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偲
摘 要:作品《生存》主要以擬人的舞蹈語言進行作品的編創和探索,開發擬人的身體語言,是構成作品藝術形象的基礎。《生存》中的藝術形象是表達作品中心思想的前提,也是使得舞蹈作品具備審美意蘊的基礎。文章從《生存》中舞蹈語言的審美規范和舞蹈語言的技術運用兩方面進行闡述,從而對作品所蘊含的創作理念予以總結。
關鍵詞:《生存》;舞蹈語言;形象塑造;創作動機
舞蹈語言的溝通交流是由能夠表現舞蹈思想、表達舞蹈情感的舞蹈動作構成的,其來自生活。在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編導人員經常會使用或表現抒情性的舞蹈語言,或表達強烈敘事性的舞蹈語言。無論是前者的抒情還是后者的敘事,舞蹈語言都要為刻畫作品形象、性格和表現作品主題服務。
一、作品《生存》中舞蹈語言的審美規范
由于舞蹈語言具有表情性、表意性、象征性、寓意性等多種作用,不僅是舞蹈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還是舞蹈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段,在舞蹈作品中巧妙地運用舞蹈語言,可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一)內容和形式在作品《生存》中的完美結合
為了使創作的舞蹈作品《生存》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擁有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就必須處理好舞蹈語言中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因為舞蹈語言承擔了表現舞蹈作品內容的任務,又擔負著舞蹈作品中的形式部分,所以在創作過程中,不能夠只強調內容的表現而忽略了形式的呈現,也不能夠只為了形式而進行表達,要注意適度把握,努力將內容和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個道理人人都懂。近些年,霧霾頻發、垃圾圍城、飲用水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對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環境問題,迫使我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筆者希望用舞蹈作品的呈現方式來傳播環保的理念,呼吁人人都成為環境保護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由此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熱點話題,引發了筆者創作舞蹈作品《生存》的動機。
舞蹈作品《生存》,表現了一群歡快的魚兒在潔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汽笛聲打破了魚兒們本來寧靜的生活,受到污濁的渾水向魚群涌來,它們美好的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魚兒們盡力拼搏,通過團結協作,最后擺脫困境,尋找到自由、美好、潔凈的家園。作品其實是通過擬人的手法,表現人類也似魚兒擁有團結奮進的拼搏精神,表達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強烈情感。根據這些內容的需要,舞蹈以群舞的方式進行呈現,利用道具長紗和短紗的運用,營造魚兒們生存的水中環境,渲染團結協作的氛圍,表達積極拼搏的精神。舞蹈作品《生存》運用各種形式,將小魚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此時形式的選擇和運用,是為了幫助舞蹈作品內容的表現。
(二)創作主體的獨創性在作品《生存》中的自由發揮
創作主體有無具備創新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創作作品的優劣,創作主體對生活獨特的體驗,敢于超越前人和打破常規、敢于否定的精神,是寫作主體不斷創新的根基與源泉。
眾所周知,藝術作品的生命在于創新。根據舞蹈作品《生存》的主要內容、小魚形象的情感需求,筆者在繼承和借鑒傣族舞蹈基本素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將傣族舞蹈語言中的主要步伐動作加上新的元素,如傣族基本踢步銜接了跳空轉,使其更具有技巧性,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追求。作品中運用了道具紗作為藝術表現手段,很好地幫助了舞蹈語言在形象的塑造、情節的發展、環境的展現,以及情緒表達和氛圍的渲染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拋紗、咬紗、抖紗等動作,既表現出生動有趣的小魚形象,又對比地展現出水源污染前和污染后的環境。
二、作品《生存》中舞蹈語言的技術運用
(一)重復——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重復技術在舞蹈語言中的運用,可以使作品表達出強烈的情感愿望。作品《生存》中,將單一的動作、動機、舞句、舞段進行重復,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如碎抖肩動作的重復運用,突出了小魚形象活潑可愛的性格。作品結尾部分的舞段,是對開端部分舞段的重復,更加強調了清澈的水源對于生命的重要性。
(二)對比——提升舞蹈語言的表現力
在舞蹈作品編創中,編導經常會思考舞蹈語言的對比運用,比如舞蹈語言中動作編排的動靜對比、動作力度的強弱對比、速度的快慢對比、幅度的大小對比,以及對比舞句、對比舞段等。這些對比手法運用在舞蹈作品《生存》創作中,大大增加了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小魚形象在清澈和被污染的水源中不同的生命體驗,也將筆者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三)展開——將舞蹈語言運用到極致
所謂“展開”,就是指把“小”做“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包含了簡單發展到復雜的道理。筆者主要是想談將《生存》的舞蹈語言,進行發展和擴充,進而形成較大的舞蹈語言結構。如高潮處,將原本原地的“掙扎跳”,先發展為“移動跳”,再繼續發展變化舞姿為“流動跳”,各種展開使得舞臺畫面特別豐滿。這種展開的技術手法,對發展和組織舞蹈語言具有非常大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四)變奏——推動情節順利發展
舞蹈語言技術的變奏,也可以理解為舞蹈的主題變奏,將基本的主題進行多次變化,是借用了音樂作曲的一種方法。運用舞蹈語言的變奏手法,能夠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刻畫作品中的形象,幫助作品加強形象的感染力,呈現情感的變化過程,揭示形象的內涵。在舞蹈作品《生存》中,開始部分的祥和、自由,與高潮部分的緊張、抗爭具有鮮明的對比。舞蹈語言上,根據表現小魚形象游動的不同情緒表達,從開始的緩慢碎步移動,轉變為急促快速的小跑碎步,這種變奏的方法主要運用的是節奏與速度的改變,將作品小魚形象所處的不同情境,看作小魚形象命運中的不同變奏。筆者在編創過程中,將小魚形象的生活體驗分成三個階段,即和諧生活、團結拼搏和勇敢生存,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表現關于生命的永恒的主題,即戰勝挫折困難后的成長,以此表達舞蹈藝術作品要達到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并且給人以啟迪的目的。
(五)再現——更好地表現主題思想
再現的意思就是指在作品中某一個片段,會再次出現在變化以后的另一個時間空間。舞蹈作品用再現的手法使舞蹈的形象呈現得更加生動。《生存》中的開端部分與結尾部分,就是運用了再現的手法:鋪紗和拋紗同時呈現給觀眾,營造一種恬靜的意境美,讓觀眾感受到“小魚”生存在自由的空間里,享受著生命所帶來的閑逸之美。
三、結語
編創作品《生存》的創作動機,源于傣族人民深植于血液和靈魂中的生態觀念: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傣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拜,使他們形成了對于大自然圖騰的信仰。水文化是傣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常把傣族稱為“水的民族”,這是因為傣族人民擇水而居,他們喜歡水、崇拜水,認為水是自然的元素和生命的依托。因此,筆者運用傣族舞蹈語言進行作品《生存》的創作。舞蹈創作不但要重視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還要強調創作主體的獨創性,使其得到自由的發揮。同時,還要理性思考舞蹈語言的技術運用問題,規范舞蹈作品中的舞蹈語言。如《生存》中,選擇何時何地運用重復、對比、展開、變奏、再現等手法,必須以表現舞蹈作品主題思想的需要為前提,這樣才能使創作的作品表達出強烈的情感,達到提升作品表現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小平.中國民族舞蹈編創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2]銳藝視覺.解密色彩設計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3]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5]昂旺求措.舞蹈技術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應用研究[J].參花(上),2021(1):101-102.
[6]邵帥.探究高校舞蹈表演課程中的戲劇語言與舞蹈角色塑造[J].戲劇之家,2021(2):124-125.
作者單位:
天津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