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星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景觀設計行業發展到今天,其內容和形式不斷發生著演變,對于不同類型的景觀設計理論也逐漸增多。對于歷史名人紀念園的研究并不多,當下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的文化發展背景,對于紅色紀念園景觀的設計再次被學術界所關注,紅色歷史名人紀念園作為紅色主題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更是屈指可數。今天我們基于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視角審視紅色主題景觀,將紅色歷史名人紀念園作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其紀念性景觀空間結構塑造的方法理論。
紀念區空間的原始形態恢復是指按照歷史原貌或以歷史原貌為依據對紀念性景觀進行恢復,這是一種空間營造的基本方法。整個名人故居紀念區嚴格按照歷史風貌,完整地、真實地、客觀地進行空間保護與再現,使歷史名人故居能永久延續紅色歷史脈絡,完整承載歷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在嚴格保護的同時,提倡從景觀生態性出發,恢復性紀念的核心在于對原始景觀的保護和恢復堅持景觀的原真性,同時從人文主義的理念出發恢復名人生活過的地方的景觀原貌,遵循景觀空間的生態原則,采取景觀生態恢復性的手法進行設計還原。
毛澤東紀念園景觀改造設計的主要理念便是“恢復性紀念”,以保留、恢復原有的農田為主,遷出不必要的功能與設施,梳理景觀序列。把不必要的功能和設施移走,對已拆除的建筑地基進行全面改造,挖出鋼筋水泥,覆以泥土,種植稻谷,以現有山沖北部田梗為參考,重現完整的“稻田走廊”,并利用田埂組織交通,力求恢復“原汁原味”的田園風貌圖。同時在農田步道兩側設置休憩場地,種植叢生竹恢復自然肌理。
名人故居空間的設計應該充分依托真實的歷史環境背景,呈現十足的歷史氛圍、反映歷史風貌的不可斷裂的整體性空間。合理利用景觀背景,將故居空間與景觀空間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區域的藝術效果。無論是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還是彭德懷故居,都相對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對于周遭自然景觀的干預,這也是真實還原歷史場景的最基本營造手法。
紅色名人紀念園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法是利用空間來對觀者講述與人相關的紅色革命歷史與事跡,通過景觀空間的抽象化營造將具體歷史事物所體現,以此渲染觀者的思想情感。
劉少奇同志故居的紀念園(圖1)景觀設計將空間通過敘事化的營造來滿足觀者對于其個人歷史的閱讀。敘事通過前奏——過渡——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化營造來進行,各個節點的景觀都通過連續性的空間營造將其串聯,以節點帶動景觀軸線。景區入口的牌樓廣場作為整個紀念園區的前奏,也是整個空間序列的開端部分,入口以較為寬闊的廣場作為主要設置,兩側布置了層疊式的樹池,池內以喬木作為配景,廣場兩側設計石頭景觀柱,襯托出圓形廣場的布局和中心地位。穿過前奏的游客廣場,觀者需要通過一段較為幽靜的自然山林,此段空間作為紀念園景觀中的過渡空間,整個空間完全是以自然為主,道路旁自然生長的參天樟樹呈現出紀念園內部的莊嚴質感。通過幽靜的過渡空間就是該紀念園的高潮部分即劉少奇紀念館至故居的整個空間,該空間作為整個故居紀念園的核心部分也是人們聚集的主要場地,通過紀念館建筑和故居文物建筑的保護新舊結合的方式營造全園景觀空間序列的高潮部分,在這個景觀空間范圍內也展現了偉人故居原始的鄉村面貌,基本保持了劉少奇同志當年生活于此的現實景觀狀態,這是敘事的真實性的體現。花明樓作為整個紀念園區的結尾部分,設計師按照園中有園的思路來打造紀念園景觀,以一座仿古建筑為主的自然是園林景觀,該院作為整個紀念園的結尾也是在參觀完故居和紀念館后的放松消遣之地,整個空間設計較為輕松自然。花明園修養亭局部具有敘事特征,設計師以松柏植物來隱喻劉少奇同志堅韌不屈的革命精神。

圖1:劉少奇故居景區入口
景觀敘事手法將紀念園每個主要節點都從不同角度講述劉少奇同志生平故事,在提供觀者游玩放松的同時讓人深刻體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不同程度的以紅色歷史升華整個紀念園景觀,讓空間從視覺感受轉化為精神共鳴。
公共藝術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其表達文化內涵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公共藝術介入紅色名人故居紀念空間,豐富了整體景觀的藝術性和互動感,根據紅色文化內涵的不同達到相應的視覺審美要求和文化傳播要求。

圖2:花明樓景區空間
公共藝術涉及公共設施、景觀構筑物、裝置藝術、雕塑、壁畫、景觀燈光甚至公共藝術展演等,其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和公共性為紅色旅游區的空間提供了豐富的切入點。在故居紀念園空間的景觀設計中,部分故居遺址景觀無法恢復歷史原貌,缺乏對其情境再現的空間,公共藝術介入為紅色景觀的意境再造提供方法,為打造紅色旅游的實質性發展提供機會。湖南紅色名人故居景觀園區的空間營造也逐漸將公共藝術介入其中,如:湘潭東方紅廣場群雕及夜間燈光藝術、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內部壁畫等等。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對于紅色主題空間的介入是整體性的,試圖利用藝術形式對紅色旅游景觀情境進行二次建構,使得觀者在紅色旅游中獲得革命歷史的神圣感與儀式感的沉浸式體驗,公共藝術的設計同樣也充分考慮地域性、民族性的藝術語言,有利于喚醒觀者的“紅色記憶”,生動地傳播紅色革命歷史(圖3)。

圖3:韶山夜景公共藝術
作為紅色紀念園景觀設計的長久之計,公共藝術介入是一項較為靈活且多變的方式,也是需要長期思考不斷改進的。不僅僅涉及對整個園區景觀線路、地域和景觀的整體設計,還要設立公共藝術的介入機制,通過公共藝術介入的手法營造觀眾與主題的互動、開放和參與,追求有效的紅色文化表達和傳承的目標。
在空間塑造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情景模擬和觀眾互動等多樣化的方式,再現重大歷史事件和場景,營造直觀、逼真的效果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增強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采用高科技手段,讓景觀以展陳方式動起來,吸引參觀者主動了解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參觀(圖4)。

圖4:數字交互性場景技術
為了使人們更好的與紀念性景觀的“靈魂”達到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重體驗組織結合起來,調動觀者的多重感官,全方位表達紀念性意義。通過隨游覽路設置互動大屏幕、多媒體模擬再現、觸媒裝置等設施,設置多一些可參與性的元素,與時俱進的設施可以為現代紀念性景觀注入新鮮的血液,將景觀的紀念性放大化和豐富化。紀念性景觀是物質環境下的存在,人們必須親臨現場的體會作品,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可以使設計師對于紀念性景觀的設計思想的表達和認識通過多種途徑向公眾傳播,例如微信、APP、動畫、互聯網媒體等。紀念性景觀一旦落成,人們必然受其影響并傳播它所傳播的信息,這樣的過程擴大了景觀所影響的范圍,可以獲得更大的公眾影響力。這種手法在目前的整個紅色主題景觀中都較為少見,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不斷增多,未來一定將成為景觀空間營造的一種主要手法之一。
以科技手段來增強紀念性景觀的互動,主要通過空間引導觀者積極地進行“角色參與”、“活動參與”,加強人與景觀的虛擬互動。設計師可以從光影、聲音、色彩等多個角度入手,通過景觀建筑實體或其他構筑物表現光影的形態變化和色調,達到虛實結合。
目前,我國紅色主題名人紀念園的景觀設計手法相對單一,造成針對紀念情感及紅色文化內涵的表達的缺失,造成空間構成形式的同質化趨勢明顯。未來相關空間營造必須采用多元化的營造手法并行,在充分考慮到環境對于人的行為上的一個影響過程,將紅色歷史名人紀念園景觀空間進行多元化營造,是讓紅色主題紀念內涵更加立體化呈現的過程。紅色文化表達與傳承作為紅色主題紀念性景觀的目的,營造經驗和方法的研究與總結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必須合理、合法地對現存名人故居及紀念園進行景觀設計,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文化在空間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