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 呂伯峰


摘要:在新時期的草原絲路建設中,探索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對于本土民族文化地域性特色的傳達與展現。通過對鄂爾多斯市蒙古族部落文化進行研究、闡述,挖掘出當地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結合鄂爾多斯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現狀,運用實例論述地域性蒙古族傳統文化與城市具體公共設施項目的設計融合。從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角度營造出鄂爾多斯市獨特的民族文化形象。地域差異性是民族文化形態的真實反映,將其融入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在體現城市鮮明特色與獨特風格的同時,也有效地展示和弘揚了內涵豐富的蒙古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草原絲路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 地域性 蒙古族傳統文化 鄂爾多斯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6-0152-03
引言
歷史上的“草原絲路”是廣義“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就已形成,是融合古代歐亞大陸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宗教習俗等方面的重要途徑和溝通渠道;如今的“草原絲路”是新時期“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鏈接中蒙俄的重要通道與平臺,對內蒙古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傳播形成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
蒙古族傳統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具體體現為蒙古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衣食住行、生產生活資料以及蘊含其中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音樂藝術等制度、觀念、審美方面的意識形式。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從東至西分布著28個蒙古族部落,源于蒙元時期蒙古族后裔的不同支系,在其后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與所在駐地及周邊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既有統一民族文化根基又有自身地域特色的部族文化。
面對“草原絲路”提供的重要發展機遇,內蒙古地區每個相關城市都將面臨新的考驗。需要在新的形勢下重新評估自身價值、發掘本地資源、明確發展定位。對內提升城市經濟文化實力,對外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形象。作為城市氣質形象、風貌特色、實力內涵的重要組成元素: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亟待以城市名片的形式得到更多的關注、完善、提升。
一、蒙古族傳統文化結合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現狀
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大部分城市紛紛投入到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洪潮之中:設計建造過程中一方面要追求現代化都市標準;另一方面又要顯示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于是就出現了自治區范圍內“大同小異”、“樣式雷同”的蒙元文化“設計規范”,使得自治區內的不同城市在結合所謂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設計后,呈現出的卻是另一種“難分彼此”的尷尬現狀。究其原因還是設計者脫離了民族文化的根本,人為的將豐富的民族文化籠統的加以概括、壓縮、混淆,而非客觀細致的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發展脈絡,研究民族傳統文化于不同地域環境下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導致蒙古族傳統文化被模糊性、概念化的運用到各個不同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中,于是便出現了:大量頂著各式蒙古包造型的現代建筑、與各種造型硬性結合蒙古族紋樣和圖案、將傳統裝飾中的色彩不經系統規劃便簡化提取、盲目使用等問題現狀。此次重啟“草原絲路”,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祖國北疆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更需著力打造出我國“亮麗北疆”的實力與氣勢。從而展示出整個內蒙古地區真實、豐富、多元的綜合實力及整體面貌。
城市公共設施的規劃設計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體現城市風貌、映射城市經濟環境、表達城市氣質風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新一輪的城市形象規劃建設中,需要重點提高和完善的環節。新形勢下我們需要通過城市公共設施系統性、功能性、文化性、特色性的設計構建,營造出自治區內節點城市地域性、多元化、風格性、差異化的城市新形象。
二、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地域性特色
(一)歷史上“鄂爾多斯”部落的形成與發展
鄂爾多斯位于我國內蒙古西南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地貌復雜,四季溫差大?!岸鯛柖嗨埂睘楣磐回收Z,意為汗的陵寢禁地。公元14世紀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衛士們始稱鄂爾多斯部。蒙文文獻《蒙古大黃冊》曾記載“為猛隼之羽翼,為駕輦之護衛,為剛毅之明哲,將如山之白室,竭誠護衛者”。15世紀中葉,達延汗將蒙古族的政治中心及成吉思汗的“八白室”遷移至鄂爾多斯地區。清初,鄂爾多斯部歸順了清廷。清康熙三十五年,清政府封以鄂爾多斯部為主的500戶達爾扈特專門從事“八白室”的守護及祭祀事務,免除差役、稅賦,直屬鄂爾多斯濟農管轄。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此設東勝廳。民國時期沿用舊制僅將東勝改廳為縣。1949年改稱綏遠省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府,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2001年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鄂爾多斯市,成為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地級市。
(二)鄂爾多斯蒙古族獨特的傳統宗教信仰及儀式
蒙元時期至元滅亡后,成吉思汗陵祭祀儀式一直是蒙古族統治階層堅守的政治儀式,是地位、權力、身份的象征。滿清統治階段,于公元1696年設立五百戶達爾扈特,專門守護成吉思汗“八白室”,日益完善成吉思汗祭奠活動。建國后鄂爾多斯當地政府,將分散各地的祭祀遺物集中至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把流動的祭祀宮帳修建為固定的陵寢建筑。使成吉思汗祭祀儀式作為一種民族信仰和文化現象被完整的守護和傳承下來。如今的祭祀儀式依然恪守著800年來的固定形式與內容,通過日、月、年祭,和最為隆重的四時大典,完成對“八白室”、“蘇勒德”兩個部分的祭祀活動。不同于蒙古族其它祭祀,成吉思汗祭祀屬于由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后裔和成吉思汗親兵后裔共同傳承守護的傳統蒙古族皇室祭祀大典?!痹谌澜绶秶鷥纫彩仟氁粺o二的。
(三)鄂爾多斯蒙古族在建筑文化上的地域性特色
鄂爾多斯地區的傳統民族文化是圍繞著蒙元文化內核、又融合了滿漢、陜晉、伊斯蘭、藏傳佛教等元素形成的多元文化。目前鄂爾多斯地區最早的蒙元歷史建筑文化遺跡,是草原石窟寺建筑群:阿爾寨石窟,石窟中保留了大量佛教造像及石窟壁畫,是研究草原文明歷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融漢藏建筑形式于一體較為完整的藏傳佛教建筑:始建于明天啟三年位于準格爾旗的準格爾召和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烏審旗烏審召;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蒙古貴族府?。阂两鸹袈迤炜ね醺?、準格爾旗貝勒府;代表鄂爾多斯地區蒙元文化特色的近現代建筑群——成吉思汗陵園宮殿群。
(四)鄂爾多斯蒙古族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服飾
服裝靴帶:鄂爾多斯部的蒙古族服飾更接近蒙元時期的宮廷服飾風格:高貴典雅、色調明艷。在慶典和節日中多選擇純凈和諧的白色與藍色,袍服形式有兩開衩和四開衩之分。手臂部為兩截式馬蹄袖“陶海泰”,搭配壓邊或鑲燙工藝做出的較有立體感的花飾坎肩;冠帽發飾:女子日常習慣纏頭巾,成年婦女在慶典節日時的頭飾,精美異常、價值不菲、造型獨特:由“希布閣”和“達如拉嘎”即環狀頭圍結合密集的寶石流蘇這兩大部分組成。頭飾主體以金銀為基本材質,其上鑲嵌有各類珍貴寶石。佩戴這種華貴頭飾的同時需搭配繡有精美圖案的圓頂立檐帽或罩頭巾。
(五)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的地域性特色
1.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民間文學體現為:祭祀與節日中的祝詞和贊詞,被稱為是“活著的荷馬史詩”;2.鄂爾多斯蒙古族獨特的傳統音樂文化由:本地獨有的成吉思汗祭祀音樂、蒙元宮廷音樂遺留、民俗音樂三部分共同構成,如表1。
三、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地域性特色與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結合
(一)鄂爾多斯地域性民族文化符號的提取
經過詳細的挖掘與比較:無論是建立鄂爾多斯部的黃金家族、蒙古鐵騎的護衛親兵、世代守候的達爾扈特人,千百年來的核心任務就是守護蒙古族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寢停駐的鄂爾多斯市,最獨一無二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就是成吉思汗文化。如:鄂爾多斯特色的宗教信仰:成吉思汗陵寢的祭祀;鄂爾多斯特色的文學藝術:成吉思汗祭祀所用的祝贊詞及祭祀音樂;鄂爾多斯特色的民族服飾: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遺留下來高雅華貴的蒙元宮廷服制等。面對燦若繁星的特色民族文化符號,其提取方式則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直觀提?。簩⑻厣褡逦幕亟涍^簡單的美化、加工,直接與城市公共設施進行融合設計。這種呈現方式可以讓觀者直面富有生命力的原生態傳統民族文化。這類型文化元素本身的裝飾性、符號性、寓意性相對較強,可以結合其造型體量與等量不同質的設計載體進行設計異構與文化傳播。比如:象征蒙古族部落的蘇勒德,曾經作為吉祥的、受神明及祖先庇佑的象征佇立于每個蒙古包前,代表著至高無上、戰無不勝的成吉思汗,如今更是成為鄂爾多斯這座城市具象的標志和精神象征。此類型的文化元素可直接與體量接近的公共設施進行結合設計。
2.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抽象提?。好褡逦幕爻橄筇崛〉倪^程是通過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對地域民族文化符號、元素進行提取、凝練的藝術加工過程,要求經過抽象化表達的符號既能妥善傳承傳統文化特色又能體現當代審美。該方法適用于自然形態、建筑元素、傳統物品等具象內容的轉譯。例如:對于鄂爾多斯市的成吉思汗文化,可以結合當地獨特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草原石窟以及石窟中出現的成吉思汗內容的壁畫進行提煉并抽象化轉譯,形成具有城市標識性的形態或特色化設計紋理與具體的公共設施相結合。
3.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創新再現:創新是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創造性的改造成為具有新內涵、新功能的設計方式。可以結合成吉思汗文化相關的歷史文化、風俗技藝等,經過分析研究提取其文化元素特征或主要構成因素以象征的手法進行藝術加工創作或優化設計呈現。比如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文化獨具代表性的祭祀文化元素,通過提取其器物造型、儀仗形制、色彩紋理可以形成套系化的公共設施設計。
(二)鄂爾多斯地域性蒙古族傳統文化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
在“草原絲路”帶來的新一輪城市建設中,我們要明確鄂爾多斯地區的傳統民族文化特色,與國際化城市發展建設接軌,結合城市公共設施進行系統、綜合設計,營造以“成吉思汗主題文化”為核心的特色城市形象。
1.城市商業步行街公共設施設計:城市商業步行街通常位于城市繁華地帶,是結合商業、休閑、觀光、娛樂等一系列功能的特殊街道形式。是人流密集匯聚的城市公共場所,是展示城市個性風貌的標志性戶外環境空間。商業步行街對應的主要行為是購物和移動式瀏覽。構建交通順暢、導視合理、服務便捷、特色鮮明的公共設施設計是繁榮城市中心商業街的有效措施。
鄂爾多斯市目前多為公交、步行結合的開放式半步行街,功能設施不全,形式毫無特色。若要打造鮮明的街道特色,可以結合鄂爾多斯獨特的“成吉思汗主題文化”,將威武雄壯的蒙古雄兵與蒙元宮廷的儀仗形式融入城市公共環境的營造之中。如:以一代天驕彎弓射雕的兵器造型——供奉于“八白室”的成吉思汗圣物“弓箭”作為設計原型,將具有優美弧線的弓身造型反向延伸,作為結合照明的燈架,線狀的弓弦與燈桿結合,整體的造型猶如一把正在拉開的弓,而高大的燈桿遠遠看去仿佛一只即將射向天際的羽箭。使得每個路燈在單獨觀賞時都給人以精巧別致的感受,而結合街道呈序列放置后,又形成一種百萬雄兵的恢弘氣勢。與路燈同列道路兩側的標識牌則可配合路燈的弓箭元素,設計為“箭袋”造型,裝飾以傳統的蒙元紋飾,進一步深化街道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而負責人、車流分離的護欄,可順應設計主題,對“羽箭”的造型進行歸納提取,保留箭頭、箭身、箭羽三部分的特征和比例關系,運用重復規范的手法成組設置。與長弓形式的路燈、箭袋形式的標志牌三位一體,構成層次豐富、視覺沖擊力強勁、記憶點突出的,融合地域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公共設施組合設計。
2.城市廣場公共設施設計:城市廣場是戶外被建筑圍合而成的節點型共享空間,既是街道匯集的交通樞紐,也是人流、車流集散活動的場所。能夠提供觀賞、休憩、健身、娛樂、文化、社交、集會、慶典等多重復合性社會功能。是集中展示城市生活和城市面貌的露天舞臺。一個功能完善的城市廣場需要提供多種類型的城市公共設施,例如:照明類的路燈和草坪燈、信息類標識、景觀綠化類花壇、樹池、交通類護欄、休息類座椅、衛生類公共廁所和垃圾箱等。
鄂爾多斯市的城市廣場主要集中于康巴什新區,從市黨政大樓向南一路鋪開,形成由若干個小廣場組合而成的景觀長廊。其中氣勢最宏偉、規模最龐大的廣場即為最北端的成吉思汗主題廣場。廣場中軸線矗立著“成吉思汗”主題群雕,總結贊揚了成吉思汗一生的豐功偉績,但是廣場的公共設施設計上沒能貫穿這個設計主題,弱化了廣場的服務意識和綜合型功能。此外,鄂爾多斯大街以南,湖濱路以北的系列廣場則采用了各不相同的主題,如較為籠統、概括的酒文化、草原、哈達、青銅器、亞洲雕塑藝術等元素,沒能再進一步強化核心地域特色。因此,除了“成吉思汗主題廣場”外,其他的廣場都沒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們沒能表達出鄂爾多斯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特性。
如果重新做規劃,可以持續、深入的運用與成吉思汗相關的鄂爾多斯地域民族文化,在城市廣場空間中做成系列化的公共設施設計。例如:延續現有的成吉思汗主題,將享譽海內外的成吉思汗祭祀儀式融入主題廣場的公共設施設計,把祭祀儀式中代表蒙古士兵無敵斗志的精神象征:“蘇勒德長矛”與廣場照明路燈造型進行結合,讓戰神的族徽散發出明亮光芒照亮整個城市廣場;將成吉思汗遺留下來的圣物:“弓箭”、“馬鞍”、“寶日溫都爾”用純凈而雋永的石材鐫刻出來與廣場的花壇造型進行結合,讓鮮花與清泉環繞其間;將成吉思汗春祭大典中寓意“長生天神駿”的“溜圓白駿神馬”形象,演化成為廣場四周的標識系統引導人們游覽的方向。在接下來的廣場空間中可由神圣的祭祀儀式漸漸進入輝煌的蒙元文化,將鄂爾多斯地區獨有的蒙元宮廷化的慶典儀式以及華麗獨特的鄂爾多斯民族服飾,融入主題性公共設施設計。將整個城市廣場群打造成為獨具鄂爾多斯地域特色的歷史景觀長廊,成為展示鄂爾多斯歷史文化、綜合實力及城市形象的窗口與舞臺。
3.城市公交候車廳與休息座椅:公交車是城市中最普及、便捷的交通工具,公交候車亭和休息座椅是城市交通空間中重要的公共設施,兩者既可單獨設置也可組合設計。它們的“質”與“量”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品質。
鄂爾多斯市現有的公交候車亭呈現出以下幾種現狀:舊城區的候車亭有功能無設計;康巴什新區的候車亭有局部結合蒙古族紋飾進行裝飾;主題廣場、公園附近的候車亭有結合蒙古族造型元素的設計。休息座椅基本為統一購置設施,沒有文化結合痕跡。所使用的蒙古族紋飾均為通用的吉祥紋樣:盤腸紋、牛鼻紋、卷草紋等;民族性造型元素提取也僅限于蒙古族勒勒車的拆解重組。這種點到為止、隔靴搔癢的公共設施設計,沒有對城市文化起到較好的展示、傳播作用。
若重新規劃設計,針對公交候車亭的單體建筑屬性,我們可以挖掘結合“成吉思汗”主題的本土建筑文化形式,比如:在國內獨一無二的阿爾寨草原石窟寺資源,據考證這里是成吉思汗遠征西夏途中的療傷故址,也是蒙古族人祭祀成吉思汗的又一圣地。石窟的壁畫內容描繪了成吉思汗祭祀以及相關的蒙古族生活場景。這些均可作為設計素材,與城市公交候車亭的功能、形式進行結合。不僅反映出鄂爾多斯地區內涵深厚、形式多樣的歷史文化,還能起到開發、傳播鄂爾多斯旅游文化資源的作用;休息座椅則可以考慮與其他公共設施如:公交候車亭、花壇邊緣、自行車停放架等進行組合設計,既能滿足功能的綜合性,又能實現外觀的整合性與層次感,如表2。
結語
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而缺少了個性、細節、差異性的傳統民族文化就背離了文化傳承的精髓與內核,變的有形而無神。對于內蒙古地區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蒙古族部落的差異性入手,挖掘每個“絲路”節點城市背后的獨特的風貌與個性。配合“草原絲路”這一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讓蒙古族傳統民族文化繼續曾經開放包容的姿態與現代城市建設進行碰撞、融合、發展、創新,在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中被探索、繼承、發展、傳播,從而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