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五老用豐富經歷和革命精神引導青少年深刻認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鞍鋼集團博物館 一處基地,淬煉國家建設鋼骨
鞍山軍休服務管理中心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何長
五老何長嶺給孩子們講鞍鋼發展的故事(鞍山市鐵西區新陶小學關工委提供)
鞍鋼集團博物館于2013年7月9日奠基,2014年12月26日落成。博物館占地面積1.2 萬平方米,是集中國冶金文化建設、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鋼鐵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博物館秉承“讓歷史告訴未來”的宗旨,突出“新中國鋼鐵工業從這里開始”的主題,共收藏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照片3000 多幅,實物1萬多件。該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應用了投屏、VR 體驗、球幕投影、數字沙盤、虛擬漫游等高科技手段,在這里觀眾可以完成“鋼鐵是如何煉成的”鋼鐵工業科普之旅,實物展示的國防教育之旅和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的黨史教育之旅。鞍鋼集團博物館于2020年被中國關工委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
黨旗引領紅色鞍鋼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鞍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鋼廠。短短幾年,鞍鋼就從一片廢墟中站了起來,有力支撐新中國經濟建設平穩起步。剛剛從戰火硝煙中誕生的新中國,深切知道鋼鐵意味著什么。“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表達過這個觀點。
多年來,鞍山鋼鐵公司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國家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向全國300 多家單位輸送各類人才6 萬多人,代培人員超過12 萬人,支援了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援建了10 多家國有大型鋼鐵生產基地,涌現出孟泰、王崇倫、雷鋒、郭明義等一代代楷模,形成了享譽世界的“鞍鋼憲法”,成為引領時代的中國典范。鞍山鋼鐵公司波瀾壯闊的歷程是一部與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緊密相連的成長史,是一部鞍鋼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史,飽含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殷切關懷,凝聚著幾代鞍鋼人矢志不渝的鋼鐵強國夢想、心血與汗水,見證著鞍山鋼鐵公司不斷走向輝煌的堅實足跡。
40 余萬人接受鞍鋼發展史的教育
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對抓好展館教育基地十分重視,對如何發揮離退休老同志作用非常關心、非常支持。現在除了博物館,還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3 個,總面積2000 多平方米,有各種圖片、實物、形象資料2000 多件。到目前為止,已接待省內外40 余萬人次參觀學習。原鞍山市關工委報告團團長兼鞍鋼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李德舫,在給全市青少年報告中不止一次講到,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鞍鋼集團培養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人才和全國的先進典型。孟泰、王崇倫、雷鋒、郭明義分別代表各個不同時期的先進人物,成為全國精神模范先進標桿。鞍鋼集團黨委利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時期的先進模范人物影響教育青少年,通過博物館這個教育平臺,讓青年職工真實地感受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的熏陶,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來鞍鋼集團博物館參觀的同學們還有別的收獲。每次,軍休關工委國忠義爺爺給來參觀的孩子們講述蘇聯著名作家奧斯托勒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通過本人自傳的形式,以擬人勵志的手法描寫了保爾· 柯查金從童年成長到青壯年,在衛國戰役中多次參加戰斗,最后在遍體鱗傷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毅力,通過口述由愛人代筆,完成了這部巨作,成為當時蘇聯共青團的勵志座右銘小說。聽后,孩子們從中受到很大啟發,認識到了人的一生需要經過不斷地摔打,才能煉成一塊好鋼,才能成長成人。
用大無畏精神淬煉青少年
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為了讓青年職工更好地樹立起勵志報國的志向,每逢重要歷史紀念日,鞍鋼集團各級關工委都要組織青年職工參觀幾個教育基地。參觀后,談觀后感,寫心得筆記,讓鞍鋼的年輕人都熟知展館內容,深刻領會先進人物的思想境界,學習先進人物的思想品德,傳承先進人物的高尚情操。
鞍鋼集團關工委發揮注重教育基地作用,組織五老播撒大愛精神,堅持做到22年捐資助學,共捐資120 多萬元,資助1500 多名特困職工子女完成學業。鞍鋼集團股份煉焦總廠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房洪瑾,退休后主動參加“春蕾工程”活動,與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小女孩璐璐結成幫扶對子,并通過希望工程,堅持22年不間斷地用自己不高的退休金,不留名地資助100 多名名困難學生。
來自各地的同學參觀博物館后深有感觸地說:剛上學的時候,聽班主任老師講過“鞍鋼是祖國的鋼都,是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煉出的鋼鐵為國家、為國防作出了突出貢獻。參觀前很多同學只知道鋼鐵是一個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知半解。鞍鋼集團博物館既向世人展示了宏偉壯觀的氣勢,同時展示出鞍鋼人不懼艱難險阻,緊跟國家改革大潮,為國家奉獻的大無畏精神。來這里參觀學習是非常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一片南海,涌現保家強國胸懷
海南省關工委辦公室 王飛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方藝娟 陳小冰 桑婷
博物館講解員給孩子們講南海文化(圖/李婧瑜)
南海,面積遼闊、水體巨大、資源豐富,是東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將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以此為契機,海南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積極籌建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并于2018年4月建成。該館旨在展示南海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保護南海文化遺產,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
2018年12月12日,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在海南省關工委主任陳玉益等領導陪同下,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參觀考察。此時,參加“藍色南海我的家”研學活動的瓊海潭門中學的學生們正好開展南海主權愛國主義課外研討。顧秀蓮與同學們現場親切交流,在充分肯定博物館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的同時,提出應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通過更多樣的方式接受新的知識。同學們被和藹可親的顧奶奶所吸引,離別時依依不舍地說:“顧奶奶再見,歡迎顧奶奶下次再來瓊海!”
這里是南海文化寶庫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位于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千年漁港旁,距離博鰲亞洲論壇會址9 公里,占地面積150 畝,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19年6月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
目前,館內設有陳列展覽7 個,包含“南海人文歷史陳列”“南海自然生態陳列”“八百年守候— 西沙華光礁I 號沉船特展”“探海尋蹤—
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做海— 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源同流異—
館藏清代外銷藝術品展”“故宮·鄉·故事— 故宮博物院藏黃花梨沉香文物展”,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我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經貿交往、文化交流,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其中,“南海人文歷史陳列”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并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推介項目。“做海— 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五老講述保衛藍色國土的故事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作為以藍色國土教育為特色的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一方面積極向青少年普及南海知識,強化海權意識,引導其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也盡可能為青少年和廣大學生提供社會學習和實踐的平臺。”這是南海博物館副館長辛禮學談到對青少年開展南海文化知識時說的一番話。
2021年1月19日,三沙海戰老兵、瓊海市人大退休干部蒙光芳到訪,向博物館贈送《參戰將士撰文或口述 我親歷的西沙之戰》圖書4 本。博物館副館長章佩嵐表達了感謝,并希望蒙老先生能將參加過兩次海戰的戰友們聯絡起來,在館內進行一次專題活動講座,讓后輩們學習前輩戰士的革命精神。同時懇請他們找尋自己當年參加西沙海戰時留下的影像、圖片、實物資料,能贈予博物館研究展示,蒙光芳欣然同意。
瓊海市關工委副主任王柱國在參觀完南海博物館后,深有感觸地說:“建設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意義深遠,不僅是對南海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更是對青少年開展愛國教育、激發愛國情操的好平臺,引導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鑄就青少年藍色海洋夢
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以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海南省關工委的指導下,充分發掘教育基地引領作用,圍繞博物館社會職能,著力研發特色系列課程,打造藍色國土教育品牌,在開展教育宣傳工作中講好南海故事,扎實做好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工作。
依托館內文化資源,結合展覽陳列,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和載體,著力研發特色系列課程。分設“海岸衛士— 紅樹林”“寶貝總動員”“五彩珊瑚礁”“我身體里的魚”四個主題,不斷豐富主題教育內涵,用實際踐行“分眾教育”理念,做到社會教育受眾全覆蓋。
配合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文化遺產日、傳統節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特色社會教育活動,累計達100 余場次,輻射觀眾達1.2 萬人,為觀眾了解南海歷史、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作用。邀請吳志躍、趙曄、宋建忠等專家學者開展南海文化、良渚文化、水下考古等專題講座,逐步推出藍色國土VR 課堂、有聲讀物、網絡課程等數字社會教育項目,加深傳播深度。
創新教育模式,寓教于樂。通過VR 體驗、運用自主研發的手工材料DIY,話劇表演、智力競賽、體能實訓、非遺體驗等形式,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如開展二期集培訓實踐于一體的親子教育課程— “最美志愿家庭”,讓家長與孩子在學習南海貝類文化的同時,也參與博物館的志愿服務中。既提升了青少年對博物館工作的認識,又推廣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項目。
自開館以來,累計開展主題社會教育活動252 場次,輻射1 萬余人。累計舉辦“走進博物館和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研學活動626 場次,輻射4 萬余人次。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激勵青少年繼承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四有新人。
中國·兩彈城 一座城市,打造核能護國重器——本刊記者走訪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兩彈城
本刊記者 張鵬 蔡星雨 文/圖
綿陽市關工委宣講團成員、兩彈城講解員趙潔激情講解兩彈城故事
“美國人想卡我們的脖子別想,中國人民是不好惹的。”
“用行動去熱愛祖國,用行動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過去,打造國之重器;如今,培養新時代愛國好少年。”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里的中國兩彈城,曾經是一大片被紅磚墻包裹的神秘之地。1965年8月三線建設時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從青海原子城內遷至這里,鄧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亞、陳能寬等9 位“兩彈一星”元勛、16 位院士、2 萬余名科研工作者扎根于此,歷經23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相繼完成原子彈、氫彈的設計方案,指揮完成22 次核試驗。2014年,兩彈城被認定為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入選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兩彈城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搖籃,激勵著無數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攻關、再創輝煌。
5月11日,記者來到這里,近距離感受老一代科技人員的強“核”之志;感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感受作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帶給青少年的“兩彈一星精神”、科技精神和強國之志。
“卡脖子別想,中國人民是不好惹的
”“我參與了我國同步通信衛星配套核心器件— 5 公分開關、‘東五’‘巨浪’‘遙感’配套課題的相關研究,參加過21715、21716 兩次核試驗。”張光明,1948年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曙光機電廠技術副廠長,現在是綿陽市關工委科技團團長。作為曾經在兩彈城工作過的他,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肅然起敬。張光明告訴記者,綿陽是一個科技城,多年來市關工委堅持把“兩彈一星精神”、科普教育帶進學校,帶給孩子。為此,2012年曾是國家空軍特級飛行員的黃仕平找到了張光明,與原長虹總工程師卓榮邦,還有長期從事航天和航空遙感地質研究的高級工程師楊恒書等一批老專家、老科技工作者組成了市關工委科技工作團,向青少年進行科普興趣教育和“兩彈一星精神”宣講。
“娃們最喜歡聽的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故事,鄧稼先、王淦昌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故事。當我講到中國人不蒸饅頭要爭口氣,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撼世界,娃們會情不自禁地說一句,‘咱中國真偉大’時;當我講到鄧稼先在原子彈試驗失敗后,毅然決然進入極度危險的試驗區中心尋找失敗原因,并最終發現原來是空投原子彈的降落傘沒有打開,娃們表現出非常悲痛的神情時,我就感到無比的寬慰。因為我知道,我的宣講抓住了孩子,觸動了娃們的心,是有效果的。”張光明告訴記者,講兩彈城的故事,就是要讓娃們知道,“兩彈一星”的問世是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從苦難中奮斗出來的,不僅要有向上攀爬的科研精神,還要有勇往直前的決心和信心。娃們不能忘記這些功勛,更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精神。
“不入黨我就不退伍”“我只有初中文化,我下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接觸張光明,感觸最深的是他身上有一股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張光明對記者說,這就是兩彈人的一股勁頭。“美國人想卡我們的脖子別想,中國人民是不好惹的。”張光明最后說,有生之年,他要將所知道的,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一生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一直講下去,希望娃娃們能以這些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科技工作者們為榜樣,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兩彈城內鄧稼先舊居
兩彈城內王淦昌舊居
“我要將兩彈城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這里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 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9 位先后在這里工作生活。”25 歲的趙潔,是兩彈城年輕的講解員,她還有一個身份— 綿陽市關工委宣講團成員。作為土生土長的梓潼人,她小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這里是干什么的,長大后來到這里工作才知道這里曾經是共和國的脊梁,才真正感受到這里的偉大。趙潔告訴記者:“工作中接觸過很多老兵,講了很多那個年代他們所接觸過的一些人和事情,這些對我影響很深,也促使我要把兩彈城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趙潔說,“沒有加入關工委宣講團時,我總是在這里等游客來聽。加入后,就要走出去,走到企業、社區、學校中,主動講給青少年、群眾、企業職工聽,這是我對這份工作體會最深的可貴之處。”“加入宣講團,看到那么多老科技工作者、老黨員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看到為了引導教育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我就十分感動也十分敬佩。他們的這種精神也促使我要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趙潔告訴記者,她要時刻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宣講去感動更多的人,也要告訴更多的人,在感動之后要有行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熱愛祖國,去為祖國的更加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綿陽市關工委科技宣講團團長張光明宣講科普知識
本刊記者采訪兩彈城“小小講解員”
永遠銘記“兩彈一星精神”
當記者來到矗立在大門前的“兩彈一星”功勛宣傳欄時,恰逢兩名小學生。他們是梓潼文昌第一小學5年級的田一雯和岳馨如。他們都是兩彈城的“小小講解員”。兩位小學生告訴記者,在學校經常聽爺爺奶奶們講兩彈城的故事,鄧稼先、王淦昌、錢三強等老科技工作者的事跡對他們啟發很大,因此學校組織“小小講解員”活動時,他們就參加了。其實最初的想法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演講能力,但參與后才發現,很多游客來到這里,對這里一無所知,通過“小小講解員”的講解,游客不僅知道這里發生的很多故事,還深深愛上了自己的祖國,這是他們最感欣慰的地方。還有,很多游客都會主動與他們合影,并伸出大拇指夸獎他們。這兩位“小小講解員”自豪地說:“我們很有成就感,我們不僅可以把家鄉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還為我們是梓潼人而感到驕傲。”
綿陽市關工委辦公室主任伍軍對記者說,近幾年,綿陽市關工委在兩彈城舉辦的“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科技城小小講解員”和“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等主題教育活動中,有2 萬余名青少年參與。今年以來,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市關工委與“兩彈一星”干部學院一起專門開設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講“兩彈一星”故事、編排了“兩彈一星”研制工作者故事的情景劇《英雄·豐碑》和“兩彈一星”人物訪談等活動,多角度向青少年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綿陽兩彈城,誕生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沐浴著一種偉大的文化。正因為有了鄧稼先手捧彈片,郭永懷死護文件,程開甲心懷宏愿,王淦昌激光馭劍……眾多國寶級科學家,把生命重心放在兩彈城,才讓這里得以不朽。正如記者在留言簿看到的一句話:過去,打造國之重器;如今,培養新時代愛國好少年。
站在兩彈城,聯想到已經上九天攬月的空間站,聯想到已經下五洋捉鱉的“奮斗者”號,這一個一個都是中華民族的長城。他們既展現著共和國輝煌的過去,也昭示著光輝燦爛的共和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