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
摘 要:要發展建立現代色彩體系及色彩形式就需要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建立中外雙向知識結構,中西方互相借鑒學習,合理利用對方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雖然中西方色彩觀在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但共同之處也是有的,抒情表現性、歸宿感是近現代中西方藝術的共通性。文章從中西繪畫色彩的發展變化、中西繪畫藝術的趨同和異同、中國畫對西方色彩的吸收與借鑒、中西色彩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等方面,對中西繪畫色彩觀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色彩觀;色彩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研究課題“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對繪畫色彩的影響與表現研究”(2014A012)階段成果。
一、中西繪畫色彩的發展變化
從商周時期開始,傳統色彩觀一直影響著中國畫的發展。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是受傳統哲學和封建文化發展影響而形成的。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與哲學思想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相對也是穩定的。
宋元時期受外族侵擾,封建社會逐漸衰落,部分文人為了滿足精神需要,達到與宇宙規律相通的自我人格完善,而努力找尋新的載體。隨著禪道思想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精神由外向化轉變為內向化,由以往的壯美之境轉為如今的優美之韻,“水墨為上”自然發展形成了主要審美趣味。此后,水墨占據著主導地位并在清末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近代中國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危機時,文化藝術也進入了困境。此時,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革新與發展就越發顯得緊迫。受環境影響,文人的創作也不再是風雅字畫,轉而開始重新找回設色描繪世俗生活,這是創作的需要,也是對環境生活的反思。不能用西方現代藝術觀點改造中國藝術,而是要用中國藝術思想吸收西方現代藝術。
在當下,受西方印象派色彩風格影響,人們認識了西方光學色彩觀念。通過了解、學習、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和人類文明成果,中國繪畫作品呈現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實現向現代繪畫的轉型。
長期的中西交流與對話使中國繪畫形成了色彩趣味的多元化。這也引起了國內外藝術家、理論批評家的普遍關注和探討。革新和繼承成為其主要分歧。在如此紛繁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怎樣挖掘出本民族色彩表現的潛能,并建立新的現代色彩體系,將用色發揮到極致,促使古今中外繪畫的融合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課題。
二、中西繪畫藝術的趨同和異同
西方藝術家早在15世紀時就已經將油畫原料及油畫繪制的方法進行了歸納整理,形成一整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用油性材料作畫的技術已達到成熟。從所用畫材方面對比,油畫材料易于改變,色調由淺到深,色彩變化豐富,油性色彩厚重因此易于表現物體的質感,不易變色保存時間久;而中國的繪畫材料用礦物質石頭為原料,顏色不易改變,色與膠水混合后形成流動性質,同時由于使用礦物質顏料,所以色調深淺程度不易控制,也很難表現對象的凹凸。中國畫色彩原料上的缺陷,使繪畫更不容易展現,但也因此使中國傳統繪畫具有了高度的民族價值。
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油畫這兩種藝術門類,在藝術理念上還是繪畫材料的運用上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在繪畫材料方面,存在布上作畫與紙上作畫的差異、以油調色與以水調色的媒介差異;在繪制方法方面,油畫加減法同時并用,中國畫只能用加法不能用減法;在藝術表現方面,西方油畫注重外在形式的色彩視覺刺激,中國畫更注重內在神韻的把握。也正是因為以上諸多差異,中國畫與西方油畫不能相融,導致藝術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需要一種介于這兩種藝術門類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其藝術理念轉變為現實創作,最終達到理想效果。
19世紀后半葉法國出現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印象主義就此出現。他們在室外光線下寫生實踐,觀察表現不同天光下的景物,捕捉光與影的色彩和諧,從而拋棄了固有色的觀念,用光線和色彩表現出瞬間印象。畫布成為畫家宣泄情感的場所,色彩情感的宣泄使畫面逐漸著力于表現和抽象。西方科學的色彩理論傳入中國時間比較晚,印象派時期正是西方現代色彩理論發展的最關鍵時期。繪畫體現的是文化,準確來說是在文化影響下而產生的藝術形式,中國畫色彩觀的延續和發展不能直接模仿或照搬西方藝術,否則就會失去自身獨有的藝術價值。中國畫一旦脫離傳統文化基礎就不可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因此,西方繪畫的用色觀念不可能取代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中國畫色彩觀也不能僅停留在傳統層面。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積淀使中國畫傳統色彩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把握中國畫的色彩觀變化發展方向,既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又要傳承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取舍,以順應時代與社會意識變化發展的趨勢。
三、中國畫對西方色彩的吸收與借鑒
要發展建立現代色彩體系及色彩形式就需要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建立中外雙向知識結構,互相借鑒學習,合理利用對方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如從日本巖彩畫那里汲取營養或將本民族的民間用色觀念發揚光大,進而形成一種新的藝術樣式。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產生的輝煌的敦煌藝術,就是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藝術奇觀。但這并不是要求我們無選擇地接受異地文化,而是辨別取舍?!凹炔荒芤詴r代性的差異消解民族性的存在,也不能因要突出民族性差異而消解時代性差異的存在。我們只能盡量把握各個國家藝術中普遍存在的時代性和民族的差異,才能汲取中外藝術之長,為現今藝術創作所用?!币虼耍覀円攘⒆阌趥鹘y,確保中國畫基因不變,確定在吸收外來藝術營養的同時,哪些東西是本民族所不能丟棄的,哪些是需要我們弘揚的,哪些是我們所要剔除的,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中國傳統繪畫要想在西方近現代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就需要先對中西繪畫藝術的特點和差異以及歷史淵源做一參照性的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作為契合點,找出它們的差異性以作互補,使雙方能在對方領域中汲取營養精華。
中西方色彩寫生在觀念和形式上都有明顯不同。西方寫生追求描繪客觀自然色彩,盡量做到與實際景物相一致,畫面整體布局復雜,追求細節刻畫,表現復雜而豐富的色彩層次關系,就寫生色彩的理論而言,寫生為主,環境為次,應該避免重復的色彩。中國畫色彩善于借景抒情,突出畫者主觀情緒,不一味追求與客觀自然景物的顏色完全相同,而是注重中國畫色彩的表現性、概括性和意象性特點。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生并不是表面化地模仿臨摹自然,而是著力于表現畫家對客觀自然的感受。因此,“意足而不求顏色似”就成為中國畫色彩的基本特征。
四、中西色彩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中國人的一元論的世界觀與西方人的二元論的世界觀是相對立的。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和諧順應,從人與自然關系中就能看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統一和諧的,在這種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特有的感性思維方式。西方的二元論世界觀則不同,西方世界觀是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認為人可以認識并改造世界,注重挖掘人的潛能崇尚理性精神。二者的人文精神不同,價值取向也不同。中西思想碰撞,使得感性主義和理性主義闡述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審美觀念。
雖然中西方色彩觀在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但共同之處也是有的,抒情表現性、歸宿感是近現代中西方藝術的共通性。中西繪畫主流色彩發展的大趨勢一樣:西方繪畫從使用固有色的寫實主義、運用條件色的印象派、善于概括色的后印象派,展現了從具象向抽象的轉變;除宗教繪畫等藝術因素影響外,中國畫色彩也同樣經歷了由寫實到寫意的轉變,從重彩到淡彩,再發展到水墨黑白,即從概括色走向抽象色。梳理出其用色風格可以發現,這體現了在一定社會環境下,由于社會功用與審美價值的需要,人們所表現出的一種主流的色彩意識。
雖然中西繪畫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方法不相同,但近現代藝術色彩觀念的誕生也使世界藝術色彩趨同,二者互相滲透融合。繪畫色彩本質與色彩觀追求是相通的,都開始注重藝術家自我情感的抒發表達,強烈的抒情性成為雙方互相借鑒的前提,也成了中國繪畫和西方近現代繪畫的契合點。相信在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西繪畫最終會實現科學的色彩觀與哲學色彩觀在文明的沖突中碰撞融合。
參考文獻:
[1]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查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83.
[2]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3]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4]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