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何素琳 幸偉榮
摘 要 小微濕地的建設與修復工作對于我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诖?,介紹小微濕地的定義,分析小微濕地修復的原則以及修復模式,闡述了小微濕地修復的過濾系統、基質、植物和微生物4個要素,為小微濕地修復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微濕地;修復;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09
濕地是在長期自然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水體,具有獨特的生態效益,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其中水文規模較小的一類歸為小微濕地。濕地中的某個(些)因素變化時,會引發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變化,進而導致濕地生物群落結構衰退,最終破壞濕地生態環境。
我國非常重視小微濕地的建設與修復工作,結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退耕還濕、河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等展開了一系列小微濕地建設工作。目前,國家在積極推進小微濕地建設工作,促使數量龐大的小微濕地成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以改善生態環境。
1 小微濕地的定義
小微濕地在地形地貌、水文狀況上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2019年,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小微濕地建設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將小微濕地規定在以下范圍之內:能周期性蓄水的天然濕地;水面面積在1 hm2以下;如果是河流型的寬度要在5 m以下;有景觀功能和凈化功能的人工濕地。
2 小微濕地的修復原則
2020年,財政部辦公廳、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強調了生態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基本原則,同時為小微濕地的建設與修復指明了技術方向。為了確保生態修復“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理念得到落實,小微濕地的修復應遵循以下原則。
2.1 遵循近自然性修復原則
項目施工要由傳統的效果修復向過程控制轉變,采用自然或生態措施來營造開敞水面、河流片段等微景觀,同時減少硬化材料的應用,盡可能不破壞原有的濕地生境。
2.2 增加小微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修復宜就地取材,優先選用本地植物豐富小微濕地中的生物種類,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于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避免植物種群間互相競爭導致植物衰退甚至死亡。
2.3 提升小微濕地的自我修復能力
提升基質-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的協同關系,即通過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三者聯合作用,促進基質中的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生長和繁殖,促使水中的可降解污染物快速降解,增加小微濕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自我維持能力。
2.4 突出小微濕地修復的整體性
各種配套工程總體設計,統籌實施,依照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使小微濕地的整體修復效果既自然簡約,又給人帶來視覺和美學享受。
3 小微濕地的修復模式
小微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因為小微濕地面積較小,可容納的水生植物數量有限,凈化能力受到了限制。在輕度污染的情況下,小微濕地尚可通過自身能力進行修復,但冬天,水生植物基本處于休眠狀態,或是環境原因導致水生植物大面積死亡,會對濕地生態結構造成影響。針對小微濕地的這些局限性,需要采用相應的輔助性措施,通過物理、化學等手段幫助其提高自我修復能力。
3.1 構建流動的水系結構,增加含氧量
小微濕地常常因為自然、地理或人為干擾等被分隔成斑塊狀,各個斑塊之間聯系度比較低,沒有完整的水系結構[1]?;钏梢源_保水中氧氣充足,從而抑制藻類及細菌的繁殖,使水質得以保持。在缺乏外來水源的情況下,必須通過補水系統來確保小微濕地有穩定水域面積,構建流動水系來滿足濕地生物群落的水分要求。
3.2 修筑景觀式駁岸保護生態
岸體在長期沖刷浸泡下會逐漸被侵蝕,水土流失又會使水質變差。在坡度舒緩和水位落差較小的地帶,采用樹樁、籬笆、天然石塊等材料修筑自然式駁岸,景觀的層次感通常較好,既最大化地保留了原始生態結構,又改善了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還對環境污染較小;對陡直或硬質駁岸需要進行必要的軟處理,比如駁岸放坡、基底覆土種植等[2-4]。
3.3 借助基質過濾雜質
基質是人工濕地區別于自然濕地的重要特征,其可通過吸收、吸附、離子交換及過濾等去除污水中氮、磷、重金屬等污染物質,為濕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活動提供場所,對水質具有凈化作用,且過濾系統具備的見效快和全天候的特性是水生植物無法企及的[3]。
3.4 合理選擇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
不同的水生植物對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不同,而且生長也存在差異,篩選水生植物的標準為:生長適宜當地的環境條件,根系發達,耐嚴寒;生長旺盛,無嚴重的病蟲害;在重度富營養化的情況下,有抗逆性,能表現出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有特殊的觀賞價值,能起到美化環境和點綴景色的作用;在選擇栽種植物時,要觀察當時的水文狀況,考慮植物在水下部分能忍受缺氧環境的能力和時長。
4 小微濕地修復的要素
4.1 過濾系統
按污水在基質中的流動方式可分為表面型人工濕地、水平潛流型人工濕地和垂直潛流型人工濕地3種。聶志丹等發現,垂直潛流型人工濕地對氨氮、總氮、總磷的過濾效果最好,潛流人工濕地對高錳酸鉀指數和葉綠素a的過濾效果最好,而表面流人工濕地對各污染物的過濾效果均遠低于前兩者[5]??梢钥闯?,垂直潛流型人工濕地過濾系統優良。
4.2 基質
基質按獲取方式可以分為3大類:1)沙、礫石、沸石、頁巖、石灰石、白云石、陶粒、石英砂、麥飯石及蛭石等天然材料;2)礦渣、爐渣、煤渣、鋼渣、粉煤灰及磚塊等加工剩余產品;3)輕質膨脹性集料黏土、活性炭、改性硅藻土及改性沸石等人造材料[6]。李旭東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同條件下,沸石潛流濕地脫氮效果最佳,礫石潛流濕地除磷效果最佳[7]。陳鳴等發現,在冬季低溫條件下,用沸石作為基質的濕地脫氮效果遠優于以爐渣和礫石作為基質的濕地[8]。盧少勇等綜合研究后認為,瓷砂陶粒、生物炭、沸石和火山巖等孔隙率、滲透系數等物理性能好,適合作為人工濕地中吸附氨氮的填料[9]。
4.3 濕地植物
不同植物的生長速度、對污染物的吸收轉化能力和泌氧能力各不相同。陳鳴發現,在冬季低溫時,西伯利亞鳶尾耐寒且脫氮效果很好[8]。吳雨涵等研究表明,地下生物量在凈化水質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根系發達的植物具有更強的凈化效果,其中眼子菜>菖蒲>鳶尾>茭草[10]。金樹權等研究發現,香菇草、水芹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具有較高的氮、磷去除率[11]。湯顯強等發現,水蔥、香蒲和蘆葦可作為有效去除氮磷的濕地的備選植物[12]。
4.4 微生物
大多數生物化學反應是在酶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因此微生物在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賴巧暉等分析表明,不同人工濕地微生物物種豐富度指數與土壤有機碳、全氮呈顯著正相關[13]。
5 結語
國家有關小微濕地建設的規范編制出臺將為小微濕地的建設提供更具體的參考。小微濕地修復作為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一種治理模式,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提升修復的科技含量。有效保護濕地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使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任全進,季茂晴,于金平.小微濕地的作用及營造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225-230
[2] 邵學慧.淺析人工湖駁岸類型在工程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9(04):194-195.
[3] 何小娟,李旭東.沸石潛流人工濕地去除氨氮的運行模式研究[J].化工環保,2004(S1):70-72.
[4] 吳丹子.河段尺度下的城市渠化河道近自然化策略研究[J].風景園林,2018,25(12):99-104.
[5] 聶志丹,年躍剛,金相燦,等.3種類型人工濕地處理富營養化水體中試比較研究[J].環境科學,2007,28(08):1675-1680.
[6] 黃勇,董運常,羅偉聰,等.人工濕地基質類型及其去污能力的影響因素[J].貴州農業科學,2018,46(01):137-142.
[7] 李旭東,周琪,張榮社,等.三種人工濕地脫氮除磷效果比較研究[J].地學前緣,2005(S1):73-76.
[8] 陳鳴,朱小曼,徐慧.冬季不同植物、基質人工濕地脫氮效果對比研究[J].綠色科技,2020(02):150-151.
[9] 盧少勇,萬正芬,李鋒民,等.29種濕地填料對氨氮的吸附解性能比較[J].環境科學研究,2016,29(08):1187-1194.
[10] 吳雨涵,余俊,王銳涵.不同配置人工濕地植物群落對生活污水凈化效果[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6):364-371.
[11] 金樹權,周金波,等.10種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質凈化能力比較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08):1571-1575.
[12] 湯顯強,李金中,李學菊,等.7種水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中氮磷去除效果的比較研究[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2007(02):8-14.
[13] 吳雨涵,余俊,王銳涵.不同配置人工濕地植物群落對生活污水凈化效果[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6):364-37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