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靜雯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第一中學 云南昆明 651500)
高考政治主觀題,一般分為“原因類”主觀題、“措施類”主觀題、“體現類”主觀題、“依據類”主觀題、“評價類”主觀題、“分析說明類”主觀題、“開放探索類”主觀題等題型。[1]其解題一般具有一套標準化的思路,主要的解題過程包括獲取與解讀題目已知信息、回顧已有知識并運用、將知識進行闡述說明、總結與驗證等。這幾個步驟構成了主觀題的解題思路。[2]然而,在實際考試中,很多學生仍然不懂得如何套用解題步驟進行解答,導致他們的主觀題分數一直得不到明顯提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以“原因類”主觀題為探究對象來展開分析,希望能為高考政治教學帶來幫助。
“原因類”主觀題是高考的常考題型之一。該類型的主觀題一般常常伴有“為什么”“原因”“價值”“意義”“效果”等關鍵詞,從題型上就能一眼分辨出來。從題面上來看,一些學生會認為這些關鍵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共通性。[3]但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今年高考題的研究,發現在主觀題的關鍵詞之間,其實都隱藏著一定的邏輯關系與出題規律。從理論上來看,任何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沒有原因自然不會產生結果。由此可見,“原因類”主觀題一般是從某一個事物為角度展開分析和調查,包括事物的起因與結果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按照題目所設定的效果實施,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當然,在高考政治“原因類”主觀題里,很多關鍵詞具有較大的差別,如“價值”“意義”類的關鍵詞,實際上只需要學生回答題目中的原因會帶來什么結果即可;而“為什么”“原因”類型的主觀題目,則需要學生先對題目的結果進行分析,之后將題目中的原因與結果一并闡述。[4]可見,“原因類”的主觀題目具有明顯的解題思路。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筆者便從“原因類”的主觀題展開,分析它的題目類型與解題策略,希望同行教師能夠借助本文所講提升復習質量,讓學生能夠學習本文的解題策略,并懂得舉一反三,取得較好的高考成績。
(2020年全國卷Ⅲ文綜第40題)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見圖1。

圖1
本題共三個設問,其中第二問為“原因類”主觀題,即“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力量的知識,分析新中國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的原因。(10分)”
解題過程:第一步,分析問題,閱讀材料。本題希望學生回答“新中國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的原因”。我們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原因”,可見此題為“原因類”題型。我們接著對本題題目進行詳細分析:題目中需要回答“原因”,而上文中說到“為什么”“原因”類型的主觀題,需要學生先對題目中的結果進行分析,之后將原因與結果一并闡述。因此,學生在解答該題目時,需要找到新中國黃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案,之后根據主要措施和方案回答出“交出優異答卷的原因”。
第二步,明確答題范圍,聯系書本知識。我們要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力量的知識”來確定答題范圍。文化力量的知識主要考查《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結合材料中的第三段,找到習近平宣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地位,強調黃河流域要堅持的理念和戰略思想,分析出這些精神力量為黃河治理工作提供了強大的行動指南。我們從而能夠得出第一點答案:“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關于治理黃河的號召、思路和戰略,為黃河治理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實踐指南。”
第三步,按分答題,組織答案。在材料中找到黃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案時,學生必須要將題目帶回材料中,將題目中“新中國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作為結論,從材料中查找產生該結論的條件并一一進行闡述。解題時,學生需要閱讀材料中第二段,通過解讀材料可以找出關鍵句。例如,1952年毛澤東作為黨的領導人,在治理黃河期間組織和開展了不少工作,提出了“黃河治理偉大號召”“動員黃河兒女修建水利大壩”“修復黃河流域生態”等方案;再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節水優先”等思路,對黃河沿岸的治理展開全面整治,實現了黃河區域20年不斷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提高的效果。綜合材料信息,依據本題分值,我們可以得出第二點答案:“千百萬黃河兒女發揚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興修水利、治沙治水、恢復生態,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根據以上的案例分析和解題過程來展開研究,筆者總結了以下“原因類”主觀題的解題策略與技巧:
我們根據歷年高考題目可以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類”主觀題都需要回答價值、意義以及重要性,而是有的需要學生回答重要性,有的則只需要學生闡述原因。究竟要用哪種思路進行解答,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對題目進行分析,從題目的關鍵詞來判斷,以此來確定解題策略。[5]
首先,通過題目的設問結構進行判斷。設問的結構一般包括動詞與名詞兩種形式,其中強調動詞的一般是詢問學生通過什么樣的做法達到結果。這種方式一般需要回答價值和意義;而強調名詞的一般詢問結果,學生則只需要回答必要性。
其次,通過若干題目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一般主觀題的題目都是循序漸進的,各個題目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為了避免答案重復,學生在回答具體問題時,需要分析問題的具體類型,并依據題意和材料進行詳細作答。有的問題需要學生回答意義,有的則需要學生闡述原因,而只有答案和題目對應,才能避免答非所問。例如,在2020年全國卷Ⅲ文綜第40題中,其中第一問便是提問學生“運用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說明黃河治理戰略的科學性”。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可以發現,該題的題目類型屬于“分析說明類”主觀題。因此,學生在做此題時,要求運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來印證黃河戰略思想的科學性,其著重作答方法論;第二問需要學生針對“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的原因”進行分析,則需要學生寫出原因和結果。
“原因類”主觀題一般要從原因和結果兩個方面來回答。“原因類”的主觀題需要學生先在問題中找到結果,再結合材料推出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最后再依據書本知識進行綜合原因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必須要認真分析材料中的已知條件,清楚問題所對應的是哪些已知信息,由“A情景邏輯”生成“A理論邏輯”,避免生成“B理論邏輯”。在題目中,一般提問原因,也會將結果一并闡述。因此,學生在回答原因時,可以先根據結果在材料中查找。這樣能夠確保原因的準確性。例如,在該例題中,學生需要根據材料分析并結合“文化力量”的知識,闡述“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的原因”。在題目中找到已知信息“文化力量”后,學生可以從結果“黃河治理交出優異答卷”的角度進行材料查找。該句的同義句在材料中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因此,學生便可以此句為落腳點,在該段中找到“發出黃河治理偉大號召”“動員黃河兒女修建水利大壩”“修復黃河流域生態”,以及黨的十八大提出“節水優先”思路等關鍵句。
解答“原因類”主觀題時,學生可以從理論原因與現實原因兩個方面入手,并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原因,便是指結合教材內的知識點,學生要學會從主觀、客觀、全面的角度組織答案;現實原因,一般指的是在實際案例中所采用的一些具體的行為方案,如該例題中,現實原因便是題目中所描述的主要措施和方案,包括了“發出偉大號召”“修建水利大壩”“修復生態環境”等。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與時代主題相結合是近年高考政治主觀題的一大特點之一。將新知識、新熱點、新科技、新理念融入到高考題中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讓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這也要求我們高中政治教師在高考復習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和提煉做題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以期達到高考要求,實現立德樹人的成長目標。[6]
綜上所述,解答“原因類”的高中政治主觀題,學生需要對提問方式進行解讀,之后針對具體的提問類型來思考對應的解答思路,并結合材料中的已知信息和書本知識,從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來對問題展開論證,最后分析出產生該結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