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斌 顧穎琦 張曉怡 許秋英
(1.桐鄉市鳳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浙江嘉興 314505;2.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嘉興 314511;3.桐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嘉興 314500)
近30年來,中國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異常的患病率明顯增加。2012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老年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40.40%,較2002年明顯上升[1]。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居民對血脂的重視及認知度較低,為此,本文選取在桐鄉市鳳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65歲以上老年人的體檢資料,分析血脂異常的患病分布,希望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10月在桐鄉市鳳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免費健康體檢的65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共6 480例。全部為參加本地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常住人口,回顧分析其健康體檢資料。
1.2 方法 健康體檢的內容包含了健康調查、體格檢查和血脂測定三部分。健康調查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詢問,調查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調查內容錄入健康體檢系統。體格檢查是對體檢對象的身高、腰圍、體質量及血壓進行測量。其中腰圍測量使用統一型號的腰圍尺,身高、體質量使用一體化身高、體質量測量儀,血壓使用歐姆龍電子血壓計,測量前要求測量對象處于靜息狀態至少5 min,左、右臂各測量一次,分別記入。血脂測定:采集體檢對象晨起空腹8 h以上的靜脈血進行血脂測定,檢驗儀器型號為迪瑞CS-600A全自動生化儀。相關指標定義及判定標準:①血脂異常: 血清總膽固醇 (TC)≥5.2 mmol/ L、甘 油 三 酯 (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3.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1.0 mmol/L,達到以上四項任意一項即可定義為血脂異常。②身體質量指數 (BMI,kg/m2)分 級:BMI<18.5,為 體 質 過 輕,BMI 18.5~23.9為體質正常,BMI 24.0~27.9為超重,BMI≥28為肥胖。③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90 cm或女性腰圍≥85 cm即定義為中心性肥胖。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是否為血脂異常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見表1。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Logistic回歸各變量賦值情況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共6 480人體檢回顧數據,其中男性2 864人 (占44.20%),年齡65~95歲,平均年齡 (72.53±5.90)歲;女性3 616人 (占55.80%),年齡65~91歲,平均年齡 (72.31±5.62)歲。
2.2 不同性別血脂異常患病情況 本次體檢共檢出血脂異常2 890例,患病率為44.60%。其中男性1 017例(35.19%),女性1873例(64.8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χ2=171.597,P<0.01)。其中,除HDL-C男性高于女性外,其余三項均是女性高于男性,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不同年齡段血脂異常患病情況 年齡組間比較結果顯示,TC、TG等異常率存在組間差異(P<0.05),其中,隨著年齡的增大,TG異常率呈下降趨勢,而LDL-C、HDL-C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同體質指數間血脂異常患病情況 將BMI指數分為4個層級,分析顯示,隨著BMI的升高,各血脂項目異常率也逐漸升高 (P<0.01),見表4。
2.5 是否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間血脂異常比較 將體檢老年人按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分成四組,分別為健康組,單高血壓組,單糖尿病組,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組。統計顯示,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組血脂異常率為53.04%,單糖尿病組為52.44%,單高血壓組為46.33%,健康組為40.0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7.101,P<0.01)。
2.6 是否中心性肥胖血脂異常比較 根據中心性肥胖定義,將體檢對象按腰圍值大小分為正常組和中心性肥胖組。統計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中心性肥胖組血脂異常率 (男:45.53%、女:57.60%)均高于正常組 (男:32.72%、女:48.6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男:χ2=39.575,P<0.01;女:χ2=31.249,P<0.01)
2.7 老年人血脂異常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80~84歲 (OR=0.851)、85歲 以 上 (OR=0.697)、體 質 量過輕 (OR=0.709)是血脂異常的保護性因素;女性 (OR=1.821)、超重 (OR=1.322)、肥胖 (OR=1.254)、中心性肥胖 (OR=1.211)、高血壓 (OR=1.205)、糖尿病 (OR=1.345)、高血壓合并糖尿病 (OR=1.343)均為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見表5。

表2 不同性別四項血脂水平及異常患病率比較

表3 不同年齡段血脂指標異常率比較[例 (%)]

表4 不同體質指數層級間血脂指標異常率比較[例 (%)]
本次體檢結果顯示,桐鄉市鳳鳴街道65歲以上老年人血脂異常患病率為44.60%,高于銀川(35.19%)[2]、深圳(37.92%)[3],低于長沙(59.02%)[4]、上海(54.05%)[5]等地老年人的研究結果。老年人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除了有地區差異外,可能還與研究對象的選擇方法、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等不同有關,但無論如何,本次的研究結果明顯高于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調查的結果 (血脂異常的患病率為30.5%)[6-7],考慮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的豐富,導致了近些年來血脂異常患病率的增加,提示了我們要重視血脂異常的防控工作。

表5 血脂異常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女性血脂異常患病率高于男性,可能與老年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肝臟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的活性增強有關,與葛海燕等人的研究相[8]。提示了更年期后的老年女性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類人群。
本文表3年齡組間比較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大,TC、TG等異常率呈總體下降趨勢,這與李凱等[9]研究結果相近。這可能與高齡老年人進食逐漸減少、飲食結構改變、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肝臟合成功能下降等有關。
本研究還顯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人群,各項血脂異常率均高于正常人,綜合單、多因素回歸分析,均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肥胖者由于長期血容量增加,使血管壓力反射的敏感性減退,同時肥胖者多數存在胰島素抵抗,也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造成血管收縮反應性增加,引起血脂異常。以上提示了我們在開展老年人健康體檢工作中,體質量、腰圍等體格測量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另外,高血壓、糖尿病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可能與代謝紊亂、血管內皮損傷、脂肪酸大量釋放并長期游離于血管中,以及血脂轉化成能量的效率減低等有關。
總之,老年人群中血脂異常普遍存在,這就需要廣大醫務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加強老年人群的宣傳教育,制定有效、可行的綜合干預措施并組織實施,幫助老年人提高對血脂異常危害的認識,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改善飲食結構、控制好體質量、血壓及血糖,有效預防血脂異常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