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展現、表達、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1]。
事實上,“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世界性的普遍危機。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2]。
德夯苗寨位于湖南西北部,隸屬吉首市矮寨鎮,距離鳳凰古城70 km,距離張家界森林公園230 km,屬省級風景名勝區。德夯西臨鳳凰縣,北接花垣縣,東、南兩面屬吉首市矮寨鎮轄區,周圍均是苗寨,苗族民族風情濃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頗多。
根據2009 年公布的非遺統計數據顯示,德夯縣級以上的保護名錄項目有10 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 項、省級保護名錄6 項、州級保護名錄1 項、縣級保護名錄1 項。
德夯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特征承襲了湘西民俗文化的久遠性與神奇性,傳承了這一帶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湘西文化。當地眾多的具有參與性和觀賞性的民俗活動,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體驗和審美需求,擴大客源市場人群。
德夯苗寨中傳承久遠的農耕文化、巫楚文化、梅山文化、火神文化等積淀深厚的文化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為德夯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苗族的“鼓舞”是德夯的一大特色。“苗鼓”和“鼓舞”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一帶,雖統稱為“苗鼓”,但每個地方的舞種并不相同。
德夯苗寨盛行的是“鼓舞”,其主要特點是精致細膩。借此優勢,德夯苗寨舉辦過以“鼓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實景演繹活動。2005 年舉辦的德夯苗寨鼓文化節,給德夯帶來了“天下鼓鄉”的美譽。德夯的“鼓舞”于2006 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策劃了一系列“鼓文化節”,為旅游業發展大造聲勢。
德夯苗寨現已形成了吃、住、游、購、娛配套的綜合性接待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主要有民俗節慶活動、大型實景演出、“鼓舞”表演、苗族服飾表演等。在大型的節慶活動和祭祀活動,比如“趕秋節”“四月八節”“苗年”中均有非遺表演。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開發模式外,還有“民俗風情園”“鼓文化博物館”“德夯村苗鼓傳習所”等靜態開發模式,提高了游客對于德夯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靜態的苗族非物質景觀結合動態的非遺表演活動,營造出獨具苗族特色的氛圍。
除體驗苗族的人文風情外,購買當地的旅游紀念品成為游客體驗苗族風情的一種重要方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苗族銀飾、湘西苗繡等手工藝品成為旅游商品,為非遺手工藝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既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又為非遺手工藝市場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德夯苗寨內,銀飾攤販和服飾店鋪共有20 余家。苗繡除了能作為服飾出售外,還有其他的銷售方式,例如腰帶、掛飾等。這些工藝品獨具民族特色,有較高的商業開發價值。
吊腳樓建筑、苗家手工藝品、苗族傳統節慶、民俗技藝、特色飲食習俗、宗教活動、苗家特色服飾、民間演藝、苗族地方風俗和民間禮儀是苗族村鎮文化標簽,然而這些文化標簽沒有得到很好的轉化。就目前的開發程度來看,雖然村寨中已開發了“鼓文化博物館”“民俗文化博物館”“儺堂”,但是博物館和文化活動場所數量較少,創意類非物質文化景觀數量少且呈現形式太過單一。
非物質文化景觀被過度商業化,其藝術文化內涵發生改變,已成為常態化現象。為了接待游客,很多表演活動開始不再按照傳統的時間和地點舉行,而是隨時被“搬上”舞臺。
在旅游開發中,祭祀場所失去了原真性,非物質文化景觀地域性與多樣性遭到沖擊。在非物質文化景觀內容方面,苗族刺繡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中老年人經營此類手藝,而年輕人并不多見。在非物質文化景觀的載體方面,水碾、筒車、古渡口等文化符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產功能,更多起到裝飾作用。
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居民逐步富裕,居民希望能居住在符合當代設計標準的房子中。當地居民對房屋的改造不再以木結構為主體。以鋼筋、水泥為主體的現代化房屋增多,且沒有形成統一的建筑風格。苗寨建筑的整體風貌被嚴重破壞,使得整體建筑景觀在視覺上不協調。
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已破敗或被廢棄,當地居民未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補救修復。當地居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強,其關注點更多在于居住環境的舒適性。
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內容在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再現與體驗,因此要發揮好當地居民作為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宣傳作用[3]。旅游業發展除了與政府政策支持、旅游開發營銷策略密切相關外,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的參與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德夯苗寨中,從事景區經營接待業務的大多為景區外聘工作人員,非物質文化表演活動大都是開發商進行統一編排,居民在表演人員中所占比例較少。大多數居民主要從事簡單的商品交易活動,售賣苗族織錦、繡花鞋、木錘酥、紅米酒等作坊式手工藝商品。
應充分利用“苗鼓”“鼓舞”等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擴大“天下鼓鄉”的影響力,例如借助微信公眾號或各類社交APP 推送。
可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鼓勵苗寨居民建立有關苗族文化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將苗族的起源、發展、圖騰、活動、傳統文化等“搬”到博物館,強化“深度文化游”旅游體驗。對于“鼓舞”和“苗鼓”,可以在當地學校開設特設課程,讓傳統習俗得以傳承。
原始的建筑風貌應該成為政府、管理公司和居民共同重視和保護的內容。對已經破壞了整體風貌的建筑,應適當進行改建、翻修。民居建筑的建設和使用,應與苗寨建筑相協調。實行規范化建設、開發,避免亂建亂加、旅游服務功能混雜的局面。適當拆除、搬遷與環境不協調的建筑,新建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形成苗族風情村。
政府相關部門及旅游企業應積極將本地居民拉入到旅游經營活動中來,充分發揮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有效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當地居民向游客講好“自己的故事”,宣傳民族文化,更具有感召力和說服力。
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其文化素養、語言交流能力、旅游服務意識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宣傳苗族文化。鼓勵苗族銀飾、苗族服飾的手工勞動者參與到景區商品經營中,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落實到個人,通過科學合理的選拔機制和獎勵機制,調動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積極性。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意見,樹立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自覺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強當地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形式[4]。舉辦“苗服”“苗繡”“苗銀”等手工藝品的大型比賽,將比賽組織成一種旅游節事活動或展銷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看和購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成為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能充分反映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與民俗民風。通過對德夯苗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了該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現狀及其特性,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和解決方案,為當地旅游業長足發展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