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反向春運”是“春運”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一種新現象,是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反向春運”的出現,為參與“春運”的社會大眾提供了更多出行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代社會給人帶來的生存壓力。與此同時,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對倫理價值的挑戰,并由此引發的出行安全問題、代際價值觀和消費觀念的沖突等仍是不容回避的問題。正確規范出行行為,創新出行方式,引導人們對價值觀的科學把握是應對新時代“反向春運”現象的重點。
[關鍵詞] “春運”;“反向春運”;生成動因;文化癥候;價值思考
[中圖分類號] C913.3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3-0109-08
“反向春運”作為一種緩解春運壓力、減少人口在春節期間大規模流動的一種現象,為合理引導人口流動帶來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散去的當下,“反向春運”研究恰逢其時。“反向春運”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反向春運”因發生在特定的時刻而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比如,“反向春運”在文化領域,對家庭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對現代性的沖擊與挑戰、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持存與觀照,帶來了新思考。對于鐵路管理部門來說,如何在“反向春運”過程中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何合理引導“反向春運”合理有序發展,是優化“反向春運”建設路徑、推進“反向春運”向縱深發展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一、話題背景:“春運”的發展簡史
“反向春運”是相對“春運”而言的一種社會現象,因而“春運”是研究“反向春運”的起始之點。“春運”作為社會大眾習以為常的現象,最早被當作一個需要解決鐵路運輸壓力的棘手問題被提出。1953年2月8日,《人民日報》以《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發布通知保證春節鐵路裝卸工作鐵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節客運》為題,刊登了新華社的兩則消息,消息稱鐵道部要求鐵路各級部門“充分利用現有車、使用備用車、用棚車代替不足車、加開短途車”[1]等方式保障解決春節客運的問題。如此,春節客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受到廣泛關注。但是,人們對“春節客運”的認識更側重于“運輸”,并未涉及對文化因素的思考。1954年《人民日報》刊載了題為《做好春節期間鐵路客運工作》的一則短評,認為春節期間存在一個客運高潮[2],說明春節運輸問題具有周期性,而非短期性。之后,管理部門一直在尋求增加鐵路運力的辦法,1955年成立了“春節旅客運輸委員會”[3]。1957年《人民日報》刊登文章《春節期間的交通問題》,文章中提出四種解決交通問題的建議:一是春節期間能不回家的盡量不要回家;二是盡量錯開春節客運的高峰期;三是要旅客忍受運輸過程中的不便;四是希望運用社會力量完成春節客運任務[4]。1959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表示,希望“有自行車的盡可能騎自行車,不要去搭坐火車、汽車和輪船”[5]。1959年之后的一段時期各大媒體更強調“春耕”,即抓好糧食生產。由此可知,“春運”現象引起的討論并非一成不變,國內情況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春運”的發展及其討論。
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和推行,農村生產力得到長足提高,農村開始出現剩余勞動力。城鎮的迅速擴張,用工需求的增加,吸引廣大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每到春節期間,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學生、探親人員等大量流向農村,形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6],以致成為每年春節期間的一大社會熱點。《人民日報》在1980年1月1日轉載鐵道部在“春運”期間關于解決鐵路運輸的方案[7],至此,“春運”一詞正式出現,并在1981年后開始成為社會生活的高頻詞匯。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春運”人數逐漸遞增,從1979年春節期間有1億人次乘火車到2019年春運40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29.8億人次[8],春節旅客運輸成為運輸部門的頭等大事。人民的出行需要同有限的鐵路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春運”獨特現象出現,如凌晨火車站人們排長隊買火車票、不少人騎摩托返家等。從“春運”發展史的角度而言,它是時代的產物。生產關系的變革,助推生產力的提高,并引發城鎮的快速發展及人口由農村向城市流動。這一現象是在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感召下,于特定時間節點爆發的周期性的人口大規模流動。
二、自我適應:“反向春運”現象的生成動因
“春運”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春節的很多細節、內涵都發生了一些改變,“回家過年”這一傳統形式正在被重新定義[9]。“反向春運”是指“年輕人將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來自己工作的城市過年、節后再返鄉”[10]。“反向春運”是在城鄉人口頻繁流動的環境下誕生的一種反向出行方式,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反向春運”在人口流動方向上與“春運”相反。“春運”所形成的人口流動從成因上來看,來源于城鎮化。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主要指農村人口的市民化進程。從人口流向上來說,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對于離開鄉村選擇來到城市發展的青年人口而言,他們的流動選擇往往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交通的發展,社會流動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加入到這個隊伍,尋找在城市發展的機遇。一方面,大量農村富余人口轉入城鎮,增加城鎮勞動力,為城鎮現代化建設帶來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對農村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如留守兒童、土地閑置等問題。此消彼長,加劇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為城鄉人口的流動制造了經濟動能。而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喚起了人們的“思鄉”情結,將隱藏在游子心中那份至善釋放出來,并內化為回家的行動。1959年1月,《人民日報》的社論文章指出了“春運”的方向,即“幾千萬人回家過節,有的從城市回到農村,有的從內陸回到沿海,有的下放到農村回到城里來,這是一次地區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最廣泛的交流”[5]。從城市到農村是“春運”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而“反向春運”的方向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內陸到沿海,從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那么,為什么會形成“春運”人口的逆向流動呢?或者說,“反向春運”形成的動因是什么?
(一)經濟考量是“反向春運”產生的動因之一
“春運”期間,鐵路運輸依然是“春運”的主力,其日常運力與“春運”龐大需求間的失衡短期內注定難以消弭,而大幅增加運力會造成非“春運”期間鐵路運力的閑置和浪費。在鐵路承載逐年增長的情況下,鐵路運力仍是有限的,人們往往仍然一票難求,加之鐵路班次增多給鐵路調度造成了壓力,導致列車時有晚點,同時非法搶票軟件的出現也間接增加了人們出行的成本。飛機也是人們春運出行的選擇之一。根據攜程網大數據顯示,2019年一線城市的機票預訂量比同期增長40%,春運期間機票不打折。由此可見,“春運”出行的成本較高。與此相反,“反向春運”航線不僅票源豐富,而且票價較低。除此之外,“春運”產生的隱性成本才是人們選擇“反向春運”的最主要動因。為了節省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紅包支出、應邀參加宴會的禮金支出、家族應酬產生的費用和時間成本等是人們選擇“反向春運”的經濟考量。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而言,“反向春運”的興起是降低生活成本的一種辦法。“反向春運”以相對低廉的方式,在實現家庭成員團聚的同時,也改變了家庭成員相聚的樣態,在生活成本降低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家庭結構的變化是“反向春運”產生的社會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流動加快,家庭結構發生很多變化。這些變化為“反向春運”的出現創造了基礎。
一是從家庭職能的角度而言,倫理性家庭逐漸朝向功能性家庭轉變[11]。倫理性家庭主要是指家庭的組織原則是以倫理為核心,在家庭中更強調父母的權威,更看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古語“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表明在倫理性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流動受制于家庭內部的關系。家的概念接近于父母的概念,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加上“安土重遷”等思想的影響,在城市打拼的游子想通過“反向春運”實現家庭的團聚似乎存在某種阻力。當社會流動加快,家庭再生產擴大化時,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模式和代際交往隨之發生變化。農村中的青壯年開始走進城市,從事非農業領域的生產;城市中的學生選擇更加發達的城市就業,這時功能性家庭逐漸出現,并展示出一幅非常復雜的家庭轉型的圖景[12]。城市務工的青壯年群體離開父母,開始擺脫來自家庭內部條條框框的倫理束縛,并且與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倫理關系變得模糊,更容易釋放出應對現代性壓力的潛能。這種“功能性家庭”不再是心靈的港灣,而提供了一種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可能。或者說,“功能性家庭”使得在外漂泊的游子適應了發達工業社會的價值選擇,也使得家庭在應對現代市場經濟時保有一種張力,“反向春運”就是這種張力作用的結果。“反向春運”使得家庭的角色走向了功能性家庭層面,雖然傳統倫理關系在現代生活方式面前被瓦解,但是實際上強化了家庭的凝聚力。
二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而言,家庭關系在現代化背景下的積極調整限制了流動現代性的“分離”效應。天倫之樂是家庭倫理法則的一種價值旨趣。在流動現代性的沖擊下,親緣關系愈發具有黏合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功能性家庭是一種高度整合的家庭形態。它不會因為家庭成員進城務工而使家庭的凝聚力變得松散,反而讓家庭成員之間有更強的聚合力,有著“形散而神聚”的特質。特別是在“春運”期間返家成本高的情形下,家庭的倫理價值觀念促使“反向春運”成為可能。
三是從家庭結構的角度而言,家庭結構的變遷助推“反向春運”成為可能。家庭成員的結構發生了以下幾個顯著變化:第一,老齡化程度加深[13]。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開始出現。由于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家中的長輩更看重春節團聚。特別是在“春運”返鄉潮導致子女出行不便的情況下,“反向春運”得以出現。第二,生育政策的影響。人們生育的觀念發生變化,家庭的子女數量減少,改變了以往因子女多而形成以二老(父母)為中心的家庭結構,并逐漸向獨生子女家庭過渡。如今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出于體諒子女奔波之苦、感受子女生活工作的環境及體驗城市生活等目的,選擇以“反向春運”的出行方式去子女所在的城市中度過春節,為“反向春運”現象的誕生創造了意愿動機。第三,農村隔代家庭的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增加,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形成“隔代家庭”。外出務工人員與家中父母和孩子一年四季難以見面,加上春節的節慶文化本身具有的團圓意味,為“反向春運”的產生增添現實動力。
(三)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反向春運”產生的思想動因
在中國的詩詞歌賦中,思鄉之情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種情懷,從隋朝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中“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到唐朝詩人戴叔倫在《除夜宿石頭驛》中寫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無不展現出思鄉的情懷。也就是說,思鄉情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因而,在“春運”期間,返家成為每一位游子內在的情感訴求。當思鄉的情感遇到春節運輸擁堵的現實難題時,“反向春運”體現了一種居中的辦法。如果把“春運”當作文化現象,那么“反向春運”的出現,則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面對現代性時展現出了自洽性的一面。傳統文化逐漸褪去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外殼,重新解構了那些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文化構件,使自身以各式各樣的生存樣態存在于現代經濟的發展洪流中。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要素被保存下來,就“反向春運”而言,對承載著“敬親”“團圓”等要素的節慶文化的認同依然是一些家庭選擇“反向春運”的主要動因。
三、文化癥候:“反向春運”現象的特征
“春運”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反向春運”則體現了此種文化現象在新的歷史時期呈現出的新特征。
(一)“反向春運”的價值選擇具有微觀性質
以往社會對“春運”的關注點在于如何實現人口的流動問題,而較少考慮出行人群中的價值選擇。這些研究范式將人口的流動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即默認在反向春運人口中,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選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意向性。進一步說,他們將此種價值選擇的一致性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因而認為“反向春運”的流動方式具有文化導向性。以此為據,思考在“春運”交通擁堵期間如何解決人口的高效流動問題,便具備了很強的現實意義。然而,“反向春運”現象是“系統社會”向“原子社會”轉型的一種嘗試,實際為出行人口的價值選擇提供了一種微觀的視角。它在追問造成“反向春運”現象的原因時,更注重研究單個家庭和單個社會成員的文化價值的選擇。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和城鄉生產逐漸一體化的新時代,個人的價值選擇呈現出多樣化、碎片化趨勢,并匯聚成“春運”期間人口流動中獨具特色的“反向”方式。微觀層面的反向流動人口中,一部分人受制于車票難買、返鄉成本高等經濟因素;另一部分人受制于加班、考試、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工作學習因素,但更多的流動人口是因為文化的因素選擇“反向春運”。尤其在春節這樣重要的節日,“反向春運”既實現了個人對家庭的承諾,又迎合了現代社會對個人的生產要求。因此,“反向春運”側重從個體價值選擇的角度考慮整個人口流動面對的文化現狀,實質為人口反向流動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二)“反向春運”的文化價值具有重構性質
“反向春運”現象背后映射出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境遇下走向何處的問題。一般而言,“反向春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解構,不是在推倒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文化,而是一次創新發展和重構。中華傳統文化受制于時代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必然要求傳統文化改變其生存樣態和發展形態,以適應當前時代變化的要求。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上層結構,面對現代性的挑戰時,會逐漸改變存在樣態,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構件被重新定義,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構件則被逐漸淘汰。就“反向春運”現象而言,思鄉、孝敬、親情和團聚等美好的愿望牽引著在外的游子在不具備正向流動條件的前提下,與家人選擇反向流動,從而使人們對“春運”的方式及其背后所映射出的文化景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而,時代發展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構。
(三)“反向春運”的文化景觀具有時間性質
“反向春運”,顧名思義,是和“春運”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鐵道部門大致將春節前十五天和春節后二十五天界定為“春運”,就是說,在該時間段內談論“反向春運”才具有意義。“反向春運”的時間性質間接映射出其蘊涵的文化內核。不論是“春運”還是“反向春運”都強調在中國傳統佳節期間實現家庭團圓。一家幾代人團聚在一起,辭舊迎新,對每一個家庭成員而言,具有很強的參與感、儀式感和認同感。然而,節日具有時間限制,一旦錯開此時間段,慶祝活動將失去意義。正因如此,“反向春運”才可能出現,由其產生的文化景觀才能多樣化發展。因此,“反向春運”的時間屬性取決于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保有的張力大小。
四、價值思考:“反向春運”現象的正向意義
最近幾年,“反向春運”作為一個新生現象,在媒體和群眾之間進行了廣泛的思考與討論。“反向春運”緩解了鐵路運輸承載的壓力,適應了現代社會對青年人群的壓力,調和了家庭與工作、學習的矛盾,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在外游子春節返鄉有了更多選擇。
(一)“反向春運”緩解了鐵路運輸壓力,實現了家庭成員的逆向流動和團聚
現階段,鐵路運輸依然是“春運”實現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春運”期間,人口密集性流動給鐵路運輸部門帶來巨大壓力,由此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出行安全問題。“反向春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鐵路運輸部門的運載壓力,讓流動人口有了多種出行選擇。
人們選擇鐵路運輸基于以下特點:票價穩定、相對安全、購票相對便捷。但是,當選擇鐵路運輸的人數出現短暫的爆發式增長時,這些運輸便利似乎變得難以把握。比如,“春運”期間的火車票難買一直是年關返鄉人群最頭疼的事情,盡管有手機應用等移動終端技術的輔助購買,但并未根本解決“出行難”的問題。此外,出行擁堵也是“春運”亟待解決的問題。20世紀的“春運”,媒體將返鄉流動的人口稱為“人潮”,直觀說明人群擁堵的場面。返鄉人數暴增也帶來火車頻繁晚點、旅途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總之,“春運”返鄉的體驗并不太好。
“‘反向春運為‘春運的人口流動方式提供了逆向思維”[14]。首先,“反向春運”為流動人口提供了多樣化的出行服務。不論是鐵路、航空運輸還是公路運輸都十分便利,只要提前預訂,票價相對便宜,交通相對不擁堵。其次,“反向春運”緩解鐵路運輸壓力,有利于鐵路交通運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春運”期間,從大城市到小城市,從城鎮到鄉村、從沿海到內陸方向的鐵路運力資源緊張,而反方向的車次、航班等交通資源閑置,“春運”存在交通運輸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狀況,而“反向春運”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狀況。
(二)“反向春運”現象背后,是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
“反向春運”通常是外出人員將鄉村的父母或者孩子接來城市的家,即這批早年“北漂”“南漂”“東南飛”的“70后”“80后”和“90后”,已經在城市中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和收入。能實現“反向春運”的人群往往蘊含著一個文化的心理動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子女而言,他們希望通過“反向春運”的方式將父母接來城市居住,讓父母看見他們在城市中相對安定的生活,并隱性地消解父母對其生存狀況的擔憂;二是對父母而言,只有確知子女在城市有相對安定的生活條件時,才會選擇“反向春運”的方式實現團聚。所以,“反向春運”現象的出現,側面說明外出人員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僅如此,“反向春運”的實現還會帶動城市旅游業和服務業發展,刺激消費。
(三)“反向春運”預示著社會流動加快,體現城鄉融合發展
齊格蒙特·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一書中,用“液態”“流動”等詞匯來形容現代社會折射出的個體特征。他認為,“個體的自由流動成為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15]。就是說,“反向春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暢通了城鄉流動通道,城鄉居民的自由流動變得愈發頻繁,社會處于一個流動的現代性中。這種健康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流動,重塑城鄉融合的發展格局,讓每一個城鄉居民都能成為“劇中人”,在“流動”中拓寬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歷史。“反向春運”的正向意義在于加快了城鄉循環流動的周期,打破了城鄉流動的壁壘,使城鄉經濟的循環發展實現一體化。因而,“否認甚至貶低這種深刻的變化都是草率的”[16]。
“反向春運”給社會帶來的正向意義顯而易見。作為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向春運”在提升現代人口的生存境遇時,也試著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道路,即傳統文化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保有自我張力。
五、應對之道:引導與創新
“反向春運”不僅給社會帶來正向意義,也留下許多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如何規范“反向春運”,規避“反向春運”引發的負面影響是當前研究的現實維度。就價值層面而言,“反向春運”是否應該被提倡和引導?
(一)“反向春運”的現實問題
“反向春運”必然會帶來一些現實性的問題。一是管理部門如何規范安全出行的問題。對城鎮務工的青年來說,如果選擇“反向春運”的方式,那么出行主體將是父母和孩子。以“80后”為例,“80后”的父母的年齡普遍在55~70歲,子女則在3~12歲,均是“弱勢群體”,是需要被照顧的對象。盡管現在的旅客服務較之以前大幅度提升,已經具備專業水準和職業素養,但“反向春運”中的安全問題應該如何保障,依然較為迫切和棘手。二是由年齡代溝引發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家庭沖突。2018年曾經火爆網絡的《啥是佩奇》間接說明了時代的發展讓父母很難跟上子輩和孫輩的生活節奏、娛樂方式及出行方式。他們在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等方面與子女存在代溝,這是否會引發父母與孩子的價值沖突、家庭關系的惡化?這已成為老生常談,并且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
(二)創新“反向春運”的出行服務
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在引導“反向春運”時,可以在出行服務上創新管理方式,提供更為便民的服務。中國鐵路總公司于2019年11月正式公布了四批“無紙車票”站點,即在這些站點坐車,無須持火車票進站,“刷臉”或刷身份證都可進站,極大提升了服務質量和旅客出行效率,自2019年12月起,中國鐵路進入“無紙化時代”。同時,對于“反向春運”帶來的老人和小孩等特殊群體的出行安全問題,也應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專屬候車區域等方式,讓特殊群體享受周到服務,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
(三)引導“反向春運”的價值選擇
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對于“反向春運”的看法必然不盡相同。一種看法是“反向春運”挑戰了傳統的過節方式,沖淡了過年的氛圍;另一種看法認為,“反向春運”所體現的價值選擇是對傳統倫理觀念的揚棄。其實,“春運”和“反向春運”只是關于春節的一種儀式和記憶,它希望喚醒人們對春節文化的一種集體認同。從經濟意義上而言,社會的發展沖擊了人們對傳統過節方式的留戀。就個體而言,“反向春運”更強調的是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節日慶祝儀式的體驗,也是現在社會表現出來的文化癥候。所以,引導人們對“反向春運”的價值觀選擇,就是讓人知悉,“‘反向春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17],不論人們在價值觀上接受與否,作為一種新生現象將賦予生活越來越多種可能。
參考文獻:
[1] 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發布通知 ?保證春節鐵路裝卸工作 ?鐵道部門指示各局做好春節客運[N].人民日報,1953-02-08(1).
[2] 做好春節期間鐵路客運工作[N].人民日報,1954-01-26(2).
[3] 積極準備運送旅客回家過春節[N].人民日報,1955-01-17(2).
[4] 春節期間的交通問題[N].人民日報,1957-01-07(1).
[5] 對春節回家旅客的幾點希望[N].人民日報,1959-01-11(1).
[6] 曲哲涵.流動的中國,成長的希望[N].人民日報,2019-02-01(19).
[7] 鐵道部決定全路在春運期間將增開臨時長途客車24對[N].人民日報,1980-01-11(3).
[8] 交通運輸部:春運期間全國發送旅客近30億人次[EB/OL].(2019-03-01)[2020-12-17].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03/01/551677.html.
[9] 郭銘旺,郭軍.反向春運成為時尚:家人團聚就是年[EB/OL].(2019-01-25)[2020-12-17].https://life.gmw.cn/2019-01/25/content_32407178.htm.
[10] 鄭桂靈.“反向春運”:舉家團圓的新選擇[N].中國人口報,2019-01-18(3).
[11] 李永萍.功能性家庭:農民家庭現代性適應的實踐形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53.
[12] 李國江.家庭空間視域下春節民俗變遷探析[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09.
[13] 王躍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9(4):95.
[14] 杜潔芳.“反向春運”凸顯觀念變化[N].中國文化報,2019-02-01(3).
[15] 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54.
[16] 鮑曼.流動的生活[M].徐朝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3.
[17] 范芷欣.傳統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春運”剖析[J].鄂州大學學報,2019(2):29.
[責任編輯:李 ?妍]
Reflections on the Flow: The Logic behind Revers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and Its Guidance
Xiong Jie
Abstract: Revers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is a new phenomenon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It offers more travel option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relives their survival pres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Meanwhile, it also brings some inevitable consequences such as its impact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allenge to ethical values, and the resulting travel safety issue, the conflicts on inter-generational values and consumption concepts. The priorities to address the revers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in the new era include regulating the travel behavior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ravel and guiding the public to following the sound values.
Key words: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revers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reason; cultural symptom; reflection on value
[基金項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研究”(314201602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習近平關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研究”(20BKS206)、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制度化及其基本經驗研究”(20CKS047)
[作者簡介] 熊杰,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