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敏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人民醫院 甘肅甘南 746300)
高危妊娠指的是母嬰的正常妊娠受到某種并發癥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高危妊娠產婦通常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對產婦的妊娠狀態以及正常生活存在嚴重的影響[1]。當前醫學技術在不斷成熟,高危妊娠在嚴密的檢查以及護理內安全度過圍生期的概率在不斷上升。本研究以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來緩解高危妊娠產婦的負面情緒,并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將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90名高危妊娠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人。觀察組年齡23~36(28.5±3.1)歲,孕周28~41(36±1.6)周;其中初產婦32人,經產婦13人,其中合并心臟病11人,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1人,嚴重貧血5人,糖尿病6人,肝腎功能異常2人。對照組年齡22~37(37.8±2.5)歲,孕周29~40(37±1.2)周;其中初產婦34人,經產婦11人,其中合并心臟病12人,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0人,嚴重貧血6人,糖尿病5人,肝腎功能異常2人。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對比。
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含實行常規檢查、宣教、圍生期準備和給藥等;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接受相應的護理干預。
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要增加同高危妊娠產婦的溝通交流,并且同其建立良好的關系,獲得產婦的信任,提升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作為傾聽者,鼓勵產婦釋放自己的內心感受,充分減輕心理壓力,并且給予產婦充足的心理安慰及鼓勵,耐心的疏導產婦,有效緩解其負面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叮囑家屬多同產婦溝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防止產婦出現恐懼心理及孤獨感。
認知干預,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保證病房內的通風、整潔。護理人員對產婦的文化程度和身體狀況做出了解后,為其宣教高危妊娠有關知識,使得患者了解有關危險因素、預防措施和自我護理方法;并且發放宣教書籍,促使產婦充分了解自身情況的基礎上消除緊張、恐懼和煩躁等情緒。
行為干預,飲食方面,多攝入高熱量、高蛋白及新鮮水果,減少動物脂肪以及鹽分的攝入;運動訓練,采用呼吸訓練放松肌肉神經,結合舒緩的音樂轉移產婦的注意力,保證肌肉松弛;睡眠方面,確保產婦獲得充足的睡眠,盡量保持左側臥位,以幫助減少子宮對腹部的壓迫,提升胎盤絨毛供血量。
產婦入院時以及分娩前,護理人員運用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對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且觀察有無新生兒窒息和胎兒壓迫等并發癥。
本次研究收集數據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通過X2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入院時的SDS以及S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產婦在分娩前的SDS和SAS評分都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抑郁和焦慮狀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產婦的抑郁和焦慮狀況對比(±s,分)
組別 人數 SAS SDS入院前 分娩前 入院前 分娩前觀察組 45 59.1±6.5 40.9±4.2 59.5±5.5 41.0±4.2對照組 45 59.8±6.2 48.2±5.1 57.9±5.4 48.4±4.7 t - 1.14 6.514 1.421 7.021 P - 0.862 0.007 0.658 0.004
觀察組中出現并發癥18人,對照組中并發癥29人。觀察組同對照組比較,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近些年來,由于高危妊娠篩查水平在不斷提升、妊娠婦女壓力的增加和生育年齡偏大等原因,導致我國高危妊娠發生率在逐年上升。高危妊娠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很可能會造成難產或是對母嬰健康造成威脅[2]。多種因素如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妊娠并發癥和急慢性疾病等,都可能會導致新生兒疾病、早產、胎兒宮內生長緩慢、先天畸形等。這些因素極大提升了圍生期的發病率及死亡率[3]。由于對高危妊娠有關知識的了解并不全面以及對母嬰健康的擔憂,加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善,導致高危妊娠產婦在生產前通常承受著來自社會和自我身心的多方重大壓力[4]。當前,伴隨醫學模式的改善,高危妊娠產婦對醫護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保證高危妊娠產婦的安全和平穩度過妊娠期及分娩期就成了廣大醫務人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心理護理是綜合護理干預的核心,是從心理學角度上采取多種方式來對產婦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促使產婦保持積極、樂觀和向上的心態,從而提升治療效果[5]。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幫助產婦實行心理疏導,消除其負面心理對疾病治療以及康復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將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90名高危妊娠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上述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人。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如常規檢查、圍生期準備、給藥和健康宣教,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常規護理增加護理干預。觀察兩組產婦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改善狀況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兩組觀察經過相應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產婦在分娩前抑郁自評量表以及焦慮自評量表的評分都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許多高危妊娠孕婦對相關健康知識的認識度較低,對自身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由于社會、生理、心理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其往往存在恐懼、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影響妊娠結局[6]。不良的心理狀態會使產婦體內分泌過多的兒茶酚胺,影響子宮收縮,增加生產時間,以及產后出血的風險。消除負性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對高危妊娠產婦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對高危妊娠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其心理壓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科學的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提升睡眠質量,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減少肌肉松弛度,有利于改善不良情緒;通過環境干預營造舒適的環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緩解心理壓力;通過認知干預,加強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認知,充分了解自身的狀況,糾正不良習慣,有利于減輕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順利分娩。產前宣教可以促進產婦在孕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或者減少各種意外事故。穩定的心理狀態對良好的生產有積極的作用,產婦的心理需求應受到重視。護理人員套從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加強護理干預,改善產婦的不良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提高產婦的生產質量。
綜上可知,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高危產婦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