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華
(江西省上饒師范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0)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歲以及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潛力低的家庭,大部分孩子時跟著祖父母,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他們能做的僅僅是給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有時到農忙季節,就顧不上孩子們是否有飯吃了,很多孩子就得學會自我煮飯或挨餓。因此很多孩子小小年齡就承擔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務事,甚至幾歲的孩子就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們普遍缺少溫暖和關愛。
由于是祖父母帶孩子,他們因為自身缺乏教育理念,對孩子常常一味地溺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過度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我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孩子沒有原則性,不知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優良品質。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很少會正面引導。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這些被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可想而知他們將來長大了會變成什么樣的群體,真的令人擔憂。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無拘無束,有些孩子會表現得自卑、懦弱、膽小怕事,內心情感沒有人傾訴,久而久之,心理上容易扭曲和變態;也有一些性格外向、調皮的孩子,親戚根本管不住甚至不敢管,有些孩子不服管教會甚至離家出走,結局也是令人擔憂的。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大部分時光是在學校度過的,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狀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數的留守兒童能表現優秀,大部分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
青少年時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呈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盡量滿足,以彌補親情的缺失。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逐漸構成了“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取向。
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有抽煙的、賭博的、打架的、酗酒的,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完全發育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一是職責意識不強。在祖父母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更多的寵溺孩子,否則會覺得孩子受委屈。二是監護職責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思考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管力度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監管孩子,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再加上自我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明白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一定的輔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們透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能夠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經濟現狀,追求高收入,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經濟上獲得的滿足感,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直。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構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我心理發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小小年齡就談情說愛,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太多的安全隱患。
作為學校的教師應秉著“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教育理念,對于留守兒童,班主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愛心。要通過家訪或交談等方法,詳細了解這些學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學習等方面的問題,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可以為這些學生建立專門 的檔案,分類管理。班主任要經常和外出務工的父母聯系,和他們共同交流、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教育工作是一門愛的藝術,教育中不能沒有愛,教育中的愛也是相互的。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特定背景下產生的事物,我們要用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來教育他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盡心盡力做到三點:一是給予留守兒童情感上的關懷。由于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乏起碼的親情呵護和家庭教育,班主任應該主動承擔起監護人的義務,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情感,用心呵護學生,讓愛的泉水源源不斷流入留守兒童的心田。寄宿制學校可為留守兒童建立“愛心小屋”,讓留守兒童在學校能享受到家庭的溫馨。二是培養留守兒童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班主任要和課任教師達成共識,重視留守兒童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平等享受教育的快樂,引導學生解決好學習上的難題,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三是培養學生養成勞動的習慣。班主任配合學校,經常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加一些公益性的社會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凝聚力、意志力、責任感,鼓勵學生在勞動中與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增長見識,形成自己的勞動素質,最終發展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作為的能獨立生活的強者。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愿。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特殊的群體,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關愛。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教育工作的思想、方法,擁有一顆愛生之心,才能做好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為社會培養好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