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摘 要:美術館在實踐公共性的職能中承擔著文化建設和傳播的社會責任,為市民的社會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設服務,并且通過學術交流和藝術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于此,文章通過對美術館的休閑式教育職能以及反思性的教育職能進行分析,提出了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趨勢應該適當地調整美術館的教育質量,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公共藝術教育的職能。
關鍵詞: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職能
美術館作為當今社會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收藏、研究、教育的職能,其中公共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衡量美術館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標”。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普通公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起到繁榮國家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對美術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觀眾既需要欣賞藝術,希望在美術館得到其他文化空間得不到的教育,又關心美術館所展現出的公共藝術教育職能與畫廊、藝術商場等到底存在怎樣的區別。和其他的文化空間不同,美術館本身就具有公共藝術教育職能,能夠讓人們進行反思,與創作者進行交流。當下美術館所發揮的公共藝術教育職能越來越重要,值得人們對其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
一、公共教育中的休閑式教育職能
休閑式的公共藝術教育是指人們通過觀賞美術館能夠感受到幸福、舒適。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觀看展覽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藝術中心。很多人走進美術館不僅僅是為了看藝術、看展,也可能是為了挑選一些藝術書籍或藝術衍生品,甚至有可能是為了喝一杯咖啡,體驗美術館的藝術氛圍。為此,美術館需要展現出本身所蘊含的休閑性這一功能。以羅中立美術館為例,其外部結構設計融入了非常多的地方文化元素,將梯田、糧倉、院落等不同的村落符號,以及中國傳統意義中的審美意象,運用在了美術館的外觀設計中,使得羅中立美術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征。不僅如此,美術館在設計時為了能夠體現出休閑性,融入了很多卡通造型以及時代元素,使其更加貼合時代和大眾的審美,符合當地的藝術生態語境。這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實際例證,更是美術館休閑公共教育職能的展現。羅中立美術館,既繼承了傳統,又融入了現代審美,真正實現了公共教育功能。在進行美術館外觀設計的過程中,其外部的藝術墻面為城市增添了獨特的藝術氛圍。在2013年時,羅中立美術館獲得了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這一殊榮。由此可見,美術館所展現的公共教育功能也能夠為城市景觀、城市文明帶來積極影響,提升民眾的生活環境質量、審美品位。這些都是休閑式公共教育職能中的一部分。公共教育并不是填鴨式的俯視大眾的一種教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互動和體驗,比如參觀藝術工作坊、藝術家工作室,讓觀眾親身參與到創作過程中去,感受藝術的魅力。美術館在進行公共休閑式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顏色、燈光還是墻面布置等都能夠讓人們感受到藝術性,使人們在欣賞美術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進而感悟到生活中的美以及生活中的樂趣。好的美術項目能夠讓人們感受到休閑的快樂,并且成為人們藝術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公共藝術教育中反思性教育的展現
藝術活動不僅僅展現了一個藝術家自主創作的方式,也展現了藝術家對社會、對自身的思考。為此,美術館還具有反思性的公共藝術教育功能。由于美術館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能夠容納多元社會政治倫理的文化空間,可以構建公共政治多元化的精神維度。不同的美術館在舉辦畫展時,內容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其文化活動本身也具有本質上的不同。雖然文化活動都依托于民主、依托于社會,但是藝術與藝術之間本身是有區別的。在當前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依靠藝術作品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展現自身獨特的創造力,釋放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從目前的社會發展來看,美術館存在的目的是傳播藝術并且提高人的藝術素質,而商業機構則能夠不斷地促進消費,使得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從美術館本身的純藝術傳播以及形成的商業發展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美術館在當前更多的是通過作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性,以及創作者對于社會發展的包容性以及批判性,強調的是多元化的觀點形成的爭議,利用自由和多元的展覽進行體制化的反抗。與此同時,也能夠體現出政治性、歷史性、抑制性,不斷促進人權以及人道主義的實現。人們在走進美術館時,就已經進入了公共政治生活的舞臺,應該實現從平民到公民的轉化。開展深層次的公共藝術教育,能夠喚起公民對不同內容的批判以及反思能力,使得越來越多的美術愛好者能夠通過美術了解到社會發展,通過創作展現出自己的思想。在進行繪畫創作的過程中,無論是觀賞者或是創作者,都可以利用美術館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也能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美術館感受到反思教育的重要性。
三、服務公眾的教育職能
(一)服務公眾的意義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服務行業都認識到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所具有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型美術館。這些美術館更加注重與公眾的聯系,展現了與公眾的良好關系。例如,在1999年理論家史蒂芬維爾就曾經針對美術館的發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其認為美術館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逐步做到從關注物到服務人。當前有很多美術館都將其辦館的理念逐步從原本的以展覽和藏品為中心,轉向為以觀眾為中心。特別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美術館發展速度飛快,成為了對外開放的、向社會以及公眾提供服務的機構。美術館作為公共服務的機構,要求美術館內所有的工作人員本身具有強烈的公共服務意識,一切工作都需要為公眾服務。工作人員在服務大眾的過程中,應明確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在參觀美術館時,很多參觀者都是為了通過美術館獲取更多的藝術知識、歷史知識等等,或者從中獲取更多的樂趣。美術館不應該是藝術品的孤島,而應該展現出自身原本的實用功能以及環境美感。美術館中所有的藏品不僅要供人欣賞,還要讓人們通過美術館了解到文化在某一個階段的發展狀況,這才是當前美術館所要發揮的公共藝術教育職能。要求美術館除了需要展現出展覽的學術性、教育性,還需要將展覽融入整個策劃系統中,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美術館展現的信息所傳遞出的藝術價值。使得每一個人走進美術館時,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藝術作品更多的背景性信息,這也是美術館融入藝術公共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二)利用現代科技提高公共教育質量
在現代科技發展過程中,作為精英藝術的大眾化傳播,美術館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過在美術館館內建立Wi-Fi以及藍牙覆蓋可以使觀眾利用美術館所構建的App實現智能導覽。特別是在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利用各種不同的App進行學習或者是工作。觀眾在到達美術館后可以自主連接Wi-Fi,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App,直接進入美術館的頁面,從而了解自己所看的每一幅畫,以及每一幅畫背后的含義、創作者的背景等。使得觀眾每走到一幅作品面前都可以聽到有關這幅作品的相關講解,從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路線。在App講解的過程中,要求對每幅作品的作者簡介、作品內容進行闡述,而作品的風格、流派、作品的明細等資料則可以由觀眾進行自主的選擇。由于美術館的畫作需要觀眾自主欣賞,在當前利用App進行介紹時,可以盡可能地利用語音這一種形式,在觀眾欣賞時為觀眾講解,直觀地傳遞信息。而在觀眾離開美術館后,可以利用美術館中針對不同畫作所形成的視頻、圖片進行進一步地深入分析和理解,讓優秀的展覽成為永遠的展覽。
綜上所述,近幾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藝術也正逐步向著跨文藝、跨領域的方向發展。如今的美術館定位在公眾,目的是讓更多的公眾關注,比如在展覽策劃上主題更加鮮明,在展示方式上更有視覺沖擊力,在教育上采取多種手段,打通藝術創作與藝術接受的關系。美術館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要吸收國內與國外優秀美術館的經驗,同時要考慮到美術館本身的專業性以及為大眾服務的正反兩個不同的方面,了解美術館的公共藝術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邵夢嫻.淺析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對學校美育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1(2):108-109.
[2]李婷婷.從美術館社會美育職能談現代美術教育的轉型與發展[J].美術文獻,2020(1):107-108.
作者單位:
廈門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