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聰[浙江海洋大學,浙江 舟山 316022]
新時代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文言文,因為缺少古文的語言環境,對于接受和理解文言文存在一定困難。而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文言詞匯,學習文言句式,更重要的是在于通過感知文章內容,進而領悟到文章深層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經典的魅力。以北宋文學家蘇軾的經典名篇《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這是蘇軾貶官黃州后,與友人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發創作的一篇短文。文章簡練樸素,共84字,寫人不著一聲,寫景不著一情,卻將情景物巧妙融為一體,在靜謐月色的描寫中暗藏了蘇軾“閑”的復雜情愫以及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該文以其經典特色多次入選初中語文教材,對初中生思維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但大多數語文教師仍側重于對語言文字的解釋和理解,輕視文章內容和意境的感悟領會,無法真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因此本文選取特級教師王崧舟、趙謙翔和余映潮三位名師教例,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希望能為語文教師的簡短文言文教學提供啟示和借鑒。
針對《記承天寺夜游》這篇簡短的只有84字的文言文教學,本文選取了王崧舟、趙謙翔、余映潮三位語文特級名師的教學課例進行分析,這三位名師的課堂各有風格與特色,在語文教學界備受教師們的喜愛和借鑒。王崧舟老師主張“詩意語文”,注重在文本解讀中挖掘其深蘊的詩意之美。趙謙翔老師主張“綠色語文”,反對條分縷析解構課文,注重學生本身生命意義的發展。余映潮老師的特色是“板塊式教學”,將教學內容分為密切關聯的幾個板塊,使教學層次清楚而內涵豐富。《記承天寺夜游》這一文言文教學,也充分體現著他們各具特色的教學理念。本研究首先從他們的教學落點入手,分析三位名師如何對這一簡短文言文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其所蘊含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由表可知,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教學安排最為充實詳細,課內與課外的巧妙融合,使整個教學展現出“詩意語文”的精神,給人以充實的美的享受。六個教學落點的安排,分別通過激趣導入、玩味字詞、理清結構、探討文眼和名句、體悟情感來層層推進,逐步深入。趙謙翔老師的課堂則凝練意遠,共四個教學落點,著重學生精神層面的啟發和引導;其次也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兼顧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余映潮老師的教學體現其“板塊式教學”的特點,課堂安排清晰簡練,共四部分,落點清楚明白,條理有序,使教師教學步驟明晰,學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數,緊跟課堂節奏。
王崧舟老師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添加的教學資料與課文內容環環相扣,既打開了學生的視野,又充分加深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在《記承天寺夜游》教學中,王崧舟老師抓住了本文描寫的主要意象——月,在課堂導入部分便引入蘇軾借月抒懷的其他名句,增加學生對蘇軾了解的同時也令學生體會到蘇軾作品中“月”構成的意境美。而后王老師獨辟蹊徑,引出了“天上知己”與“人間知己”這兩條線索,既與前文課程導入巧妙呼應,又為后文品味蘇軾曠達心境做好了鋪墊。這樣別致的角度,使課堂本身自然成為藝術,前后呼應,主次清晰。藝術化的文本解讀,讓學生不僅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和蘇軾心境之美,又自然地加深了自身的審美和情感體驗。王崧舟老師在《精神重建:文言啟蒙課程構想》一文中說:“文言啟蒙課程不應以掌握實際知識、訓練各種技能為根本,而應以文化的陶冶與傳承為根本,這是文言啟蒙教學有別于普通教學的根本所在。”正是如此,王崧舟老師才會深入地分析文本,從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內容的獨特之處,以簡馭繁,內容豐富又翔實,立足于語文,又超越語文;既讓學生掌握必備的文言知識,又可以體味到別樣的文言韻味。
“綠色文言文”一直是趙謙翔老師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即教師不多加灌注,著重學生的自誦自悟,在理解文言的基礎上去感悟文章的精華,從而得到古代人文精神的濡染,傳授人生之道。在《記承天寺夜游》課例教學中,趙謙翔老師借鑒傳統的文言學習方法,設置誦讀和練筆這兩大環節,來讓學生體會蘇軾的“閑人”心境和適然曠達的境界。首先誦讀教學,讓學生熟讀成誦而后精思。接著用將近一半的課堂時間來以寫促悟,通過練筆,使學生抒發所學所想。并且趙老師在課堂上就選取個別同學的練筆進行評析,評語既風趣幽默又點明意旨,使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敢想敢言,勇于發表言論,思維碰撞之中吸取奇特思想。除了讓學生撰寫一言心得,趙老師還會補充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及他人的評論,使一篇簡短的文章蘊含強大的精神力量。譬如教學結尾就有趙老師自己的總結展示和一篇古詩創作《讀〈記承天寺夜游〉》,這些教學內容都充分顯現了文言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打破了以往學生學習文言文枯燥的現象。
“以寫促悟”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雖然占用了課堂較多時間,但也正體現了簡短文言文的教學特點。學生對簡短文言文理解較為容易,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置情境,讓學生加深自己的文化感悟,使學生扎實掌握文言基礎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考感悟習慣,通過這一良好習慣逐漸塑造和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志趣,給予學生長足發展以極大的精神力量。
余映潮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游》課例中,教學環節設計得層次分明,一如他的“板塊教學模式”。首先,余老師將課堂教學劃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自讀自講”“朗讀體味”“讀背積累”“名句賞析”。這顯然是圍繞讀的環節層層展開的,也符合文言文教學要多誦讀涵泳的傳統特點。余老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就明確列出設置好的板塊教學步驟,使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本堂課的學習環節,跟上老師的節奏,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模式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清晰的邏輯,即使自學也可以自己有序安排,養成一種有步驟的邏輯思維習慣。余老師清晰明確的教學安排不僅體現在整個課堂板塊的設計中,也體現在每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如“朗讀體味”環節又細分為三個步驟,即初讀、教讀、背誦三部分。先使學生朗讀整體,感知文章;后教師教讀,邊教邊讀,使學生讀出感情,讀出味道;繼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覺進行背誦,在課堂上快速背誦,在腦海中留下關于本文的整體印象。三個小環節的層層遞進,使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感悟逐步加深,漸次安排的誦讀指導將學生的形象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邏輯思維在充實而又循序漸進的課堂安排中得以加強,學生的整體思維品質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記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簡短文言文,以此例來論述初中階段簡短文言文的教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初中生學情,初中教材都選取具有趣味性和經典性的精練短小文言文,如《與朱元思書》《陋室銘》等。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志士文人的壯志情懷,可以讓學生得到文化滋養,發揮語文課程育人的價值。因此,教師教學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眼光放得長遠,關注語文課程和教育的時代性變化,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在經典性的文言作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