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魯智才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越來越重要。教師處理好歷史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背景知識,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為此,教師可采用以下六種策略: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再現重要事件的歷史背景,深化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營造課堂的歷史氛圍,重視文言文材料的閱讀積累,挖掘文言文中的歷史意蘊。
關鍵詞:高中歷史;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1)04-0059-0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作為記載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能夠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教學意義。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科書中增加了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史料,而在近幾年的歷史高考中,文言文材料也頻頻出現,足見文言文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材料離我們的時代久遠,較為晦澀難懂,所以大多學生對文言文難以提起興趣。其實,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價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篇目,講解誦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秦苻堅將攻晉,太子左衛率石越以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伐。堅曰:“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出自《晉書·苻堅載記下》)
這段材料中的“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是成語“投鞭斷流”的來源,教師可讓學生還原淝水之戰的場景,想象前秦兵馬之強大,苻堅之狂妄,在此基礎上理解戰爭成敗的原因。選取這段材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理解成語故事的來源,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在選擇鮮活歷史材料的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優化授課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傳統授課模式下,一般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形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如教師可定期選擇一小段經典的文言文史料,通過師生合作探討,完成教學內容。除此之外,講述歷史故事、表演和觀看歷史劇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收獲知識,逐漸形成認識歷史的能力。
二、再現重要事件的歷史背景
現行的歷史教材往往會編入一些歷史資料,如歷史文獻、檔案和古詩文等。這些資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為學生學習歷史事件提供了背景材料。教師將補充材料與課文材料配合利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重要事件的背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出自《貞觀政要·論政體》)
這段材料反映了作為古代封建君主的唐太宗對“政體”的看法,其意在加強君主專制。現行教材重點分析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內容、特點與意義,但沒有相關的背景材料。很顯然,唐太宗的語段可以作為背景材料補充到教學中。這樣學生能夠更完整地理解三省六部制。由此可見,背景材料的補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學生讀不懂材料,無法做出準確地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思考過程中背景遷移的失敗。而學生要不斷接近真實的歷史,就必須學會遷移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撥開那些籠罩在材料之上的迷霧,將歷史人物、事件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和觀察。”[1]所以,教師教學時應先分析文言文材料的歷史背景,然后讓學生基于對背景知識的理解去閱讀文言文。這樣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會更深刻。
三、深化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在處理教材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取舍、增補、校正、拓展和調序等方法,通過引用一些文言文語段,適當增補、拓展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和生動。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更為適用。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強化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君為主,則必堯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長治;民為主,則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無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出自《弢園文錄外編》)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資產階級維新派應運而生。他們提出了改革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這則材料就體現了早期維新派代表王韜的政治主張:君民共治,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現行教材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主張分析甚詳,對早期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則缺少介紹。在講解維新派政治主張時,教師適當補充這段材料,可以讓學生對早期維新派政治主張形成更具體、更完整和更深刻的理解。
四、營造課堂的歷史氛圍
在進行歷史敘述時,教師如能恰當地運用一些文言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久遠性,同時有助于營造課堂的歷史氛圍,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情境,使歷史課堂更為生動有色。例如,在評價隋煬帝時,教師可以借助文言文精煉語言:“隋煬帝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郡,但是,他急功近利,數年之內,大興土木,造成兵役、徭役沉重,民不堪命,只能揭竿而起,隋煬帝也身死國滅,埋骨荒野。”這樣的表述,全面準確地評價了隋煬帝的是非功過,學生也更容易記憶。如果教師能夠運用反映歷史時代特征的語言,善于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與風俗等不同的特點,使教學語言帶有歷史的特色,就會使學生上課有一種真實的歷史感。
另外,在教學語言中適當地引用或者借用歷史上的一些名句、諺語、詩詞、歌賦和史料,可以增強歷史課的韻味。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往往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英雄人物大無畏的氣概;“蘇湖熟,天下足”諺語,往往提供了一種想象的余地,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詩歌對個人有悲歡離合詠嘆,對國家大事盛衰、歡樂和悲哀感懷,既是個人情感抒發,更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為歷史研究中第一史料。”[2]實踐表明,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文獻史料,可以更全面地厘清史實。
五、重視文言文材料的閱讀積累
“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學科,對歷史的研究以求實為目標,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評價。”[3]因此,多閱讀是積累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
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得益于此,中國也有著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豐富的史料,單從種類上來分,就有國別史、編年史和斷代史等。分析同一個歷史事件,可以通過幾本史書相互印證,得出較為全面、可信的歷史結論。所以教師需要讓學生多積累一些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事件有關的文言文語料,讓學生在這些文言文語段閱讀中感悟歷史,豐富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并逐漸形成對中國古代史的立體認識。另外,文言文閱讀應實現課堂上朗讀、課下泛讀與精讀有機結合。尤其是教材中、練習中及試卷里出現的文言文語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認真學習。課外閱讀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展課外歷史閱讀,并進行科學指導。課外的文言文閱讀能給學生呈現教科書之外別樣的歷史空間,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與“歷史解釋”兩個核心素養,提升其思維的高度與深度。
六、挖掘文言文中的歷史意蘊
歷史學科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讀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但它又與語文學科的文言文閱讀大不相同。歷史學科中文言史料解讀的重點在于理解一段材料的整體內容,了解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并對史實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具體的歷史結論。從這個角度而言,學好歷史學科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文言文解讀能力,尤其是理解文言文材料蘊含的歷史現象的能力和歷史規律的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這種思維能力,就要求學生多思考文言文語段蘊含的歷史現象與歷史規律。
例如,在處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句話時,教師首先要疏通文義,引導學生挖掘材料蘊含的歷史現象。歷史學科中呈現的文言文不只是承載著單純的語法意義,更多的是承載著文化意義,即它與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現象有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句話中蘊含著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地主憑借政治權力,大量兼并農民土地,造成嚴重的貧富分化。在理解文義的基礎上,學生能挖掘材料中蘊含的歷史現象,說明對這個語段才有了完整、準確的理解。只有多思考文言材料蘊含的歷史現象,學生才能真正提高歷史學習中文言文閱讀能力。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史料,特別是文言文史料,對于學生學習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解讀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既是傳承傳統文化,學習歷史知識的需要,又是應對高考的現實需求。因此,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解讀文言史料的能力。重視日常教學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讀,既可增加歷史信息的真實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牢固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歷史學科學習素養。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文言文史料,學生能夠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積累更多的歷史材料,并提高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文言文解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應該通過日常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教師可選取不同時期的文言文史料,讓學生對不同文言文句式特點、語法結構進行針對性地訓練;此外,教師還應精選、精煉文言文史料,增加學生接觸古代歷史文獻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語感和文獻解讀能力。
(魏波,天門市馬灣中心學校,湖北 天門 429006;魯智才,天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天門 431700)
參考文獻:
[1] 孫玲玲.發現·評估·說明·自我校準——高三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養成策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9):28-32.
[2] 曹天忠.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22.
[3]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9.
實習編輯: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