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杰,張 雪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1400)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發揮綜合交通助推農村產業革命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貴州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綜合交通及配套服務高質量發展,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5 年貴州成為西部地區第1 個、全國第9 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基本構建了高速公路網絡。現全省交通“建養一體化”、PPP 模式成為全國范例,最美高速為“多彩貴州”添彩,峽谷橋梁博物館享譽中外[1],貴州交通運輸正向立體化、快捷化、多元化方向快速發展。各級公路、鐵路、水路及道路運輸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基本實現了西南陸路交通樞紐的功能定位。
2020 年1 月統計數據表明,貴州公路線路總里程達20.47 萬km,路網綜合密度位于全國第1。
在高速公路方面,截至2019 年底,貴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7 005 km,總里程躍升至全國第4、西部第2 位,綜合密度繼續保持全國第1,實現了貴陽到市(州)中心城市雙通道連接,基本形成了以貴陽為中心,便捷連接所有地州,全面通達所有市(縣),“兩小時”覆蓋黔中經濟圈、“四小時”通達全省、“七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交通圈。截至2019 年底,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重和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比重分別達到74%和39%。
在普通國、省道方面,貴州全力推進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建設規模實現了新突破、創新驅動取得了新進展、服務發展強化了新支撐,建設成果豐碩。截至2018 年底,貴州普通國道通車里程共計11 910 km、省道里程達20 877 km,已實現普通國省道二級以上公路連接86 個示范小鎮、89 個旅游景區。
貴州已順利試行普通國省道建設“建養一體化”新模式,提升了普通國省道發展特色新理念,并在普通國、省公路干線建設中大力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運用。
在農村公路方面,2017 年貴州實現了建制村通暢率達100%,成為西部第1 個實現建制村通暢的省份。2019 年5 月,“組組通”硬化路建設圓滿收官,全省3.99 萬個30 戶以上村民組實現100%通硬化路,惠及農村人口1 166 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3 萬人,長期困擾廣大農村地區群眾出行、“黔貨出山”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得到顯著改善,全面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運、組組通公路、村寨路面硬化”的建設目標[2]。
1978 年貴州水運通航里程2 802 km,航道等級低,水運基本處于停滯狀態;2013 年貴州出臺了《貴州省水運建設“三年會戰”實施方案》,開啟了水路運輸的新征程。貴州已建成清水江錦屏——白市高等級航道建設工程,開工建設都柳江郎洞、清水江平寨等4 個航電樞紐工程和北盤江光照、烏江等4 個庫區航運建設工程,“兩主三輔”水運航道網加速形成。截至2020 年3 月,貴州河航道里程達3 755 km,其中高級航道建成里程突破1 000 km。航空運輸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大宗農副產品的運輸[3]。
22 年的“賣菜專列”見證了貴州綠皮火車的農特產品的銷售之路,蔬菜、稻田魚等構成了農村產業的主體,形成了農村產業與交通的“鐵路情懷”。2014 年貴廣高鐵建成通車、2016 年滬昆高鐵全線建成通車、2017 年貴陽至重慶高速鐵路通車、2019 年成貴高鐵建建成通車,標志著貴州進入“高鐵時代”。貴州形成了“北邊川渝,南通兩廣,西通云南、東南亞,東連長三角”的鐵路大通道,貴州優質農特產品能夠直供粵港澳大灣區,“高鐵+生鮮農產品”物流新模式為貴州農村產業革命注入了發展活力。貴州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 年的1 366 km 增加到了2018 年的3 560 km,新增了2 194 km,其中高鐵里程達到1 127 km,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8 年,貴州鐵路營業里程增加到3 560 km,與2010 年的2 002 km 相比,增長了77.8%。隨后,貴州高鐵建設突飛猛進,2014 年貴廣高鐵開通,標志著全省高速鐵路實現零突破,正式進入高鐵時代,營業里程達到234 km,2018 年全省高鐵營業里程到達1 127 km,4 年內增長近5 倍。
貴州的航空運輸面貌煥然一新,從磊莊機場到龍洞堡機場,從僅有1 個機場到擁有1 個樞紐機場和10 個支線機場,貴州民航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民航機場設施水平不斷提升,航線網絡覆蓋率大幅提高,航空運輸保障能力顯著增強,2019 年進出港旅客3 030.88 萬人次,民航貨郵吞吐量實現了量與質的突破,以貴陽龍洞堡機場為中心的“一樞紐十六支”航空交通網格局基本形成。隨著航空樞紐的不斷變化,貴州農特產品逐步打開海外市場,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貴州農特產品“孔小菌”驚艷亮相2018 年英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黔西南州興仁市薏仁米占據全球八成市場份額,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薏仁米中名副其實的“翹楚”。
農村產業革命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銜接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戰略舉措。繼2018 年2 月貴州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開展振興農村經濟產業革命之后,農村產業革命目前正向廣大農村縱深推進,以12 個特色農業產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加快,以特色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實現規模化發展。產業革命提出的“三場革命”(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來一場革命、在發展方式上來一場革命、在轉變作風上來一場革命)、“八要素”(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接、基層黨建)和“五步工作法”(抓政策設計、抓工作部署、抓干部培訓、抓監督檢查、抓追責問責)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貴州農業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為全省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貴州交通發展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規模和布局發生了變化,帶動了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交通布局與農村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突破了產業發展中的交通瓶頸,實現了交通與農特產業的融合共生。農村產業革命深入推進,以12 個特色農業產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加快,以特色產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向規模化發展,以壩區為重點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向市場化轉型,以“黔貨出山”、農產品“七進”為重點的外向型農業向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轉變。2019 年貴州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農村產業革命穩步推進,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通過建立多元化農村和優化小城鎮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式,改善農村道路交通,進一步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業生產力布局得到全面優化,農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產業發展差距持續縮小,農業農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變。
2019 年,貴州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速5.7%,位居全國前列;茶葉、水果、中藥材、蔬菜和食用菌的產量分別達到19.78 萬t、415.2 萬t、68.31 萬t 和2 734.84 萬t,分別增長9.7%、12.5%、16.7%、4.6%;辣椒產加銷位居全國第1。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茶葉產量超過了40 萬t,辣椒種植面積為34.13 萬hm2,產量680 萬t;食用菌突破式發展,產量113.8 萬t,邁入全國食用菌生產第一梯隊;石斛、竹、刺梨、油茶產量分別達7 207 t、6 847 萬t、6.63 萬t 和7.22 萬t;水產品產量2 436 萬t;皂莢產業完成建設1.33 萬hm2的任務;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品牌突破100 個;茶葉、藍莓、李子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1,獼猴桃、火龍果、刺梨等產業名列全國前茅;百香果從無到有,產業規模擠進全國前3;太子參產量占全國需求量的40%,初具全國定價權。
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 年全省農業增加值達2 280.56 億元,同比增長5.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突破萬元大關;農村產業革命帶動204 萬農戶788.2 萬人增收,實現戶均增收1.01 萬元,其中蔬菜、茶葉、生態家禽、食用菌、中藥材五大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45.5 萬戶160.8 萬人增收,完成目標任務數的160.84%,戶均增收8 296 元,為農民增收致富貢獻了力量,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2019 年貴州創新推進農銀企產業共同體建設,籌集中央、省級財政資金5.3 億元,國有企業出資,帶動社會資本7 億元,獲得銀行貸款18 億元,新增投資超過30 億元,實現農業財政資金放大6 倍的投資效應。試點項目覆蓋茶葉、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辣椒、生態畜牧等產業,帶動5.2 萬農戶增收。2019 年貴州第一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達到10.9%,在近5 年中首次達到10%。2018 年貴州實現了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國第1 的目標,為貴州近6 年來的最高增速。
3.1.1 公路通車里程增長與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的相關性
選取貴州某縣2000—2019 年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作為產業發展布局參考評價指標,其中包含以糧食為典型的傳統作物和以蔬菜、油料及中藥材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作物。
從圖1 可知,隨著公路里程不斷增加,該縣以糧食為主的傳統產業播種面積及占比逐步減少,特色優勢產業播種面積隨之增加。2000 年,該縣通車里程為650 km,糧食播種面積為2.47 萬hm2(占73.5%),中藥材播種面積0.03 萬hm2(占比0.9%);2019 年,全縣通車里程3 593 km,糧食播種面積降為2.18 萬hm2(占比34.1%),中藥材播種面積增加至2.02 萬hm2(占比33.2%)。近20 年間,高速公路里程與特色產業播種總面積都增長了5 倍左右。
3.1.2 通車里程與主要農產品種植產量的相關性
從圖2 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公路里程增加,該縣各類農產品產量及占比隨之增長。2000 年該縣主要農產品產量共計15.73 萬t,2019 年農產品產量為45.08 萬t,總量增長近2.8 倍。但糧食產值占比逐步降低,從2000 年的65.9%逐年下降到2019 年的36.9%,下降近1 倍。
中藥材作為當地產業革命的特色產業,2016 年的產量占比不足3%,經過4 年發展,增長到28%,成為全縣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之一。
農業增加值是指農業部門(國有、集體單位、農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所提供的社會勞動量的貨幣表現,反映了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和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因此農業增加值可以作為衡量農業生產效率的參考評價指標。
3.2.1 相關性檢驗
選取某縣2000—2019 年總通車里程數和農業增加值兩項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分析如下。
通過圖3 可以看出,散點圖的分布整體呈橢圓型。計算結果顯示,線性R2=0.688 具有線性趨勢,可以進行線性相關性分析。
通過SPSS 軟件對總通車里程數和農業增加值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見表1 和表2。

表1 描述統計

表2 相關性
由表2 可以看出,Sig=0.000,說明總通車里程數與農業增加值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Pearson Correlation 為0.829,說明總通車里程數與農業增加值之間存在正向的極強相關關系。
3.2.2 趨勢分析
從圖4 的數據可以看出,通車里程與農業增加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長的發展趨勢。2000 年該縣高速公路里程為650 km,農業增加值為25 492 萬元;2019 年高速公路里程3 593 km,農業增加值達到207 069 萬元。20 年間,高速公路里程增長5 倍的同時,農業增加值達到8 倍。由此可見,通車里程對于農業增加值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十三五”以來,隨著貴州交通飛速發展,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對農村產業革命具有明顯推動作用。交通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引領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貴州推動農村產業革命以來,交通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依托交通,農村產業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十四五”助推農村產業革命發展規劃和貴州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