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琴
【摘要】要形成昆山模式的“走班式”家長學校,首先要構建相應的課程樣本。本文將從課程設置、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三個方面來闡述基于“走班式”策略家長學校課程的昆山樣本是如何構建的。
【關鍵詞】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昆山樣本
“走班式”家長學校是由蘇州市智慧愛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率先提出的。“走班式”家長學校是借鑒基礎教育“走班制”理念的家長學校模式,給家長以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體現了家長的主體地位。要讓“走班式”家長學校項目化運作,首先要構建“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昆山樣本。如果將“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比喻為“飯菜”,將編制“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比作制定“食譜”,將實施“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比作是根據“食譜”烹飪“飯菜”,再由家長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飯菜”,那么我們就要讓家長在“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中“品嘗出幸福的味道”。
一、“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設置
課程如何設置,也就是要解決“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食譜”如何編制的問題。
(一)“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目標
根據全國婦聯與教育部、中央文明辦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目標確定為: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善家長的教育行為,促進子女健康成長。也就是說,課程的落腳點是為了支持、幫助、引導孩子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是為了讓孩子收獲一生的幸福,課程最終的受益者應該是學生。并提出了“學家教課程,做幸福家長;育健康兒童,建美好家庭”的課程理念。
(二)“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依據
1.以文件政策為依據
以《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蘇州市家庭教育家長讀本》《昆山市學校家庭教育指導試行大綱》為依據,編制具有“共育、共建、共享、共生”家校合作昆山模式的“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
2.以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依據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的建設者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賦予時代新人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時處新時代,面對新要求,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家長,都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依據社會發展的要求,明確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
3.以孩子發展需求為依據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在建設“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4.以家長的現實需求為依據
通過分析家長及教師的調查問卷,收集現場咨詢、熱線咨詢、網絡咨詢中家長最集中、最關心的問題來設置“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拖拉等困擾家長的現實問題等。
(三)“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內容
為增強“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我們將課程設置為通識課、喚醒課和賦能課三類。通識課主要是普及家庭教育通識,讓家長了解學生發展的一般特點,以及相應的教育原則和建議,授課的方式以講座為主;喚醒課主要是喚醒家長的責任主體意識,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授課方式以互動式為主;賦能課主要是賦予家長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授課方式以體驗式為主。
二、“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實施
課程如何實施,就是要解決如何將所編制的“食譜”烹飪成可口“飯菜”的問題。
(一)確定課程實施人員
也就是要解決可口的“飯菜”由誰去烹飪、誰來掌勺的問題。昆山市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匯聚了蘇州市優秀家庭教育指導師70余人,并通過項目化運作,邀請名師對講師團進行專項培訓,使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實施“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專業水平。
(二)確保課程實施質量
也就是要確保烹飪“飯菜”的味道,即課程的質量。每一堂課家庭教育指導師都要經過幾輪的研磨—修改—再研磨—再修改……直至指導師自己以及團隊負責人都滿意為止。課磨好了,等于把烹飪“飯菜”的食材都準備好了,最后就要看掌勺者的烹飪水平了。我們要求指導師聲情并茂、風趣幽默,以吸引家長傾聽的興趣;要求指導師站在家長立場換位思考,與家長共情,激發家長表達的愿望,用心聆聽家長的表達,適時給予回應,解家長心中之惑;要求指導師與家長有效互動,讓家長有參與感、體驗感和認同感,從而讓家長感受到參與“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學習是有收獲的,引發家長繼續參與課程學習的愿望。
(三)賦予家長選擇的權利
“走班式”家長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讓每一位家長都擁有選擇和自主的權利,打破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界限,打破年級與年級之間的平衡,打破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壁壘。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從沒有選擇到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孩子的成長需要以及自己的成長需要來選擇自己需要的或者是喜歡的課程內容,是選擇通識課、喚醒課還是賦能課,全由家長自己做主,充分發揮家長的主動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發揮現代媒體手段的作用
現代化媒體手段能讓家長在短時間內不受地理限制而高效地完成課程報名。我們經常采用的報名方式是:讓家長通過手機、網絡預約的方式完成“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選擇與報名。在預約單上我們會簡單介紹課程的主要內容、組織方式、活動地點、參與人數以及指導師的個人簡介,這樣家長在初步了解課程內容、指導師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個性化的選擇,也才能讓家長感受到被尊重,而指導師也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感受到被需要。
三、“走班式”家長學校的課程優化
課程如何品味,如何優化,即課程評價,就是要解決如何讓家長在“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中“品嘗出幸福的味道”的問題。
(一)根據家長評價優化課程
“走班式”家長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所實施的課程對于廣大家長來說是否適宜、有效,以便及時進行調整與改善、選擇與推廣,以提升課程質量。對于通識課和喚醒課,我們主要采用發放紙質或網絡反饋表給家長,了解家長聽課后的收獲、感受。而每一堂賦能課后,我們都要設計訓練表和評估表,同時建立交流群,指導家長帶領孩子進行家庭練習。除了授課老師通過網絡進行跟進外,還落實到班主任進行后續的追蹤了解,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是否得到改善,孩子是否受益。如果孩子受益,那么家庭也受益,家長就能從中品出幸福的味道了。通過課程評價,指導師可以進行分析與判斷,因為家長群體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家長學校課程的內容、形式也要根據家長的不同而進行調整與優化,以符合當下家長的需求。
(二)依據教師評價來調整課程
課程是需要不斷調整與優化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對課程實施的自我評價以及同行的評價,對“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的調整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指導師能否把每個課程的方案有效地完成,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是否能引領家長一同完成活動,這些對于指導師來說都是一種能力的提升。在進行評價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活動進行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幫助指導師及時發現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和影響因素,從而不斷調整與完善“走班式”家長學校課程。
(三)收集學生反饋反思課程
因為家長學校課程的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那里可以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收集:“你知道爸爸媽媽最近在參加哪些家長課程內容的學習嗎?”“最近爸爸媽媽跟你溝通的方式、教育態度等與之前相比有變化嗎?有哪些變化?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覺得是什么原因促使爸爸媽媽發生改變的?”對于從學生那里收集來的反饋信息,我們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思考。如果大部分學生反饋家長的變化不大,那么我們就要思考,是課程內容設置得不夠合理,還是家長在選課的時候只看標題,未了解課程內容的介紹,是組織課程的指導師講得不夠生動還是與家長互動得不夠,找出原因后對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方式等方面再做進一步優化。如果大部分學生反饋家長有變化,變得更和藹可親了,變得更有親和力了,那么就說明我們的“走班式”家長課程取得了成效,我們需要進一步梳理并進行推廣。
基于“走班式”策略家長學校課程的昆山樣本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與完善,還需要立足昆山,卻又要努力走出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