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堂林
摘 ?要:召開“百日誓師大會”目的是抓住時間節點,激勵學生樹立信心,積極備考,這本是學校教育應有之意,無可厚非。學校管理者突破教育底線的非理智表達,讓人陷入自問和深思之中:100天的“奮斗”會換來60年的“安逸”嗎?“出人頭地”的人就幸福,而“打工仔”就不幸福?多考分數是為了“干”掉更多的人嗎?課間十分鐘是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我們期待讓教育富有理性和人性,回歸常態,追求本真。
關鍵詞:回歸常態;追求本真;百日誓師大會;分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1-0052-02
Let Our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Normal Pursuit of Authenticity-- Based on the Thought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Schools “Hundred Days Affirmation Teachers Meeting”
LIU Tanglin ?(Jiangsu Yancheng Dachonghu Junior Middle School,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holding the “Hundred Days Affirmation meeting”is to seize the time node,encourage students to build confidence and prepare for the exam actively. This is wha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mean,and it is beyond reproach. The irrational expression which breaks the educational bottom line by school administrators makes people immersed in self-questioning and deep thinking: will 100 days of “struggle”bring 60 years of “comfort”? People who “get ahead” are happy,while “migrant workers” are unhappy? Do you score more in order to kill more people? What exactly are the ten minutes between classes used for?We hope to make education full of rationality and humanity,return to normality and pursue the truth.
【Keywords】 Return to normality;Pursue the truth;Hundred Days Affirmation meeting;Score.
2019年2月的一天,我以家長身份參加了某地一所高中高考百日誓師大會。會議場面頗為壯觀,橫幅漫卷,彩旗飄飄。大會在嘹亮的國歌聲中拉開了序幕,主持人按預先準備好的主持詞“照本宣科” ,年級主任、老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分別登臺發言,內容大同小異,都將高考比作是一場緊張激烈的戰斗,要枕戈待旦、披堅執銳、立志殺“敵”,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考取對得起父母、老師和學校的能“耀祖榮宗”的名校。接著,校長作了題為《幸福來臨前的歷煉》的重要講話,講話主要包含四個清晰要點:一是“100天”和“60年”,孩子們,千萬別在奮斗的時期選擇安逸,高中的最后100天選擇了奮斗,將會帶來未來6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安逸和幸福。二是“出人頭地”和“打工仔”,通過百天努力和拼搏,你能考取好的大學,從此就逍遙自在,過著“出人頭地”的幸福生活;相反,你如果懈怠和放松學習,將處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狀態,不是做農民、清潔工,就是“打工仔”,過著那種讓人瞧不起的日子,談何幸福?三是“一分”和“千人”,高考考場是就是戰場,雖說沒有滾滾硝煙,但都在相互拼打廝殺,可以說是“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講話過程中,校長臨時興起,激情燃燒,要求全體師生起立,將“多考一分,干掉千人”這句話齊聲高呼三遍。四是課間十分鐘學習要抓緊,不要和同學閑聊,不能浪費,要用于學習,爭分奪秒,把這寶貴的時間用來思考問題、完成作業該多好啊!今天浪費一分鐘,來日后悔一輩子,只有珍惜光陰,倍加努力的人才能成就幸福人生。會議的最后,同學們集體宣誓題為“磨槍挫劍,不懼兵臨城下,血戰到底”一大段誓詞,全體師生揮旗吶喊,威震四方,將“血腥”的壯觀場面推向了高潮。
高考百日誓師大會是許多高中每年一度的常規會議,目的是抓住時間節點,激勵學生樹立信心、奮力拼搏,以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這本是學校教育應有之意,無可厚非。然而,當教育的目標不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教育追求的只是分數和升學率,教育就會異化成一種工具,就會突破其底線。校長“情”真“意”切的講話縈繞耳際,使我久久不能釋懷,陷入自問和深思之中。
1.100天的“奮斗”會換來60年的“安逸”嗎
某領導人曾指出:只有奮斗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這是新時代每個人應當思考和踐行的人生哲理。沒有經歷過艱辛和磨難就不是真正的奮斗,只有在奮斗中磨練意志、提升能力、凈化靈魂的人生才是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高三學子,抓住距高考僅剩的100天時間,樹立信心,勤奮努力,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更強的生活生存技能,為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奮斗者的姿態。但是,人生的奮斗是長期的,絕不是一時的,活一天,努力一天,絕不存在一勞永逸。人的一生只有不斷努力、持續前進,才能永葆身體、精神和心靈的和諧和愉悅。青少年時期,好好學習,快樂成長,為身心全面發展打好基礎;中青年時期,好好工作,經營好事業和家庭;老年時期,發揮余熱,力所能及,老有所為,健康生活。可見,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生奮斗目標,唯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讓人生多些充實、快樂和幸福。我們需要永遠保持奮斗者的姿態,用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豐盈人生,做一個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做一個有利于社會和家庭的人,做一個陽光樂觀、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算是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才能稱得上是活得“安逸”。
2.“出人頭地”的人就幸福,而“打工仔”就不幸福
教育者不養成己身,一切的教育都是蒼白無力的、沒有根基的。要想受教育者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幸福觀,教育者就必須有端正的教育思想和幸福觀念。不難理解,校長口中的“出人頭地”喻指非主要靠體力勞作而有體面工作的人,“打工仔”泛指沒有很高學歷,受雇于人,從事辛苦、體力活而獲得較低報酬的人。在人類教育史上,對待體力工作有兩個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從事體力工作偉大,教育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另一種看法認為從事體力工作卑下,教育應培養脫離體力的人為崇高使命。當前,在充滿浮躁與喧囂的教育環境下,后一種看法似乎越來越甚囂塵土,“不好好學習,將來打工去”“不努力學習,掃大街去”成為許多學校教育學生的“至理名言”。其實,幸福是一種自我感受和價值追求,與從事什么工作本質上沒有什么關系。
3.多考分數是為了“干”掉更多的人嗎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一個“干”字,使我腦海里仿佛浮現出一幅教育者和學生一起被捆綁在高考備考的戰車上,拼殺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血肉模糊的畫面;“干”字,使我認識到教育者和學生好像都有一雙帶血的眼睛,盯的卻只有分數,至于人格品格、情操情趣、健康快樂,都難以顧及。好的教育,不僅是教人知識,發展思維,增長才干,而且要教人有正確的是非判斷和合理的價值取舍,讓受教育者建立一個理性的、豐盈的精神世界。因為教育是關于人的科學,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要少一些“殺氣騰騰”的血性,多一些理性和尊重。
4.課間十分鐘是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我以為,課間十分鐘,讓學生出去走走,放松大腦,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緊張的神經得以松弛和調節。具體講,收拾好上節課的學習資料和用品,根據自身生理需求是否去趟洗手間,和同學說說話,做些簡單的室外活動,做好下節課的準備等……總之,它的目的就是“無目的”,但既有必要,又有具體的事要做,有時遇上老師拖課,還覺得時間比較緊張。既然如此,學校要求學生課間十分鐘不要和同學閑聊,不能浪費,要用于學習,爭分奪秒,把這寶貴的時間用來思考問題、完成作業,情以何堪呢?《禮記·雜記下》中記載:“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人不是機器,人的學習不是一種永不停息的線性行為,人是要有基本生理需求和情感調節的。有一些為人們認可、推崇的教育專家和學校行政人員,缺失了一顆寧靜的心、一顆純樸的教育心、一顆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有意無意地把學生朝著“奴化”的境地牽引,讓學生困在封閉的教室,接受煉獄般的煎熬。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化一,毋寧展個性”。這樣的“百日誓師大會”,一方面,偏離了考前動員的本意,使本來就有心理壓力的學生更加焦慮,另一方面,透射出的是教育強烈的功利性,傳遞出的把考試成績作為人才的唯一評價標準的錯誤觀念。讓教育富有理性和人性,回歸常態,追求本真,是到了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何為教育的常態?顧名思義,就是大家都能夠認識到的,習以為常的狀態。教育回歸常態,就是教育要回歸到應該遵循的教育基本規律的常識上來。想想這些年學校教育所存在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奪人眼球、引起社會極度關注的問題,無不源于背叛了教育的初心使命、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如果我們把學校辦成了“分數”的工廠,把教室搞成了生產“標準件”的車間,把教育變成了“考試”的訓練場,讓師生疲于奔命,一味死揪蠻干,所培養的學生就會成為沒有問題意識和批判思維、不關心社會、不熱愛生活、不尊重別人,甚至不能面對自己未來的人。這樣的教育不但不會讓人聰慧,反而把人逼向愚昧和危險的境地。
常態下的教育,教師要樹立一種常態意識,體現一種常態思維。常態下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引導;不是強迫,而是影響;不是施壓,而是熏陶。它不是讓學生必須成為什么標準的人,而是努力幫助學生成為應該成為的人。常態下的教育,教師應當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個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時空,把學生品德修養看得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把學生的人文素養看得比考試分數更重要,以培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紀守法、勇于擔當、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為己任。常態下的教育,需要我們擁有平常心,憑著良心、愛心和智慧做教育。允許學生慢慢來,漸漸地成長,切不可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而要順應學生的天性,因勢利導,就像農民對待禾苗一樣,絕不會拔苗助長,而是按農時按需要進行施肥除草,培土澆水。
何為教育的本真?我以為,教育本真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促進生命成長,教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干事,使受教育者成為心智健全、勇于擔責、服務社會的合格公民,而不是急于得到暫時、膚淺的分數,獲得一塊跨入名校的敲門磚,更不是像在溫室大棚里種植品種一樣整齊劃一的蔬菜,在統一流水線上生產標準件。如果我們的教育始終緊盯的只是分數和文化成績,只教那種“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對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人格尊嚴、健康體魄、責任使命等一概不問。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的學生也許分數很高成績很好,但學生身體素質急劇下降、近視率逐年升高、人文素質嚴重缺失、交往合作能力差、意志力不足,而這些才是真正決定學生未來最關鍵的因素,才是影響學生一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