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凱,王 利,王 漫,羅振興,韓玉生,陳國慶
(1.白城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吉林 白城 137000;2.通榆縣瞻榆國有林保護中心,吉林 白城 137200)
山杏(ArmeniacasibiricaLam.)為干寒地區的樹種,分布在華北西部、東北和內蒙古等地[1],是吉林省西部風沙干旱地區的主要造林樹種,在防止荒漠化中發揮著著重要的作用,山杏種核也是當地林業重要的收入來源[2]。山杏仁為傳統的中藥材料,被廣泛應用,目前被中醫用作治療新冠病毒的藥方“麻杏石甘湯”的重要成分,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極明顯[3]。近幾年山杏仁去苦脫毒工藝提高,脫毒處理后可加工成干果食用,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具有保健作用。杏仁露飲料的開發成功更增加了山杏仁的用量。山杏仁含粗脂肪40%~50%,可加工成生物柴油,是未來的綠色能源[4~6],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用途。近年來國內外山杏仁需求量增加,各地收購價升高,因此山杏林營造速度加快,面積激增,僅吉林省通榆縣瞻榆鎮近3年來就營造700 hm2。由于各地對山杏造林苗木的質量要求不夠嚴格,缺少明確的法律和理論依據,致使劣質苗被大量應用,造林后成活率不夠高,個別林地或地段嚴重缺苗。目前吉林省尚無山杏苗木標準,國內其他省份雖制定了苗木標準,但因地域差別過大,其標準并不適合吉林省西部地區。為解決當地苗木質量問題,我們依據造林和育苗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分析,對山杏造林合格苗的高度進行了推算,其推算結果可為當地造林苗木的質量提供參考[7]。
2020年4月8日在通榆縣瞻榆鎮調查苗圃地山杏苗木質量。苗圃地為風沙土,pH值8.28,土壤含鹽量3.436 g·kg-1,含氮量0.0176 g·kg-1,有效磷含量0.00821g·kg-1,速效鉀含量0.0998 g·kg-1,山杏育苗面積4 000 m2,壟播育苗,每延長米壟苗木數量50株,總計數量約30萬株。隨機調查3段,調查苗木284株,用鋼卷尺測量苗木高度,用游標卡尺測量距地表2cm處地徑。按苗木高度分成5組,第Ⅰ組高度<40cm,第Ⅱ組40~54cm,第Ⅲ組55~69cm,第Ⅳ組70~84cm,第Ⅴ組≥85cm。計算每組苗木數量、占調查數量的比例,計算每組地徑平均值。
2020年4月8日,在通榆縣瞻榆鎮調查2019年栽植的山杏林地樹木,造林苗木來源于前面介紹的苗圃,林地面積25hm2,風沙土,pH值7.75,土壤含鹽量3.937 g·kg-1,含氮量0.0119 g·kg-1,有效磷含量0.00273 g·kg-1,速效鉀含量0.085 g·kg-1。造林苗為1年生苗,行距5 m,株距1.5 m,造林成活率88%。調查林地造林時苗木高度、2019年全年生長量、2020年萌芽前地徑[8~9]。按照造林時苗木高度,將林地樹木分為5組,分組標準與上面介紹的苗圃地苗木分組標準相同,計算每組林木的數量、每組林木占調查林木數量的比例。
林地2019年山杏造林苗木來源于前面調查苗圃地生產,因此假設2019年造林苗木高度與2020年苗圃地苗木高度服從同一數學分布,并且假設成立,即兩年生產的苗木各組比例是相同的。2019年造林后,部分苗木死亡,死亡原因認為是苗木質量不好造成的,林地不同組苗木的數學分布發生了變化,計算造林一年后各組的比例減去苗圃地對應該組的差,小于-0.05[10]的組確定為不合格苗木,大于或等于-0.05的組為合格苗木。
使用SPSS 22.0計算山杏林地造林時苗木高度與全年生長量的相關系數,分析苗木高度與栽植當年生長量的相關性,其中相關程度以相關系數判斷標準為:
0.8~1.0 極強相關,0.6~0.8 強相關,0.4~0.6 中等程度相關,0.2~0.4 弱相關,0.0~0.2 極弱相關或無相關。
對林地樹木各組的生長量進行方差分析,比較各組生長量的差異性。
苗木高度影響造林成活,苗木高一般發育良好,體內養分充足,造林易成活。相反苗木小,發育差,體內養分儲存不足,在運輸、造林過程中一旦出現摩擦、擠壓、干旱、瘠薄等不利情況,將嚴重影響成活。山杏苗圃地各組苗與林地各組樹木的比例見表1和圖1:通過各組苗比例變化,可確定合格苗所在組別。

表1 山杏苗圃地各組苗與林地各組樹木的比例比較
林地各組樹木比例與圃地苗各組比例的差距是各組苗木造林后成活與死亡的反應。通過表1看出,在林地樹木1組和2組比例小于圃地苗,說明采用這2組苗造林后死亡較多,因此為不合格苗木。3~5組林地樹木比例高于苗圃地,說明采用這3組苗造林多數能成活,因此為合格苗木。通過對圃地苗木統計,合格苗木占比為39.2%。
圖1能較明顯看到各組苗木與林地樹木比例,其反映各組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狀況。
通過對林地各組樹木造林時苗木高度與生長量調查與統計(見表2、圖2),發現造林苗木隨著高度的增加,新梢生長量隨之減少,地徑生長量隨之升高,其中第1組新梢生長量最高,遠超過其他組。

表2 1年生山杏林苗高與生長量統計

圖2 1年生山杏林苗高與生長量
經相關分析(見表3),苗木高度與造林后生長量呈極強負相關、顯著,相關系數為-0.925;新梢生長量與地徑生長量呈極強相關、極顯著,相關系數0.996,說明造林苗木偏高對當年的高生長不利,對地徑生長是有利的。

表3 苗高與生長量相關系數
通過方差分析看出(見表4),山杏1年生苗生長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多重比較發現(見表5),只有第1組生長量與其他各組差異顯著,第2~第5組間差異不顯著,說明用不同高度的合格苗造林當年生長量差別不大。

表4 山杏1年生樹生長量方差分析

表5 各組生長量多重比較(LSD)
(1)除山杏苗木高度與成活率有關外,根系的數量與長度是影響山杏造林成活率最重要的原因[11],一般苗木根系越多,越容易成活,且長勢越好。但調查1年生山杏林造林時苗木的根系數量,不僅判斷根齡困難,工作量也非常巨大,因此無法推斷根系質量對造林苗木成活的影響。但從各組苗木成活后的占林地樹木數量比例與苗圃地各組苗比例之差看,高度大于55cm的山杏苗絕大多數能夠成活,成活率未表現出受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山杏苗根系長度、數量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應該是是非常微弱的,但根系對長勢的影響是存在的。
(2)當地對山杏造林苗出圃質量要求是:高度40cm以上、地莖3mm以上,即可用于造林,初步調查成活率只有88%,說明當地對造林苗質量要求不夠高。前面已提過小苗在儲藏、長途運輸和造林前堆放、搬運等操作都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傷和水分的散失,從而降低成活率;小苗在造林后水分管理稍不及時也會大量死亡。因此當地確定的山杏苗木質量要求時無視客觀存在的各種問題,實踐中存在風險和隱患。通過本次調查和分析后,將山杏合格造林苗木高度確定為55cm以上更加合理,在應用上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更有保障。
(3)立地條件、造林地的管理對山杏造林苗木的成活率也具有極大的影響[12],干旱沙地、土層薄的丘陵、大面積的山坡地,是山杏造林的主要立地類型[13],小苗、弱苗、儲運過程中產生的創傷苗的抗逆境能力更差。因此山杏合格苗木的標準,首先是高度指標需更高一些。
(4)在山杏苗木高度為55cm以上為合格苗木高度的前提下,目前調查的苗圃地山杏苗合格率不足40%,為提高合格苗出圃率,首先應降低苗木密度,具體數量應有育苗企業根據各地情況酌情掌控,其次是適當增施肥水,促進苗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