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鄒松 張悅 趙益普
產業與生態的有機結合,既有效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通過對一些他國著名農村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的了解,或可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態產業;農產品品牌;生態資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的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與生態的有機結合,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重要支撐。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業農村作為產業和生態的重要載體,其地位更高、作用更大。城鄉居民不僅需要農業提供種類更多、品質更高的農產品,而且還需要農村更清潔的空氣、更干凈的水源和更宜人的風光。一些國外農村,依托天然的生態優勢,推動形成完善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體系,既有效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德國柏多文村:以規模化品牌經營贏得市場認可
柏多文是德國著名的生態農業村,距離柏林約70多公里。每天,印著“柏多文生態村”字樣的冷藏貨車,都會將新鮮牛奶、奶酪、蔬菜等綠色農產品運到柏林、勃蘭登堡州等地的有機超市里。
在柏多文村村口的農場商店左側不到50米處是村里的奶牛場,這里每頭牛的飼養,都要符合德國有機農業認證機構德米特的生產要求和嚴格標準。通過這一權威認證,大幅提升了柏多文農產品的品牌溢價,并使其自動獲得歐盟的市場準入資格。按照德米特的要求,柏多文牛奶所有生產環節都必須實現全有機,并且很多生產原料都要自產。如有機牛飼料必須有至少50%來自自有農場,有機肥料則必須100%自產。種植作物留下的葉子和秧苗,以及牧草和青貯飼料,可供550余頭奶牛食用,而牛糞以及青貯飼料滲出液等,又成為農作物的生態肥料,由此形成生態循環。
緊鄰農場商店右側的,是村里的乳品加工廠,奶產品從擠奶到擺上貨架,全程耗時不過幾個小時。這不但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也減少了長途運輸原料帶來的污染排放。
由于成本投入較高,柏多文自產牛奶比一般超市牛奶要貴一倍。然而,憑借新鮮優良的品質和符合環保理念的生產方式,柏多文自產牛奶贏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每周固定訂戶就超過了4000戶,產品供不應求。
為了更符合環保經營理念,柏多文在2020年還投資修建了新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使乳品加工廠和奶牛場的自供清潔能源比達到50%以上,2021年還計劃在農場商店外增設太陽能充電樁。據測算,該村每年可因此減少400噸二氧化碳排放。得益于良好的生態資源,在綠色農產品產銷之外,生態農業觀光也成為柏多文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柏多文村的官網上,一系列獎項引人矚目:德國聯邦生態農業獎、德國聯邦有機示范農場、德國商品檢驗基金會最佳牛奶評測獎、勃蘭登堡杰出原奶質量獎……自20世紀80年代,隨著德國民眾對高品質農產品和環境保護的訴求日益增加,柏多文即開啟生態農業發展之路。1991年,柏多文注冊成立了集體農業企業,將自產的綠色產品統一以“柏多文生態村”品牌對外銷售。經過30年發展,企業現有110余名固定雇員和25名季節工人,經營著1240多公頃生態農地,出產80余種綠色農產品。
這也是德國生態農業常見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大型農場和企業開展規模化品牌經營,帶動整個村莊的生態產業。柏多文成功的生態農業經營,也離不開歐盟和德國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在奶牛場入口處,一塊介紹牌上寫道:“我們正從歐洲農業農村發展基金(EAFRD)獲得以下項目的資金:購置移動雞舍、奶牛計步器和秸稈切碎機。”德國政府和各州財政系統每年給予生態農業用地的補貼為每公頃500至600歐元,而普通農業用地每公頃只有300歐元,各類生態農業評獎也會給予獎金。同時,銀行會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村莊和企業提供優惠貸款。
近年來,正是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撐雙輪驅動下,像柏多文這樣的生態農莊穩步增加。根據德國有機食品行業協會數據,從2010年至2019年,德國生態農莊的數量翻了近一倍,目前已達4.2萬余個。德國政府預計,到2030年,20%的德國農業用地都將從事生態農業經營。
南非海維爾德村:產業經濟與產區保護并重
南非出產一種獨特的飲品——“博士茶”。這種地理標志產品以一種豆科灌木的針葉為原料,只在開普敦西北約300公里的塞德博格地區規模化種植。在產業化帶動下,南非的這一“土特產”已行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值超過3億蘭特(約合1.3億元人民幣),探索出一條產業經濟與產區保護并行的發展之路。
海維爾德村原本是塞德博格地區一個貧困村莊。近20年來,規模化發展“博士茶”產業使這里逐步擺脫了貧困。據海維爾德村村民介紹,本地人飲用“博士茶”有上百年歷史,但此前從未專門種植,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草藥”來定期采摘。20世紀90年代末,政府將“博士茶”認定為有機飲品,相關農業機構開始派專人規劃“博士茶”種植基地,向農民提供規模化種植輔導。村里未就業人口多數加入了種植行列。調查報告顯示,在引入有機肥料、集中種植、聯合收割及晾曬等措施下,海維爾德村“博士茶”原料年產量從2000年之前的200公斤,發展到如今的2噸,人均年收入增長至15萬蘭特(約合6.7萬元人民幣)。
南非“博士茶”生長地區的年降水量需要保持在380—650毫米,土壤呈弱酸性。從種苗移植算起,“博士茶”針葉需要18個月才能成熟,收獲兩三次之后,土地必須再次翻耕,間隔5年后才可再次種植。獨特的生長環境、植物屬性以及經濟價值,決定了南非“博士茶”原產地必須得到特別保護,才能維持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多年來,南非政府、國際相關機構以及各類行業組織相繼加入“博士茶”養護的行列,以多種政策、法規和實踐推動原產地的生態系統維護。
2010年起,塞德博格地區引入鼓勵農產品產地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優質認證”體系。這一認證體系要求“博士茶”全產業鏈做到“更好的種植方式”“更好的環境關懷”“更好的收入支持”等多個優化條件,才能在最終的“博士茶”產品上印有“國際優質認證”標簽,以此獲得國際市場認可。依照“國際優質認證”體系管理辦法,海維爾德村“博士茶”種植戶要對用地效率、施肥管理、土壤退化程度等多項指標進行量化記錄。
如今,產區的人都認識到,“博士茶”的植株只是塞德博格地區復雜植物群落中的一種,不能為了經濟收益無節制地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有利于“博士茶”這種珍貴的植物一直延續下去。
目前,南非“博士茶”產業已擁有450多家生產企業,長期用工超過5000人,年產量的一半用于出口。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南非在釋放“博士茶”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建立起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為當地經濟注入長久活力。
韓國文堂里村:用經濟發展留住更多年輕人
位于韓國忠清南道的文堂里村,以其“鴨稻共作”的生態模式,成為韓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典范村莊之一。
“鴨稻共作”是將鴨子圈養在稻田里實現二者和諧共生:鴨子以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為食,實現為水稻天然除草、除蟲的目的,而鴨子的糞便又可以成為水稻的肥料。鴨子在稻田里游動還能激發水稻生長環境的活力。通過“鴨稻共作”的模式,文堂里的農田不僅無需打農藥、施化肥,還節省了除草除蟲的人力,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近年來,在“鴨稻共作”的基礎上,文堂里農戶又探索出水稻與田螺共同種養等生態農業新模式。和“鴨稻共作”類似,這一模式實現了水稻和田螺在生長過程中的互利共生。田螺不需要額外飼料喂養,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和難度。為了體現對生態農業的鼓勵和支持,韓國農業協會和相關企業提前和稻米生產者簽訂銷售合同,確保銷售渠道暢通。
文堂里在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同時,還建立了大米從生產加工到包裝銷售的一體化運營體系,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不斷開拓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文堂里還注重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鴨米秋收分享節”是這里每年都舉辦的品牌活動。該活動以“鴨稻共作”的生態模式為主題,讓城市居民在參與農活中體驗回歸自然的樂趣,深入了解生態農業。如今,以生態農業聞名的文堂里每年都吸引上萬名游客前來參觀。城市居民不僅可以購買綠色農產品,還可以參加放養鴨子、收割農作物、黑米染色、秋季抓螞蚱、天然食品制作等豐富多彩的鄉村體驗活動。
在位于文堂里的洪城環境農業教育館,人們不僅能了解到文堂里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還有機會聆聽農業專家的講座。2000年,文堂里制定了“21世紀文堂里發展百年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即以生態農業為基礎,通過打造具有特色的專業生產體系確保農產品競爭力,不斷拓展收入來源。同時,進一步提升農業教育水平,促進經濟、環境、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村莊。
2014年,文堂里所在的洪城郡地區被確定為韓國首個有機農業特區。如今,文堂里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戶年均收入約為3000萬至5000萬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72韓元),不低于城市工作的白領。經濟發展了,文堂里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配套設施。由于生態農村建設帶來的價值感和歸屬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就業,在田間地頭實現人生價值。
泰國班帕南巖村:良好生態環境為增收致富提供基礎
泰國東北部黎府是該國重要的甘蔗產地,而黎府農欣縣班帕南巖村更是因出產優質上乘的甘蔗而聞名。
班帕南巖村四面環山,“帕”在當地方言中是“山石”的意思。1964年,15位農民作為第一批住戶來到班帕南巖,在此種植水稻和玉米。很長時間以來,該村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20世紀90年代,班帕南巖村村民因地制宜,開始廣泛種植甘蔗。
據班帕南巖村村長譚亞拉介紹,地處山區的班帕南巖村,晝夜溫差大、降水充足,土壤和氣候條件都適宜種甘蔗。村里目前120戶人家,幾乎每家都種植了甘蔗。
優質的甘蔗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也讓更多人知道了泰國東北部有這樣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班帕南巖村因此成為黎府僅有的兩個入選泰國“一村一品”的村莊之一。
據農欣縣社區發展處主任辛哈蓬介紹,以前在收割完畢后,蔗農往往就地焚燒甘蔗葉和根。后來,在政府引導下,蔗農將甘蔗葉粉碎還田,作為下一季甘蔗種植的有機肥料,這既避免了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也大幅提升了土壤的活力。泰國政府為實施甘蔗葉粉碎還田的農戶提供每噸鮮甘蔗92泰銖(1泰銖約合0.22元人民幣)的生態補償。現在,當地人已經普遍認識到,正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甘蔗產業、實現增收致富提供了基礎。
甘蔗生長需水量很大,對灌溉提出了很高要求。以往班帕南巖村一直使用傳統漫灌方式,灌溉效率低,極易造成對水資源的浪費。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滴灌噴頭和霧化灌溉噴頭,還在村里修建了蓄水池,將雨季的雨水收集起來留待旱季使用。在黎府皇家大學的倡議下,部分村民也開始嘗試使用太陽能電板來驅動灌溉系統。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甘蔗產業發展的節能環保水平,確保灌溉效率最大化。
黎府等泰國東北部地區是泰國甘蔗渣發電廠的主要分布地。在泰國政府號召下,當地嘗試開發甘蔗渣發電技術,在擴大蔗農利潤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態效益。2020年12月31日,泰國能源部宣布將在2021年加大投資,加速推動沼氣發電和生物發電項目,其中甘蔗渣全年發電量預計將達75兆瓦。這對以班帕南巖為代表的“甘蔗村”無疑是一項利好消息。
近年來,泰國政府在甘蔗產區不斷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同時推廣甘蔗生產乙醇、發電等技術,讓生態農業創造更大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