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薇
摘 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讓小學生嘗試創作現代詩歌,無疑是難上加難。如何增強小學生詩歌創作的自信心,激發其創作熱情,將習得的技能落于筆端,這是筆者的思考所在。四年級的學生學習現代詩不是零起點,為提升學生詩歌學習的綜合素養,本文將以《繁星》《綠》為例,嘗試運用隨文仿寫的策略提高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欣賞能力和創作水平。
關鍵詞:隨文仿寫;現代詩;欣賞能力;創作水平
仿寫這種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隨文仿寫,雖不是提升習作水平的唯一途徑,但它卻是降低學生習作難度,克服學生習作畏難心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現代詩”這一主題,編排了《短詩三首》《綠》《白樺》《在天晴了的時候》這四篇課文,這是現代詩在統編教材中第一次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出現,這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現代詩的興趣,提升審美品位,浸潤心靈,還能保護和開啟兒童的“詩性”。
一、釋義詩題,確定詩“眼”
仿寫,題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首詩的題目猶如一個人明亮的眸子,它能引領詩的格局。冰心的《短詩三首》均選自詩集《繁星》,詩集中有很多首精巧的詩,猶如浩瀚夜空中美麗的星星;一首詩的題目亦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能令人遐想。“繁星”,多而密的星星,不禁讓我們想到深藍色的天空,點點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是那般迷人。冰心這詩集的名字極其優美,含義豐富,因此,在仿寫這三首短詩時,筆者指導學生依然選擇以“繁星”為題。
艾青的《綠》,筆者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吹健熬G”字,腦海中或許會浮現那一望無際青翠的秧苗,綠綠的芽兒探出來頭,正拼命地往上長呢!也許是那片竹林,一場春雨過后,一個個嫩綠嫩綠的“小腦袋”正在破土而出;抑或是那綠油油的青草地,那隨風搖曳的柳枝,那滿墻的爬山虎......畫面有了,學生自然而然便能理解:綠,是一種顏色,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因此,學生在仿寫題目時,想到烈日炎炎的夏季,題目有了熾熱的《紅》;想到樹葉凋零的秋季,題目就是明媚的《黃》”;想到白雪皚皚的冬季,題目成了純潔的《白》;想到碧空如洗的天空,題目就是清澈的《藍》......
從題目入手,想象畫面,仿寫詩的題目,這樣不僅降低了詩歌創作的難度,同時還拓寬了詩歌同一類題材內容創作的寬度。
二、誦讀吟哦,發現詩“韻”
其實運用一些修辭及押韻等方式時,能讓詩歌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排比讓詩歌變得氣勢磅礴,如《繁星》(一三一),筆者在引領學生誦讀吟哦中,發現這首詩句式是相仿的,詩句開頭都是“哪一”,詩人運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對仗工整一般是古詩,現代詩,比較講究意境,講究立意,如:艾青的《綠》中:“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整首詩雖沒有直接寫春天的景象,卻在字里行間為我們營造了聞風而動的綠,這種意境早已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反復則能升華詩人的情感,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一連反復使用了六個“她含著笑”,強調了詩歌所歌頌人物的精神風貌,讓無私奉獻的大堰河形象躍然于紙上;押韻讓詩歌變得鏗鏘有力,如《繁星》(一五九)的韻腳是“了、里”;而《繁星》(一三一)中則是同音成韻,“光、香、響”的韻腳都是“ɑnɡ”,這些充滿韻味的詩文,學生讀起來自然悅耳動聽,美妙極了。
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仿寫詩歌形成詩“韻”有很大難度,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并沒有做任何技巧上的指導,就是引領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歌的節奏,發現詩歌韻味,學生的情感在誦讀體會中也不知不覺地流于筆端,在仿寫繁星(一三一),驚喜地發現學生們寫出了許多精美的小詩:冰心的《繁星》(一三一)原文:大海啊/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
學生仿寫習作:母親啊/哪一次航行沒有您的指引/哪一次成功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次我哭泣時沒有您安慰的話語? ? ? 老師啊/哪一朵向日葵不圍著太陽/哪一片落葉不歸于塵土/哪一次我的腦海里沒有您教書育人的聲響。
筆者認為以上小詩仿寫是成功的,之所以說它們成功,就成功在小作者經歷了“讀進去”到“寫出來”的實踐過程,他們能有板有眼,句式相仿地去創作,特別是《繁星》(一三一)小詩的仿寫還飽含了真摯的情感,字里行間充滿對母親的深深感激之情,對老師教書育人辛勤付出的感謝之意。
艾青的《綠》原文片段:到哪兒去找這么多的綠/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綠得發黑/綠得出奇。
學生仿寫片段:到哪兒去找這么多的紅/大紅/淺紅/粉紅/深紅/橘紅/玫紅……/紅得奪目/紅得可愛。
到哪兒去找這么多的藍/蔚藍/深藍/天藍/湛藍/湖藍/碧藍……/藍得透徹/藍得澄凈。
難能可貴的是,以上仿寫片段是出自兩位平時不喜歡寫作的同學,當我講評仿寫的現代詩時,我對他們該片段的表揚與肯定,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證明他們感受到了創作成功的喜悅,也讓筆者見證了他們在仿寫詩歌中思維的發散。
三、激發想象,營造詩“境”
在理解把握艾青《綠》這首詩的內容時,孩子們對“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這一小節的內容感到不理解,我通過引領學生們品讀文字,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情感,發現詩歌往往蘊藏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在這里,樹木、小草在春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風是綠的,水也是綠的,世界充滿了綠,這是搖曳的綠、夢幻的綠、聞風而動的綠。所以,本單元中除了風、雨、陽光是“綠的”,還有寂靜是“朦朧的”,小草正“炫耀”著新綠,這些都是詩人最獨特的感受。
教學實踐中,我以季節為例,分別選取春、夏、秋、冬中最獨特的場景之一,春天是百花盛開,夏季則是傾盆大雨,秋季是落葉鋪滿林間小道,冬季是那白雪皚皚的大地,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模仿艾青的《綠》第三小節,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詩歌的色彩,基于這樣的教學,于是就有了孩子們以下神奇的想象,獨特的表達:
打的雷是藍的/閃的電是藍的/淅瀝瀝的雨是藍的/連空氣也是藍的(夏季);
落葉是黃的/草兒是黃的/稻谷是黃的/農民的臉也是黃的(秋季);
楓樹的葉子是紅的/手中的果子是紅的/天邊的落日是紅的/我們的明天也是紅的(秋季)。
這樣的仿寫練筆,不僅能增強詩歌本身的畫面感,讓學生深入感受詩的意境,而且能讓學生挖到詩歌的想像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激發其寫作欲望,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訴,這樣的仿寫,不同于“抄襲”,有具體的情境,也有自己的創造,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益處。
隨文仿寫,它既降低了詩歌創作的難度,消除了學生的畏難心理,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創作的靈感,以觸類旁通的方式拓展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基點,在仿寫的天空里,放飛童心,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生活,從而在詩歌世界中自由徜徉。
參考文獻
[1]馬成盛.利用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漢語文教學,2018,1:66-67.
[2]董海屏.仿寫:小學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策略選擇[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5):127-129.
[3]王云淑.仿寫教學的技巧分析[J].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