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丹 侯婧璇
(平頂山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鄉村水環境治理,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等提供有力支持。《Z市碧水工程行動計劃》實施后,美麗鄉村建設和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地區水環境質量得到了階段性改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通過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規范化建設,建立和完善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來源預警、水質安全應急處理和水廠應急處理三位一體的飲用水水源地應急保障體系,提高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地區河流省控斷面水質優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質量得到改善。
通過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集中治理工業聚集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聚集區污染治理,城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
結合海綿城市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采取截污納管,生態補水,水系連通等措施治理水污染,地區黑臭水體得到明顯改善,河流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系統得以初步改善。
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資金投入出現“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大部分鄉村沒有污水排放、收集和處理設施,已建處理設施的運行保障機制也尚未真正運行,環境治理進展緩慢。
鄉村水體污染的特點是水體污染面源廣、污染物數量大、分布廣。水體污染面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水、農業污水和鄉鎮企業污水。由于鄉村地域面積較廣且多分散,人口龐大,污染物成分復雜多樣,數量較大,難以集中處理。
(1)排水設施。由于鄉村沒有健全的污水收集和排放管網,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畜禽糞便、工業有毒廢水因地勢排至馬路、河道、及露天土坑,污水橫流,臭水雜草多發,不僅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和居住,更影響農業灌溉和水產品。
(2)污水處理設施。鄉村污水中含氮、磷、硫及病原菌和寄生蟲卵等較多,易生惡臭物質,鄉村缺乏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設施,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再加上鄉村河流水體流動性差,污水在河道沉淀形成淤塞,地表水生態破壞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人居環境質量嚴重下降。
鄉村污水治理缺乏系統規劃,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系統的農村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使得水污染治理缺乏長效保障;且監管體系和信用體系不健全,鄉村大量污水直排或偷排現象屢禁不止,水環境污染嚴重。
(1)法律法規體系。第一,我國水環境保護缺乏系統法律法規,目前對于農村水環境的保護還主要依靠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和部分行政法規規定,涉及農村水環境保護法律之間的協調性不強,給鄉村水污染治理的實踐應用帶來了諸多不便。
第二,相關部門執法力度不足,水污染懲罰手段單一,處罰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產者違法成本低的怪象。
(2)監管體系。第一,縣鄉兩級政府監管體系不健全。縣級環保部門沒有針對鄉村環境監測的專門機構、專職人員和業務經費,監管力量嚴重不足。第二,村委監管體系不健全。鄉村環境監管可用資源有限,在涉及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處理等監管領域,可采用的管理手段和資金非常有限。
(3)信用體系。政府相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不徹底,存在環保違約失信現象;企業未根據規定嚴格控制排污,污染物直排或偷排現象嚴重。
政府環境整治力度不足,村民文化水平較低,隨意堆放生活垃圾,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等問題造成水體污染嚴重,養殖企業家隨意排放污水至露天土坑,污染環境,影響村民日常生活。
(1)政府保護意識不足。政府相關部門對環保工作態度馬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統籌不夠,不重視鄉村環境整治力度,保護意識不足,督查整改工作推進緩慢,城鄉環保工作進展不平衡。
(2)村民保護意識不足。村民對于環保關注度和參與度不足,對環境污染問題漠視,雖然能夠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但不太愿意為環保付出太多的經濟及時間成本。
(3)養殖企業家保護意識不足。養殖戶缺乏環保意識和畜禽糞便處理方面的知識,選擇直接將大量污染物隨意排放,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魚蝦及各類微生物死亡,嚴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鄉村環境問題責任主體不明確。當前,鄉村環境保護的推動工作要靠協調,難以形成合力,環境治理基礎設施薄弱,對于環境污染的責任難以界定。
(1)政府治理責任不到位。政府相關部門生態保護責任落實不到位,對鄉村環保工作不重視、不作為,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水環境破壞問題頻發,影響鄉村環境治理進程。
(2)村委治理責任不到位。村委治理主體組織性不強,水污染治理主體混亂、資金投入不足,使得農村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變得艱難,環境治理效率不高。
(3)鄉鎮企業家治理責任不到位。鄉鎮企業家缺乏治理責任主體意識,專業管理能力不足,對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投入不足,傾向于賺取更多經濟利益而漠視環境效益。
鄉村水體污染治理要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多渠道融資做好項目建設資金保障,健全鄉村基礎配套設施,推動新、改、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
(1)完善排水設施。由于鄉村污水流向嚴重影響人居環境質量,當前需要完善排水設施。第一,鋪設污水地下排水管網,實行雨污分離,確保污水排放的連續性和污水的集中分類管理;第二,修建排水渠道,依照地勢形成連貫的排水通道,確保污水集中分類處理。
(2)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由于鄉村水體污染面源廣,污染物復雜多樣,需要建立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污染物處理。第一,劃分鄉村數量,在鄰近村莊間集中修建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的利用效率;第二,養殖場污水成分較為復雜,應建立儲糞池及雨棚,沉淀池、干濕分離機全面運營,提高糞肥還田的利用率,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比例;第三,建立冷卻、循環水等工業污水處理系統,提高工業污水的循環利用效率,處理工業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鄉村環境治理需要進行長期規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監管體系和信用體系是健全污水處理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污水治理長期規劃的題中應有之義。
(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第一,健全農村環境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制定地方性規章,完善制度規范,增強農村水環境保護法律之間的協調性,為鄉村水污染治理的實踐應用提供法律依據。
第二,加大執法力度,提高生產者違法成本,從根本上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2)完善監管體系。第一,健全縣鄉兩級政府監管體系。相關部門應合理配置縣及各鄉鎮環保部門力量,落實縣鄉環保部門農村環境監管、執法等相關經費。第二,健全村委監管體系。應配備村級專職或兼職環境監管人員,完善農村環境公共監督網絡體系,加強基層環保力量。
(3)完善信用體系。第一,完善政府信用體系,建立健全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將地方各級政府和公職人員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行政處罰、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
第二,健全企業信用體系。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建立排污企業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企業依法依規納入失信懲戒對象名單,依法向社會公開。
政府、村民和養殖企業家在水污染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主體性作用,應當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鼓勵全民參與農村污水治理。
(1)增強政府環保意識。政府相關部門應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糾正應付環保檢查的不良心態,貫徹執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為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努力奮斗。
(2)增強村民環保意識。村民是鄉村生活的主體,應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環保宣傳。第一,舉辦“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進行環保宣傳和實踐,提高村民的環保自覺性;第二,鄉鎮政府定期進行環保宣傳,創新宣傳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形成環保文明的生活新風尚,增強村民的環保意識。
(3)增強養殖企業家環保意識。推選明星環保企業,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加強環保宣傳和污染物處理培訓教育,增強養殖企業家的環保意識。
應加快完善水體污染治理主體問責機制,建立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管理體系,結合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等活動,落實各水體污染治理主體責任。
(1)落實政府治理責任。完善考評機制,將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的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的業績掛鉤,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
(2)落實村委治理責任。督促村委依法對本地水環境質量負責,夯實工作責任,建立獎勵績效機制,將治理責任落實到戶,定期檢查,相互監督。
(3)落實鄉鎮企業家環保責任。對鄉鎮企業加強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落實鄉鎮企業家環保責任。
鄉村水環境治理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應有之義,應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