學技術發展被人們逐漸清晰而又精確化地掌控,進而作為全新的切入點成為人類造物過程當中的重要靈感來源。例如《重力凳》這一作品,在創造過程當中充分運用了自然界當中的物質力量,在后期的創作與發展過程當中,設計師Jólan van der Wiel始終搖擺在人為制造以及自然生成這二者之間。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非常希望能夠掌握、能夠使用或者是進一步開發的自然之力。我在我的作品當中所做的無非就是一種通過自然之力進而形成的一種現象記錄。”“自然造型餐具”這一系列作品主要通過傳統金屬工藝與科技相結合的手段,運用數字化的技術表現形式來接近材料原有的本質內容。這一作品當中,主要記錄的則是廚房當中的餐具相互之間形成的干預的力量。此外,使用數字化的科學技術以及手工藝物化了環境當中不可見的一種有生力量。Geoffery Mann認為:“你不能讓電腦來進行思考,你必須引導其進入人類的直覺體系當中來進行工作。”由此,在傳統手工藝者的工作室當中,電腦與傳統的器械共同存在,促使其能夠相互轉換、協調發展。
(二)通過數字化時代的網絡技術對傳統手工藝予以宣傳
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宣傳來說,除了可以通過相應的紀錄片或者是不同的公眾號、數字媒體平臺進行之外,還需要在發展過程當中構建形成自身獨有的平臺及內容,對傳統的手工藝所表現出來的歷史文脈、文化內涵、核心價值以及工藝特點進行宣傳等。手工藝創作者在發展過程當中還可以將目光集中在當下非常流行的短視頻、直播平臺等上,將傳統的手工藝制作過程全方位地展現在受眾的視野當中,使公眾喜愛手工藝品,也對背后的制作工藝非常好奇。同時,這樣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傳統手工藝匠人的曝光度,形成品牌效應。除此之外,傳統的手工藝在發展過程當中還可以進一步開拓并且和知名的一些品牌之間進行合作,通過廣告對傳統手工藝作品開展眾籌等等,進而衍生出跨界產品。這也能夠在無形當中對我國傳統手工藝以及其背后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
(三)促使手工藝創作作品朝向人類自身之外進行拓展
現如今,人類的身體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過程當中被附加了全新的含義,甚至被重新定義了發展的內容以及拓展的方向。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能夠同時在不同維度的空間當中交流、溝通,全新的科學技術也會通過不同的方式激勵著人類對自身的軀體予以改造并且進行特意處理等等。古埃及的匠人通過他們自身的拇指以及手腕丈量著這個世界,因為其造物的對象是不同的人。在現當代,基于數字化的到來,這樣一種造物方式相較于之前的表現被很大程度地泛化。在這樣一種全新的發展視角之下,手工藝品制作者也不由自主地將自身的創作目光集聚到人類本身之上,并且采用全新的觀念來看待人的身體,并希望通過創作來為人而服務。
Maiko Takeda作為跨界藝術、纖維藝術以及首飾藝術創作的實踐先鋒者,借助于計算機網絡,通過相關參數化的設計以及3D打印等等,將不同的傳統手工藝表現嫁接成為一種能夠為人服務的“佩戴藝術”。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創作作品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潛意識來對客觀世界進行反映,在這個世界當中,通過真實以及數字化虛擬世界的共同組成,不斷給人帶來一定的錯覺。”李洪波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總是能夠回想起我們曾經通過觸覺上所感知的內容,并且將這樣一種肉體上的感覺進行夸張并進行戲劇化的表達。”借助于傳統的手工藝剪紙表現,通過電腦的運算方式形成雕塑,并且通過3D激光切割技術,結合手工制作的方式進行創作,形成一種傳統性和現代化融合的特殊藝術創作產品。
綜上所述,傳統的手工藝大多都會伴隨現當代的生活方式的變革退出人類生活的舞臺。但是在數字化發展時代當中,也可以通過現當代技術手法、數字化技術,與傳統的手工藝文化內涵、形式內容相結合,在保留其傳統的核心文脈基礎之上,對其良好的歷史價值、思想內涵進行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提升手工藝產品的品牌,并有效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文化。
參考文獻:
[1]金洋.傳統手工藝面對現代工具的創新:以手推繡為例[J].設計藝術研究,2018(5):43-48.
[2]趙普,杜凡怡,張媛.賦能傳統手工藝:趙普專訪[J].民藝,2020(2):40-42.
[3]鄭黎.“海絲”文化品牌下的傳統手工藝產品定位研究:以泉州“金蒼繡”為例[J].美與時代(上),2020(1):4-7.
[4]彭一,孫凝異.新手工藝進化論[J].中華手工,2020(3):108-113.
[5]曹權璽,張瑤.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認知現狀及傳承研究:基于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統計數據[J].河池學院學報,2020(3):55-60.
[6]都江,羅嘉澄.中國傳統手工藝“瀏陽夏布”的發展及傳承研究[J].人文天下,2020(16):81-83.
[7]張民琰.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途徑研究:以廣西芒竹編工藝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98-100.
[8]余強.傳統手工藝的承續與創新[J].中華手工,2020(5):120-123.
[9]郭琦.基于數字出版的服裝傳統手工藝數據庫內容結構研究[J].藝術教育,2019(4):177-178.
作者單位:
長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