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摘 要:彩砂曼荼羅是一個表達內在蘊含的佛教精神世界的獨特外在形式,通過賦予圖案與色彩不同的象征含義,將其組合成一個充滿意味的形式。文章從曼荼羅各部分的象征內容與外在呈現形式入手,論述其所表達的宗教觀、蘊含的藝術思想與具有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曼荼羅;彩砂;宗教藝術
“曼荼羅”一詞源于印度梵語,在漢語中被譯為壇城,起源于古印度,是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與西藏本地宗教相結合而形成的藏傳佛教中宇宙觀的一個產物。曼荼羅的種類及形式非常復雜,按照意義來說主要分為:自性曼荼羅、觀想曼荼羅、形象曼荼羅。從形態上可分為:大曼荼羅(諸佛菩薩形象的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用諸佛菩薩所特有的法器和能代表諸佛菩薩個體身份的手持物等繪制而成的曼荼羅)、法曼荼羅(書寫或繪出諸佛菩薩的“種子字”、名號、經文、經文名稱取代佛像的曼荼羅)。按照形式來分又可分為:內曼荼羅、外曼荼羅。而外曼荼羅又有很多表現形式,例如手繪、銅筑、木雕、沙砌等等,其中具特色的當屬彩砂曼荼羅。彩砂曼荼羅主要是由白色礦石研磨加入天然礦物顏料染色而成,主要有白色、紅色、藍色、黃色、綠色五種顏色。
一、彩砂曼荼羅的藝術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在美學中提到象征的各種形式都起源于全民族宗教的世界觀。在藝術起源的問題上黑格爾的認識是基于客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藝術是理念世界的感性體現,包含思想、精神。人們通過感官感受到客觀世界的事物并將這個形象儲存在內心世界,當別人提到這一事物時,即使此時的客觀世界并未有這一形象,腦海中也會浮現關于這個事物的具體形象。例如,當提到“桌子”這個詞時,人們腦海中都會出現一個關于桌子的具體形象,這就是理念世界。黑格爾認為藝術品的內容就是這個理念世界,而感性體現則是理念世界藝術表現的形式,當感性形象壓倒理念世界形象,不是理念世界中對此事物所認知的形象時這就是象征型藝術。曼荼羅藝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由能代表諸佛菩薩的器物來象征某尊佛像,而不是以諸佛菩薩的具體形象來展示。這是曼荼羅藝術的一個象征性體現。描繪彩砂曼荼羅的僧侶對世界的認識就是他們的理念世界,彩砂曼荼羅中的各種幾何圖形就是他們對這個理念世界的一個感性表達。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幾何圖形被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
曼荼羅從整個構圖來看是由圓形、方形、三角形、蓮花瓣以及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構成。在提到圓滿、輪回這些抽象詞的時候,客觀世界中是沒有一個具體形象的,而圓形圖案從外觀形象上來看,由一條線首尾相連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所以圓形在彩砂曼荼羅中被賦予著圓滿、輪回、聚集的意義,也象征著時間的無邊界。矩形在整個曼荼羅中代表佛陀世界中的城墻、護城河、屋檐等裝飾物,這些物象在客觀世界和理念世界中都承擔著保護和隔絕的作用。在客觀世界中城墻、護城河、屋檐這些結構復雜的物象絕不是單一的二維扁平的矩形。但從俯視角度向下看這些物象時,其呈現出來的外觀狀態就是一個近似矩形的形象,因此將這些物象簡化為二維扁平的矩形來象征安寧、穩固、安全、剛健、正派、有規有矩、堅不可摧。這種取某一事物的單個特征來代指這個事物而適當簡化這個事物其他特征的藝術形式是曼荼羅藝術的一大特征。曼荼羅藝術在最初的創作中不僅具有象征型美學思想同時還具有意象表達的藝術思想。例如,曼荼羅中的蓮花瓣,其在曼荼羅的呈現形式上占據很大的比例。蓮花生根于淤泥之中,破土而出的花朵卻是清凈、純潔的,不受淤泥的半點腐蝕。清凈、純潔這些詞是創作主體自身的一個情感活動,我們將之稱為意,當創作主體想要表達這個意時就需要一個載體作為中介來傳遞,這個載體物質就是象。腦海中主觀意識的意與客觀世界存在的象的結合,就是將主觀意識的意寄托于客觀存在的象來表達傳遞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寄情于物的創作手法。彩砂曼荼羅藝術形式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對各種圖形賦予相應的情感寄托,并按照一定的規律將其排列組合起來,表達藏傳佛教密宗獨特的佛陀世界,將一個精神佛陀世界通過特有的方式展現出來以喚起信徒的共鳴。各個圖形、色彩都各自代表著佛陀世界的一部分,以此組合成一幅充滿象征意味的曼荼羅。這種意象表達形式是極具中國東方藝術特色的,它是在中國藏傳佛教密宗特有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曼荼羅所表現的佛陀世界正是佛教僧侶們對整個宇宙世界的關注與思考,它將客觀世界中觀察到的自然事物意象化處理,是創作主體將自我情感與現實、心靈與事物相結合并按照自身的意愿構建的一個理想世界,是一個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產物。彩砂曼荼羅藝術最終所呈現的整體形式其實是創作主體主觀意識的一個物化載體,極具中國古典美學物化思想,局部的各元素采用的是上文提到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情感主體只有一個,但受眾在觀想曼荼羅時是人物合一的,主體人置身于曼荼羅所描繪的宇宙世界之中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這是物人互為主體的一種移情方式,這種移情方式其實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物化思想。物化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老子哲學,在戰國中期的莊子哲學中成熟。綜上,彩砂曼荼羅不僅具有西方的美學思想,還能彰顯中國傳統的東方美學思想,無疑是一個集聚中西方藝術思想的瑰寶。
二、彩砂曼荼羅的藝術價值
彩砂曼荼羅作為一個宗教產物,它的宗教價值當然是不可否認的,而作為一個藝術品來說,它的價值也是極大的。首先,彩砂曼荼羅的制作材料是非常講究且珍貴的,需要全部選用全天然的不加任何人工化學物質的礦物質顏料。每種顏色都是采用相應色彩的礦石或植物研磨制成粉狀,用最原始的色彩表達著最本真的情感。這不僅是彩砂曼荼羅的一個藝術特點,也是它藝術價值的體現。其次,彩砂曼荼羅是數十個僧侶花費數十日精心制作才能完成的,但這種制作精美、形制特別、極富內涵的藝術品也只能短暫地存在一下就會被毀滅掉,不會像其他形式的藝術品一樣可以保留下來有更多的受眾,這讓彩砂曼荼羅所創造的藝術價值顯得格外的珍貴。再者,彩砂曼荼羅如上文提到的一樣,不僅具有西方美學思想,還具有中國傳統的東方美學思想,極具美學價值。中國傳統的東方美學物化思想需要更多的載體去繼承與傳播。最后,彩砂曼荼羅以一個特有的形式來表現難以體會的藏傳佛教密宗獨特的精神佛陀世界,是結合中國西藏地域特色的藝術產物,其精美有序的構圖、豐富的色彩無一不體現獨具魅力的藏地文化,這使得人文藝術價值在彩砂曼荼羅藝術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三、結語
彩砂曼荼羅有著優美的形式與獨特的風格,這與藏傳佛教的佛陀世界密不可分,給人以神秘、奇特的直觀感受,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鮮明的基本特點。繁密精巧的畫面布局、高度提煉的線條和幾何圖案、豐富的色彩都隱晦地象征著哲理。以小見大、以點概面的象征形式完美地呈現了東西方美學思想。
彩砂曼荼羅作為一個宗教藝術產物,不僅宗教意義濃郁,同時還蘊含多種藝術思想,整個表達形式也是藏地佛教密宗文化所獨有的。其所反映出來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個性是非常典型的,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論,他認為:“藝術作品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同藝術品中,線條、圖形、色彩以及按照藝術家所特定方式組成的畫面形式或這些形式間的關系能夠激起我們審美。這種形、色的關系的組形式,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藝術品的各內部要素之間獨特的排列組合方式是“有意味”的,能夠在受眾鑒賞的過程中喚起受眾的共鳴與審美情感。彩砂曼荼羅正是通過對內部有象征意義的元素進行獨特的排列組合所創造出來的,它所呈現的畫面是具有彼岸性與此岸性的,能夠帶著此岸的我們穿過一層又一層達到彼岸的佛陀世界,這個過程不僅是藏傳佛教信徒修行的過程,也是我們藝術受眾一層一層賞析彩砂曼荼羅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克成.“一沙一世界”:論秩序感在壇城沙畫藝術中的應用[J].文學與藝術,2011(6):72-73.
[2]劉曉艷.道教象征思維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3]康·格桑益希.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J].西藏研究,2004(1):49-59.
[4]蔣述卓.宗教藝術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5]蔡東照.神秘的曼荼羅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昂巴.藏傳佛教密宗與曼荼羅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