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關于藝術與經濟發展的研究命題在時代推進和社會演變中從未停止過討論,最著名的觀點莫過于馬克思在其所著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然,舞蹈所歸屬的藝術門類也包含在上層建筑之中,構成了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舞蹈藝術的創新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角度梳理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經濟的具象情況來探究舞蹈所處的生態環境,立足前代是推動往后舞蹈藝術創新不可忽略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舞蹈生態環境;舞蹈藝術創新;社會經濟
一、不同社會體制下的舞蹈藝術創新
舞蹈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體制的影響,其更多的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就中國而言,原始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封建社會時期其舞蹈藝術的創新方式和內在動力都是不同的,由此所創造出的舞蹈樣式千差萬別,異彩紛呈。
(一)原始社會下的舞蹈藝術創新
原始社會的生產水平決定了其思維認識的局限性,對周遭萬物的定義大多止步為對自然及非族類生物的人格賦予化,如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祖先化身等等。相對應的是此時的舞蹈創新與審美并無太大關系,強調個體存在的生命是原始舞蹈被關注的最大屬性。這可以從聞一多所著的《說舞》中得到支撐,即有關原始人意識中生命與舞蹈藝術的關系——“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的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研究當時的舞蹈為何呈現出這樣的形態,就不可以避免地要談到當時舞蹈這一本體所處的生態環境。首先,天災對于當時生產力低下的人來說是不可抗拒的,生命的短暫性和脆弱性在得不到解釋的前提下則更需要尋求情感的宣泄,不論是渴望還是恐懼,生命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得到了最大的關照。其次,作為身處于世的存在,來源何處、去往何處也是他們思考的命題,繼而出現的是上述的自然及非族類生物的人格賦予化,以飽滿感情驅動的舞蹈成為其與之溝通的必要手段。
(二)奴隸社會下的舞蹈藝術創新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經濟財富的累積,私有制逐漸分化階層的結果是奴隸和奴隸主的出現,隨之而來的是奴隸社會的出現。與上一階段不同,這時隨著意識形態的進步,舞蹈創新的關注點從對生命的強調轉化為對美感的享受,而這時舞蹈藝術的載體普遍由當時的專職人員女樂來呈現。奴隸主的喜好決定了此時舞蹈創新的發展方向,也是基于此,舞蹈的創新伸展開出了兩條發展線。
1.審美之于女樂舞蹈
女樂舞蹈在奴隸社會時期最為典型的案例莫過于楚靈王的事跡,《韓非子》有所記載,“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由此而來的是女樂舞蹈的最大特點——翹袖折腰。探尋這種現象出現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得回歸到當時的舞蹈生態環境。
2.神化之于儺面舞蹈
基于對前一時期的意識形態即自然與非族類的人格賦予化的歷時發展,這一時期的人有意識地選擇將其升華為神化,而隨之而來的是神化的具體表現——神權天賦,更多的是在廣大民眾間傳播。所以,這里的舞蹈生態環境相比于上述的女樂舞蹈更加復雜,更多的是呈現出上下兩個維度的雙向發展?!拔住弊鳛檫@一生態環境下的最大影響因子對于奴隸主、奴隸、民眾等生態項的鏈接,以當時疾病帶來的人世無常為生態背景,這一系列的生態鏈條穩固和諧。
(三)封建社會下的舞蹈藝術創新
由于商業經濟占社會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宮廷與民間的分野也發展為兩個極端的存在。以宋代為例,宮廷隊舞與民間教坊舞蹈的不同方向發展顯示出了當時人們舞蹈創新的坐標參考。
1.宮廷隊舞的程式內涵
宮廷舞蹈的最大特點就是跟隨統治者的意志和偏好,以此作為創新依據,等級森嚴的宮闈制度帶來的是宮廷隊舞創作的最大屬性——程式化。首先,隊舞的角色行當具有固定程式,如竹竿子、花心等固定的組成部分使得其舞蹈的表演過程、互動環節等事無巨細地按照事先預設的程式進行。其次,念詞和唱白也是高度程式化的,其內容大多來自寄托創作者情感旨趣的詩詞歌賦為基礎范本加以修改,表演時也同樣與上述相同并依程式化的步驟進行。這種程式化的發展固然使得隊舞這一舞蹈藝術更加系統、凝練、規范,但相對應的其舞蹈生態環境是病態的,因為其各個生態項組成了一個閉環,情感的固化和生命活力的缺乏使得舞蹈在民間缺少了基本的營養和土壤并且限制了其本身的更多可能性,這為后代更加注重真情實感的戲曲舞蹈做下了最為直接的鋪墊。
2.民間教坊舞蹈的審美外化
相對于宮廷隊舞的程式化,民間的教坊舞蹈則從另一個極端迸發出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基于商業經濟的高度發達以及農業向城市手工業的過渡,在這一舞蹈生態下勾欄瓦舍成功地將商業概念引入了舞蹈這一范疇。首先是舞蹈環境下的經濟推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倍@里的棚其實也是勾欄瓦舍的同質內涵的形式延伸,各種樣式的民間舞蹈都在這些生態區域內競相發展,而民間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又反過來推動商業經濟的發展,二者形成一個穩固健康的良性循環。其次是社會思潮的積極推動。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時代,前一時期五代十國的頻繁戰亂使得當權者極大地鼓勵文人大夫階級的形成。而文人大夫將審美意趣的關照放在了舞蹈藝術上,因而此時民間舞蹈創新的本質內涵就變成了文人味和書生氣的載體。
二、不同民族、地區下的舞蹈藝術創新
回歸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不能忽略橫向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物理距離的巨大縮小,舞蹈藝術創新的影響因子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和本地區,順應時代的洪流才是當代舞蹈創新的正確發展方向。
(一)基于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創新
我國是由多民族構成的集合體,在這之中的舞蹈藝術自然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以楊麗萍所創作的原生態舞劇《云南映象》為這一類型舞蹈創新的典型案例。首先,這部舞劇包含了基諾族、佤族、傣族、白族等多個民族的舞蹈樣式,符合當代舞蹈藝術創新的創作原則——不拘一格,為我所用。其題材元素的提煉加工新穎獨特,也順應了當下社會風潮的指向——多民族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次,具體到全劇的舞蹈結構又以太陽、土地等多個篇章為節點,編排手法是對早期蘇聯舞劇編排手法的當代創新,這種國際間的藝術交流使得不同民族有了更加相近的本體影響。最后,從舞蹈生態環境這一視角則更加復雜,多地域、多功能、多屬性的生態項在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下聯系得更為緊密,再到政治制度的導向使得當代的舞蹈環境更有活力,市場經濟也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全面發展,使得當前的舞蹈生態環境欣欣向榮。
(二)基于不同地區的舞蹈藝術創新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與西方國家的舞蹈藝術創新步入了相互影響的共同格局,現代舞在我國落地生根并以社會主義特色為參考標準逐步邁入本土化的行列。最典型的方面是各大流派的涌入,各大藝術院校都將現代舞設定為本科舞蹈專業的必修課程。相比于上述的各種舞蹈現象,現代舞的創作手法則更多是本體概念的吸收。諸如鄧肯、格雷姆等現代舞蹈家的創作觀念,使得現下國內的舞蹈藝術創新有了更多的靈感源泉。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其編舞手法大量運用蒙太奇式的拼貼,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閃回也是這一舞劇在舞蹈動作創新時的亮點,而在政治導向上則屬于主旋律舞蹈藝術作品,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不斷奮斗和努力的故事。這種洋為中用的借鑒吸收符合當代舞蹈藝術創新發展的時代節奏,因此也為之后的舞蹈藝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具有先導性和參考意義。
三、結語
關于推動當代舞蹈藝術的創新不是一個孤立的、片面的問題,通過這種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梳理可以發現,每個時代的舞蹈生態環境是不同的,具體到這一生態環境內的社會經濟、社會思潮、社會制度、政治導向等屬性所呈現出的分析結果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回顧過去眺望將來成為立足當前舞蹈藝術創新不可忽略的重要范疇。
參考文獻:
[1]孫建茵.政治經濟學批判郭沫若譯本考[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4]李佳.從云南印象看中國原生態舞蹈的傳承發展[J].青年文藝家,2014(11):20.
作者單位:
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