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戈 趙南奎
摘 要:中國原生態公演的歌舞劇是在廣袤草原、田間地頭自然而然出現的文化元素,它捕捉來自原始的活力與野性,并將這些原生態元素加工處理和少量改進,最終以極具觀賞性的形式展示出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繁榮,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行業受到巨大沖擊,如何促進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與時代的融合發展至關重要。基于此,文章對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進行了基本概述,分析了目前我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藝術存在的問題,并且從歌舞劇公演形式的創新、文化符號上的創新以及舞美上的創新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原生態歌舞劇;公演市場;公演模式
傳統農耕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上曾占據主要地位,少數民族的人們通過舞蹈來表達信仰與心愿,祈求風調雨順,如《幸福在路上》《藏謎》都是這種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深刻地反映了原生態舞蹈的特點與內涵。如今,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表演者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通過不同的平臺將表演展現在大眾面前,以此獲得認可,提升知名度。人們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觀看公演藝術,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歌舞劇。在互聯網背景下,原生態舞蹈公演的發展不僅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
一、發展中的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藝術
歌舞劇演出多以劇場、舞會等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中的舞蹈演員很多都是本地區土生土長的群眾,他們沒有過多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保留著本民族傳統的風貌與特點。他們不需要宏偉的音樂就能唱出嘹亮動聽的歌曲,也不需要華麗的舞臺背景,就能舞出壯美曼妙的舞姿。市場上存在的原生態歌舞劇中,舞臺布景大多數遵從原生態的深刻內涵,將本地區特有的自然風貌元素應用到舞臺上。在曼妙的音樂海洋里,藝術傳播者邁著或輕盈或歡快或豪邁的步伐翩翩而至。為觀眾帶來更大視覺沖擊的是藍天、白云、雪山背景下色彩濃烈、亮麗生動的民族服飾。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表演者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通過不同的平臺將表演展現在大眾面前,以此獲得認可,提升知名度。人們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觀看公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演出。
二、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藝術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國目前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藝術進行分析,可以將其主要問題歸納為舞蹈展現形式不夠原生態、舞蹈文化符號意識不強、舞美營造氛圍欠佳等。
第一,舞蹈展現形式不夠原生態。對原生態文化的展示首先表現在舞蹈內容里,巨大的沖擊來源于真實,也就是原生態。原生態舞蹈來源于對生活的真實還原,并把農民勞作、生活的真實情境融入舞蹈內容里去。只有展示了原生態文化,才能取得良好的舞臺效果。但是目前很多原生態的歌舞劇公演藝術作品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其舞蹈展現形式不夠原生態,沒有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缺少“天人合一”的境界所彰顯出的特色文化韻味。既然提到中國原生態歌舞劇的公演,就不得不提公演中非常重要的前期宣傳,其影響著消費者的觀賞需求。在宣傳方面,歌舞劇機構大多選擇在自己的官網進行宣傳,不但不容易得到吸引人的效果,有可能還會給人展示出一種高不可攀的姿態,于無形中給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
第二,舞蹈文化符號意識不強。如今,歌舞劇的品質決定著觀眾的興趣,網絡的日益普及也讓更多的歌舞作品出現在大眾面前,好的歌舞讓人耳目一新,也更容易在大背景下受到大眾認可。提升歌舞作品的質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符號,做符合自身特色的歌舞劇。音樂方面,應該以原生態音樂為整體基調,這能夠最大限度地賦予舞蹈演員熟悉感和歸屬感。跟隨著極具特色的音樂旋律,舞蹈演員們能夠如同在草原上馳騁一般載歌載舞,使舞蹈充滿原生態的活力與野性。作為銜接故事情節變化的音樂部分,一般較為輕柔,蓄勢待發。原生態的展示是對生活的真實還原,表現的是一種不加修飾的美。
第三,舞美營造氛圍欠佳。一場原生態的歌舞劇公演的成功,除了舞蹈演員們富有民族特色、鮮艷明麗的服裝以及或豪邁或婉轉的曼妙舞姿,整場舞蹈的音樂旋律與一些民族樂器的應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原生態歌舞劇應呈現一場視聽盛宴,不僅要在視覺上最大限度還原人民的生活文化風貌,也要在聽覺上體現本地區的風情,表現人民的性格。但是,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歌舞劇公演在音樂的選擇上對于整場舞蹈沒有起到關鍵性作用,在音樂及樂器的選擇上不夠謹慎,最終沒有為觀眾呈現完美的聽覺盛宴。
三、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藝術創新路徑
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的創新可以從歌舞劇公演形式的創新、舞蹈符號的創新和舞美的創新三個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將傳統與創新結合,才能創作出好評如潮、大獲成功的歌舞劇。
一是歌舞劇公演形式的創新。首先,歌舞劇中舞蹈形式的創新。以業界公認的歌舞劇集大成者《藏謎》為例,其描繪了諸多藏族群眾生活勞作的場景,這些在人們看來平平無奇的場景,經過諸位藝術家的收集、改編和再創作,以一種新的形式——原生態歌舞劇出現在舞臺上。相比傳統舞蹈的編排與取材,這種描繪現實生活場景,甚至將生活中的物件搬到舞臺上的做法,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其次,歌舞劇中服飾的創新。藏族服飾具有其獨特性,展現了游牧民族隨處為家、將財產隨身攜帶的文化風貌,同時也是極具觀賞性的裝飾。同樣以《藏謎》為例,整場舞蹈中服飾展現的高潮就在賽裝節一幕中,以展示色彩濃烈的服裝的形式,弘揚傳統文化。各式各樣的服裝與飾品,把原生態文化演繹得徹徹底底,帶給觀眾極大的視覺享受與精神愉悅。
二是舞蹈符號的創新。相比傳統舞蹈的編排與取材,歌舞劇《藏謎》這種描繪現實生活場景,甚至將生活中的物件搬到舞臺上的做法,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另外,歌舞劇舞蹈演員的選擇也應該具有創新性。原生態歌舞劇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舞蹈內容能否展示出本地區諸多富有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原生態文化,在于舞蹈的音樂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富有民族特色。在中國原生態舞蹈劇公演的舞蹈中,音樂、歌曲、服飾等都應該展示出濃烈的文化符號。如服飾上的圖案應該彰顯民族文化內涵,舞蹈演員的唱詞中也應該有特定的文化積淀。
三是舞美的創新。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中應該運用多種傳統樂器與民間樂器打造整體的舞蹈音樂,應對燈光進行巧妙的設置,精心打造舞臺布景,在舞蹈服裝上也應花費較大的精力。精彩絕倫的演出,無論是演員的表演形式還是舞美的打造上,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不斷創新。中國原生態歌舞劇公演的音樂,應該以本民族音樂為整體基調,這能夠最大限度地賦予舞蹈演員們熟悉感和歸屬感,使其跟隨極具特色的音樂旋律,如同在草原上馳騁一般載歌載舞,使舞蹈充滿原生態的活力與野性。同時還應對舞美進行不斷創新,創作出新的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歌舞劇公演藝術作品,這樣才能夠推動歌舞劇公演的持續發展。舞美不僅起著烘托舞臺氣氛、調動觀眾情緒的重要作用,還具有歌舞劇情節的過渡與銜接、推動故事的發展、帶動演員情緒等作用。在歌舞劇的公演中,應該遵循原生態和真實的主旨,將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保留下來,通過諸多表演藝術家的精彩演繹,活靈活現地將人民真實的生活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參考文獻:
[1]郭璟怡.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探討[J].藝術大觀,2020(23):72-73.
[2]孫戈,高士杰.吃飯直播形式走紅現象分析:以大胃王密子君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0):148-149.
[3]趙松山.淺析朝鮮族原生態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以象帽舞為例[J].黃河之聲,2020(8):162-163.
[4]高士杰,吳麗麗.基于文化認同視角下的漫威系列電影全球化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12-516.
[5]李麗,陳鈞.北京藏族文化演藝市場的形成及制約因素[J].當代音樂,2016(2):8-9.
作者簡介:
孫戈,韓國祥明大學公演藝術經營學博士,慶熙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藝術管理、公演藝術經營。
趙南奎,祥明大學公演藝術經營學教授,韓國舞蹈協會理事長,國際舞蹈節聯盟執行主席,韓國舞蹈大賞總導演,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理論研究、公演藝術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