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濤 喻惟 杜貴勇 郭一波 邱壽啟
摘 要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與小麥、水稻共稱為三大糧食作物,其本身有著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產量也相對較高,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種植。實踐經驗和相關研究發現,玉米種植密度會對其產量和質量會產生直接影響,想要實現玉米優質高產,需要做好種植密度的合理把控。基于此,以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為例,分析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并就如何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玉米;種植密度;產量;質量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0
萬載縣隸屬于江西省宜春市,總面積1 719.63 km2,城區面積10.6 km2,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和光照充足,而且縣域內水資源豐富,有著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玉米是萬載縣主要的糧食作物,而在玉米種植中,種植密度會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應該得到農業技術人員的重視。
1 萬載縣農業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萬載縣的人口數量迅速增長,而且在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的帶動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地矛盾越發緊張,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到城市務工,并期望能夠定居城市,種糧積極性持續下降,政府部門雖然設置了相應的種糧補貼,但是并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糧食種植效益長期偏低,農資和人工費用的增長以及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使得萬載縣農村地區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拋荒撂荒現象。萬載縣雖然在2009年作為農技體系改革的示范縣,配備了相應的農業技術人員,但是依然存在著鄉鎮專人不專用的問題,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民老齡化問題日漸突顯,影響了農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需要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真正促進萬載縣農業健康發展[1]。
2 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2.1 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影響玉米產量的核心要素包括單位面積成穗數、每穗粒數以及千粒質量,這也是評估玉米產量的重要指標。玉米單位面積成穗數會受到種植密度的影響,如果玉米種植密度小,則單位面積成穗數少,產量相對較低;如果種植密度過大,又會因為植株之間相互爭奪水分和養分而出現空稈率高的情況,在減少成穗數的同時,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也會有所下降。因此,在玉米種植中,如果能夠確定最佳的種植密度,就可以保證玉米單體植株健壯,群體長勢協調,成穗數穩定,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提升,促進產量提高。
2.2 種植密度對玉米質量的影響
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其中占比最大的營養成分為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玉米種植的密度不同,果實中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的含量也會不同,無論種植密度過小還是過大,都會影響上述三種營養成分在玉米中的積聚。將種植密度控制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才能將玉米植株的潛在效應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在外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籽粒中三種營養成分的含量也會隨著升高,而當玉米種植密度達到某個限值后,如果繼續增加種植密度,玉米籽粒中三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則會下降,如何找到這個限值是保證玉米品質的關鍵[2]。
3 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選擇玉米品種
玉米的種類繁多,不同品種植株高度和葉片數不同,這也是決定其光合作用的關鍵,對于玉米產量和質量的影響較大。因此,在確定玉米種植密度時,必須做好玉米的選種工作,依照其莖稈高度和葉面繁茂程度來確定最佳種植密度。對于緊湊型的雜交玉米品種,應該適當增加玉米種植密度,保證整體產量穩定;而平展型玉米的耐密性相對較差,需要適當稀植,因為這種玉米植株的葉片相對平展,如果種植密度過大,會出現彼此之間惡性競爭的情況。平展型玉米在生長到中晚期時,植株高大,葉片寬闊,應該將種植密度控制在3 000~3 500株/667 m2,這樣可實現對于水分、空間和光能的充分利用。對于一些早熟型玉米品種,植株本身葉片緊湊,可以將種植密度設置為4 000~5 000株/667 m2,通過增加種植密度的方式來提高產量。如果玉米的植株比較高大,為了確保單株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避免出現倒伏問題,應該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反之,如果玉米為低稈小穗型,則可以通過增加種植密度的方式來發揮群體優勢[3]。
3.2 保證種植環境適宜
玉米種植密度的選擇還應該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在一些降水量相對較大的區域,應該適當降低玉米種植密度,降水量較小的地區則應該適當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土壤是玉米植株水分和養分的重要來源,若種植區域土壤肥力較高,可以增加玉米種植的密度,如果種植區域肥力較差,土壤貧瘠,則應該降低種植密度。從農業技術人員的角度來看,在對玉米進行種植前,需要切實做好土壤環境檢測工作,若玉米品種的穗粒小,但是土壤環境良好,可以加大種植密度;若玉米品種穗粒大,但是土壤環境較差,則應該適當降低種植密度。
3.3 調整種植形式
在對玉米進行種植的過程中,種植形式同樣會影響種植密度。從萬載縣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地應該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在一些土壤肥沃的地區,寬窄行種植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相鄰植株彼此遮蔭的情況,改善田間通風和透光條件。對比等行距種植方式,寬窄行種植相同面積內的種植密度更大,可以增加成穗數量,提高玉米產量。農業技術人員應該依照種植區域的種植條件,做好種植密度的合理調整,以最大限度提高玉米植株的葉面積系數,加強光合作用,促進玉米品質提高。如果盲目增加種植密度,可能會導致玉米植株葉面積系數過度增加,光合作用能夠制造的有機物含量不再增長,同時植株細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升高,影響玉米的品質[4]。
3.4 提高種植水平
新的發展環境下,各種農業機械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現代化,而想要提高玉米種植水平,就必須關注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有關部門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玉米種植模式進行創新,走現代化玉米種植道路,摒棄傳統落后的玉米種植觀念和手工作業模式,以新技術和新設備為支撐,提高玉米種植的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設置相應的示范基地,對新技術進行示范,不斷調整玉米的品種、種植密度以及水肥條件,得到最佳的種植參數,為玉米的科學種植提供可靠支撐。
3.5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1)苗期管理,抑制玉米地上部分生長,加速根系發育,通過澆水、追肥、松土等方式,為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基礎。2)穗期管理,在進入到穗期后,玉米植株對于水肥的需求不斷增加,必須加強水肥管理,保障玉米的粒數以及穗數,確保其顆粒飽滿。3)花期管理,玉米在抽雄后,莖葉會迅速增長,開始授粉灌漿,這也是決定玉米品質和產量的關鍵時期。若天氣干旱,需要及時進行澆水,若降水量過大,則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出現積水情況。在花期必須做好追肥工作,避免玉米植株因為養分不足而出現莖葉枯萎的情況,在提高玉米蛋白質、淀粉等營養成分含量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
3.6 關注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對于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影響巨大。因此,想要最大限度保障玉米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必須切實做好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應該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如果是剛剛發生的小面積蟲害,可以使用草木灰進行防治,玉米螟蟲可以在玉米抽穗階段噴施相應的農藥來防治,避免蟲害大規模暴發。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該重點放在選種和種植階段,選擇具備較強抗病蟲能力的玉米品種,在耕種時強調深耕深翻,抑制病菌數量。如果已經出現大斑病,則需要將病株和病葉及時清除,避免其在玉米植株之間傳播[5]。
4 結語
總而言之,玉米種植密度會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必須加強重視。萬載縣在發展玉米產業的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選擇最佳的玉米品種,并且依照玉米品種的特性、產量水平、種植區域的水分條件等,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農業技術人員需要加強對玉米種植密度與玉米產量、質量相互關系的研究,將種植密度控制在最佳范圍內,配合現代化種植技術,實現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賈夢楊,姚澤英,李長青,等.種植密度對青貯玉米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0,43(10):105-108.
[2] 田強.探討玉米栽培中密度與施肥的重要性[J].種子科技,2020,38(17):113-114.
[3] 羅永禮.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2020(17):19-20.
[4] 韋桂芳,韋永軍.玉米種植密度對產品產量及質量的影響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2019(03):61.
[5] 光風柱.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3):212,215.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