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榮華
摘 ?要:在我國現在主要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一致的學習方式下,體驗式學習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與之相匹配的。最早是由一些教育偉人杜威、勒溫、皮亞杰等杰出的教育家所提出的,它主要強調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經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于知識體驗的過程,這些理論在當前我國小學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體驗式教學完全是以學生為 主體的教學原則,正好與傳統式教學方法相反的特性,在學生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習 中被廣泛的使用。教師通過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開展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復雜深奧的數學原理,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無窮樂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同時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模式中發現問題,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學生為課堂中心的體驗式教學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使教師的教學進度開展的更加順利,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的高效。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在體驗中學習;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1-0056-02
A Brief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de
XIANG Ronghua ?(Lushan Lanti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Yuelu District,Changsha City,Hun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Under the independent,cooperative,and inquiring consistent learning method that our country now mainly advocates,the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method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matches it. It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some outstanding educators such as Dewey,Lewin,Piaget,and so on. It main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These theories are currently in our country. I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use value in primary educ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is completely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It has the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s widely used in students' primary school math classroom learning. Teachers develop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complex and profound mathematical principles,and experience the endless joy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Not only can it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ademic performance,but also allow students to discover problems in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 and exercise their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the student-centered experiential teaching classroom,i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to explore mathematical knowledge,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eachers' teaching work,make teachers' teaching progress more smoothly,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and ensur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is more efficient.
【Keywords】Experiential teaching;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Learning methods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認知、情感、領悟等體會融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去獲得新的知識與新的經驗,這便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當前我國都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與體驗式學習極其相符,因此體驗式學習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體驗是實踐的結果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體驗可以看成是一個親身經歷,形成經驗的過程。體驗式學習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進而能夠在體驗中去感悟實踐。它強調了知識的掌握與學習的過程是相互聯系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習者的深入參與,突出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更加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與收獲。強調學習是一個自我發現與感悟的過程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學習方式。
1.體驗式學習基礎
美國哲學博士大衛教授提出學習并不是知識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實踐經驗轉換和創造知識。杜威、勒溫、皮亞杰等人的學習理論在他的作品《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1)做中學的影響
杜威的學習理論認為,最好的教育其實是“在生活的學習,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個人的經驗與體驗過程在學習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他的《經驗與教育》一書中就提出:學習不但來自于書本和老師,同時還來自于經驗;而訓練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僅能與技術,而是為了他們能夠具有一種至關重要又富有吸引力直取目標的手段。我國教育領域受到了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等觀點的極大影響。
(2)行動研究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社會心理學之父,他通過多種團隊調查得出了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在他之后,他的同事研究出培訓需要一定的任務基礎,團隊體驗各種任務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任務能夠給實踐情景提供獲取經驗的基礎,而經驗又能夠加深個人對于任務的理解。
(3)認知發展觀的影響
認知者皮亞杰和法國心理學家認為個體與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就是人們的認知。學習是一個具有個性化,具體化和自我導向性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不僅僅知識要讓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發現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實驗,進而得出知識的結論,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熱情,具有很強的學習動力。
2.體驗式學習方式
大衛的研究表明輻合式、發散式、同化式、順應式這四種學習方式就是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才不斷進行完善,我國學者在多次交流和學習后才將其引進國內。體驗式學習,指的是通過實踐活動來了解身邊的事物,讓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每一個過程,讓學生獨立或者在小組討論中進行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思考,提高在課堂上的地位。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以應試教育為目的,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將知識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壓力非常大,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自身的想法得不到表達,阻礙了自身的學習興趣,長時間這樣下去,學生就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要知道數學知識點重在理解,在理解基礎上進行掌握,否則學生就不會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運用。
(1)輻合式
“輻合”的最初定義是一種天氣現象,它指的是四周的空氣向中心流動。輻合式學習即為學生們的學習思維以輻合型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將問題的信息聚合起來,在讓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和經驗尋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有方向、有步驟的去進行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在實踐的過程中,當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時就會產生輻合思維。
(2)發散式
而發散式思維又恰恰與輻合式思維相反,前者強調的是具體體驗與反思觀察。對于發散思維來說它又可稱之為輻射思維和擴散思維,它是指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從一個固定的方向去思考,而是從已知的條件中出發多角度的思考觀察具體情況,盡可能多的從多個方向發展,不會受到一些已知或未知的條件約束,然后將多種關系組合成一個有聯系的“整體”,進而尋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產生不同的結果。
(3)同化式
同化一詞最初是外來的生物用語,只是在生物學中才有所運用,而同化一詞也可翻譯為“吸收”,也就是將客體變為主體的一部分。而同化式學習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將新的知識融入到舊的知識結構中去。
美國較為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提出同化理論的核心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存在已有的有關慨念,這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夠獲得新的學習信息。同化學習主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類屬學習,又可成為下位學習,即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關聯,在將新知識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的有關部分中的過程。二是總括學習,與上一方法又恰恰相反這個學習方法又可成為上位學習,這是指原有的知識作為從屬概念,而新知識又作為上位概念。三是組合學習,也可稱之為并列組合學習,即為將新概念與知識結構中原有的知識不產生任何類屬或總括關系,而是一種新舊知識并列的組合關系。
(4)順應式
在學生該變自己而為了適應外部變化的過程也就是順應式變化,順應所指的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受到外部事物變化的影響下為了適應而發生改變的過程。認知者皮亞杰提出,學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兩個過程所表現出來的,而這兩個過程便是順應和同化。個體通過順應與同化兩種狀態來與環境達成平衡,這也就與“適者生存”是一個道理:如果學生能夠通過現有的圖式去同化新的信息,這時他們的認知狀態就處于平衡;而當他們所具有是圖式無法同化新的信息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這時,學生就只能順應,去修改或尋找新的圖式來達到這種新的平衡,這也才更有利于他們學習活動的進行。學生的知識結構就是這樣不斷的同化與順應逐步建立起來的,并形成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而學生們也就是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3.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
在教學的互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師生全神關注和相互交流便是體驗式教學過程的核心。而在學習情景中所包含的情感、感知、形象、行為這四種情景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四種情景模式又是各有傾向卻不互相獨立存在的,就算有一些特殊的學習體驗都會有一部分的情景模式。為此,又可將體驗式教學過程稱為復合型情景模式。
(1)情感復合型學習情境
情感復合型學習情景需要學習者參與到各種模仿性的活動中,或讓他們有類似的經歷。為了能夠讓他們更為深刻的體驗到這些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情感體驗,就需要探秘能夠進行觀察和思考。而與此同時教師就起到了模范作用,成為了他們學習上的伙伴,而不是權威。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反饋,而反饋可以來自于教師也可以來自于其他人。因為每個個體之間都是存在差異的這也就使得反饋是具有個性化的,無法用來比較。
(2)感知復合型學習情境
能夠初步的理解事物及辨別概念之間的關系是感知復合型學習情節的主要目標,并且在解決問題之前能夠準確的調查問題并收集一些相關信息,以及對一些問題能夠進行簡單的研究等。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么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們完成這些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需要能夠自己制定出學習方案,并且提出一些總結性的批判標準,因為在學生們之間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差異,并且也有很大的自由性。在學生們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起到“鏡子”一般的作用,很少或直接就不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學生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且給他們一些建議但卻不對他們進行評價,讓他們能夠學會將目前所遇到的問題與更大或與之相似的問題聯系起來。
(3)形象復合型學習情境
在這個模式中,可以讓學習者嘗試參與解決一些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或只有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的問題,也就是讓他們參與解決一些比較簡單難度不是很大的問題。而在這個模式中一些需要學習者處理的信息、話題、問題等的來源都是抽象的,它并不是以現有的或出現過的狀態呈現出來。如在讓學習者處理一些閱讀資料、數據、圖片、講座、數據、圖片講座等信息或問題時,就需要學習者能夠在處理的過程中回憶起一些相關的規則、概念和關系。而教師在此處起到的作用是能夠充當學習活動的計時員、監督者以及執行者,也就是讓教師能夠對學習者的成果進行評估,解釋說明一些相關信息。
(4)行為復合型學習情境
該模式主要強調的是學習者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運用一些知識技巧去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來說不一定就要讓學習者找到正確答案,此處的目的只是要讓學習者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去尋找一些與問題有聯系、需要在解決的問題中得到重視的東西,而在將問題解決之后學習者也能從發自內心的感受到那種內心的滿足。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的關鍵是在于,學習者能夠自主的控制解決問題的時間和進度。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個輔導作用相當于教練或顧問一般,在學習者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他們才能參與其中。
以上所說的四種模式雖然都有自己獨特的傾向,在學習體驗中以不同的形式以及程度存在著。但其核心都是學習者能夠參與其中,作為學習體驗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