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昕
摘 要 北冬蟲夏草栽培可以增加貧困戶的創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指導貧困戶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脫貧目的。基于此,從種植的角度概述北冬蟲夏草栽培、采摘后加工及其開發利用,重點從菌絲的營養生長、轉色管理及子實體生長3個方面闡述栽培管理技術。
關鍵詞 北冬蟲夏草;栽培管理;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S567.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3.027
北冬蟲夏草又名蛹蟲草、蟲草,隸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肉座菌目、麥角菌科、蟲草屬,是蛹蟲草真菌寄生在鱗翅目昆蟲蛹體上形成的結合體。作為一種蟲寄生嗜低溫真菌[1],北冬蟲夏草是天然滋補品和名貴中藥材,味甘、性平,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作用[2]。
冬蟲夏草資源有限,寄主專一,寄生要求條件苛刻,難以規模化生產,加上近年來市場炒作,人工濫采濫挖,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冬蟲夏草資源趨之枯竭。
經藥理藥化分析及臨床試驗證明,北冬蟲夏草的各種化學成分同冬蟲夏草十分相似,特別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蟲草酸、蟲草素、蟲草多糖的含量還明顯高于冬蟲夏草。
1986年,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以家蠶和柞蠶為寄主培養蛹蟲草成功獲得子實體[3],后又以蠶蛹為寄主在室內種植蛹蟲草獲得成功[4]。經過進一步研究,近些年已經研究出利用蠶蛹及大米培養基人工栽培技術成功栽培出蛹蟲草。基于此,簡要闡述北冬蟲夏草的栽培技術。
1 培養基原料
1.1 營養要求
1.1.1 碳源
北蟲草可利用的碳源主要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和淀粉等,單糖和小分子雙糖的效果最好。
1.1.2 氮源
北蟲草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機氮源,包括蛹蟲粉、牛肉膏蛋白胨、豆餅粉、酵母膏等,以蛹蟲粉和牛肉膏蛋白胨吸收較好。
1.1.3 礦質元素和生長素
礦質元素是北蟲草生長必需的營養物質,包括常量元素硫、鎂、鉀、磷、鈣等和微量元素錳、鋅、鐵、鉬、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維生素等在北蟲草生長過程中起到調節作用。
1.2 培養基制作
每500 mL罐頭瓶裝大米28 g,蛹蟲粉12 g,營養液48 mL。營養液配方:葡萄糖2%,蛋白胨1%,磷酸二氫鉀0.2%,檸檬酸銨0.1%,硫酸鎂0.05%,維生素B110 mg·L-1。pH值一般控制在6.5~7.0,常壓滅菌6~8 h。滅菌完成后溫度降到30 ℃即可接種,接種時應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后搖瓶,使菌種和培養基充分接觸,促使同步發菌,以加快發菌速度。
2 栽培管理
2.1 栽培季節選擇
北蟲草屬于中低溫型真菌,菌絲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 ℃,子實體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 ℃,應選擇9月初栽培。
2.2 菌絲營養生長管理
接種完成后,將接種好的罐頭瓶放置在干凈、通風的培養室進行培養。培養室在罐頭瓶移入前應徹底消毒。接種完成后約1個月菌絲可長滿料瓶,表示菌絲營養生長已經完成。
2.2.1 溫度管理
北蟲草菌絲的最佳生長溫度為20~25 ℃,培養室溫度一般需要保持在22 ℃左右,以保證菌絲的生長速度。低溫培養可使菌絲飽滿、粗壯并可預防雜菌感染,但溫度過低會使得菌絲生長遲緩甚至停止生長。
2.2.2 濕度管理
菌絲生長所需的水分基本由罐頭瓶內的營養液提供,瓶內的濕度已可滿足菌絲生長需要。培養室濕度需要在地面和墻上適當噴水控制濕度在65%左右。濕度過高易污染雜菌,濕度過低會抑制菌絲生長。
2.2.3 通風管理
北蟲草是好氧真菌,在菌絲生長階段,栽培瓶中有較大空間,其中的氧氣(O2)可以滿足菌絲生長需要,不需要通風換氣。另外,空氣流動會加大蟲草污染的概率,因此菌絲生長階段無需進行通風。
2.2.4 光照管理
北蟲草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也能生長良好,且在黑暗條件下生長較快。特別注意要避開強光,強光會使菌絲生長緩慢,過早進入子實體生長階段,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北蟲草需要進行遮光培養。
菌絲營養生長管理要注意盡量在恒溫條件下,保持黑暗。
2.3 轉色期間管理
菌絲完全長滿培養料后,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晚上利用白熾燈增加光照,同時給予10 ℃左右溫差刺激,促進菌絲轉色。當培養基表面和四周有橘黃色色素出現,開始分泌黃色水珠,并伴有大小不一的圓丘狀橘黃色隆起物時,為轉色開始。5~10 d菌絲體可全部由白色轉變為黃色或橘紅色,完成轉色。轉色管理在北蟲草種植的整個階段相當重要,如果溫度和光照沒控制好,會導致轉色時間過長,產生大量氣生菌絲,影響出草的產量和品質。
2.3.1 溫度管理
原基分化溫度應控制在15~25 ℃,生產中為刺激原基的形成,需調控溫度具有10 ℃左右的溫差。
2.3.2 濕度管理
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左右,濕度過大易導致氣生菌絲過度生長而影響原基分化。
2.3.3 通風管理
北蟲草轉色時需要適當通風換氣,1天1次,每次30 min。如果室內CO2濃度超過10%,菌絲將無法正常分化子座,同時出現密度大、子座纖細的畸形子實體。
2.3.4 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在北蟲草轉色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光照原基不能形成。菌絲成熟由白色轉成橘黃色時,需要較為明亮的光照,需100~200 lx的光照刺激轉色。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晚間或光線不足時利用白熾燈作為光源補光,每天光照時間不少于12 h,一般控制在12~14 h。長時間光照可使菌絲轉色好,色澤深,為后期獲得高產優質子實體打下基礎。
轉色期間,在給予一定溫差條件的同時,給予充足的光照促進轉色。
2.4 出草期間管理
2.4.1 溫度管理
北蟲草子座生長最適溫度為18~22 ℃,過高過低都不利于子座生長。溫度過高蟲草易老化,草短,產量低;溫度過低會產生蟲草畸形,影響產量和質量。
2.4.2 濕度管理
子實體生長期間濕度應保持在80%~90%。濕度過低容易使培養基失水而影響產量;濕度過高容易產生氣生菌絲,對子實體生長不利,且過于潮濕易污染雜菌。出草初期控制在80%左右,待子實體長出1 cm后,加大空氣濕度,將空氣濕度提高到90%。出草期間用噴霧器向地面及墻壁四周噴水以提高濕度,保持培養瓶壁上或封口膜上始終有水滴。噴水時可在水中加消毒劑,以便在提高濕度的同時對房間進行消毒。
空氣中的含水量隨氣溫而定。在15 ℃時的相對濕度100%含水量,在25 ℃時相對濕度只有55%左右。在實際生產中,可根據室內溫度不同,調整空氣的含水量。在溫度低時可適當減少噴水次數,溫度高時適當增加噴水次數[5]。
2.4.3 通氣管理
待形成小米粒狀原基時,瓶內的O2已不能滿足需要,要適當加大通風量,防止CO2積聚過多影響子座正常分化和生長發育。通風要保持1天2次,每次30 min。出草期間不需要揭去封口膜,可在薄膜上刺幾個小孔換氣,也可解開封口膜的捆繩或皮筋,使瓶內的氣體和室內的空氣交換,降低瓶內的CO2濃度,提高O2濃度,促進子實體生長。
2.4.4 光照管理
當培養基中菌絲全部轉黃后,光照每天保持8~10 h即可,但是不能連續進行光照。子實體生長所需的光照強度小于原基形成時所需的光照強度,要充分利用散射光,光照不足部分用白熾燈補光。不能有強烈的直射光,光照過強會抑制北蟲草子實體的生長。
另外,光源方向對北蟲草的生長也很重要。蟲草有較強的趨光性,子實體會朝光源方向生長。如果培養室光源為側向光源會使蟲草彎曲生長,影響蟲草品質。應調整光源方向,使蟲草受光均勻,以保證子實體正常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6]。
出草期間需注意加強通風換氣及保持光照均勻。
3 采收及處理
子座呈橘黃色或橘紅色棒狀,長度達到5~8 cm,頂端出現龜裂狀花紋,表面可見黃色粉末并且不再生長時,揭開封口膜,用小刀或剪子將北蟲草從基部采下。
采下蟲草后清理雜質,置于30 ℃烘箱24~48 h烘干或及時曬干,不要太陽曝曬以免褪色。干燥后的北蟲草裝入塑料袋內封藏。
4 感官指標
1)顏色:黃色或橘紅色。2)氣味:具有北蟲草子實體特有的風味,無異味。3)形狀:下粗上細的棒狀或上下基本一致的條狀。4)長度:不短于5 cm。5)病蟲、雜質、霉斑:無。
5 北蟲草開發和利用
5.1 作為食品直接食用
北蟲草營養價值高,滋補效果好且口感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蟲草作為新型綠色保健食品已逐步走上了人們的餐桌,可用來炒菜、燉肉、煲湯、泡茶等。
5.2 制成保健品或藥品
北蟲草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生理活性物質,尤其是蟲草酸、蟲草素、蟲草多糖等,具有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抗癌等效果。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的保健品有蟲草口服液、蟲草酒、蟲草膠囊等。
5.3 富硒蟲草開發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提高人體免疫機能,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作用。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缺硒或嚴重缺硒,人們長期硒攝入量不足。自然界中硒多以無機鹽形態存在,無機硒均有一定的毒性且人體難以吸收。有機硒化合物毒性遠低于無機硒化合物,且生物利用率高[7]。北蟲草具有很好的富硒能力,可將硒轉化為有機態。并且富硒蟲草中硒的含量具有可控性,如果作為人體食用補硒劑,可培養富硒量小的蟲草產品;藥用免疫及其加工產品需要的富集濃度則要稍高些[8]。
參考文獻:
[1] 敬一兵.蟲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2:23-42.
[2] 向敏.抑癌保肝話蟲草[J].食用菌,1987(5):46.
[3] 古恒生,梁漫逸.人工培育蛹蟲草研究[J].藥學情報通訊,1987,5(3):51-53.
[4] 蔣本律,徐銀根.蓖麻蠶蛹蟲草人工培育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6,15(2):12-13.
[5] 劉荻,安學超.北冬蟲夏草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蔬菜,2004(2):28.
[6] 劉曉紅.人工混合料栽培北蟲草技術[J].食用菌,2009(4):58-59.
[7] 朱明軍,梁世中,陳峰,等.富硒小球藻食品的開發[J].鄭州糧食學院學報,1999,20(3):77-80.
[8] 鐵梅,張崴,李晶,等.蛹蟲草富硒栽培特性的研究[J].食用菌,2005(4):38-3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