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甘肅監管辦公室 曲星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簡稱《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為能源改革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對“十四五”期間能源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其中,黨的領導是能源事業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能源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對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保障作用;同時,能源絕不僅僅是經濟的概念,能源對國家戰略安全、應急動員能力、軍事國防安全、基礎民生保障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備戰略性、經濟性、安全性、公益性、保障性等多種屬性。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正確政治方向,才能有效統籌整合能源的復雜屬性,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科學適度平衡,保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確保我國能源事業發展在自身多種屬性交織和復雜國內外形勢下保持正確航向。

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資料圖
《建議》在“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指出“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
上述內容對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對強化能源供給產業鏈,增強應急保障和供應能力意義重大;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與儲備建設,對增強國家能源自給能力,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意義重大;優化油氣、電力管道和通道布局,對強化能源輸送主網架,增強全國能源一體化調配互補能力至關重要;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對優化能源供給構成,促進能源綠色發展作用重大;建設智慧能源系統,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對推動能源高效利用,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
《建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指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上述內容對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將能源產業置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格局中,必將進一步激發能源科技創新對整體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推動作用;將能源產業發展置于信息、材料、生物、海空裝備等新興產業集群的大體系中布局,一方面有利于能源產業發展動能的縱向延伸和橫向延展,同時也有利于其他產業對能源產業的互補共促,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
《建議》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部分指出“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部分指出“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上述論述對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具有重要意義:促進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是強化國內大循環能力的結構性保障;破除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等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通道,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強力推進劑;推進能源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和公平開放,是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促進更廣泛受眾享受能源改革發展紅利,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推動。
《建議》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部分指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上述內容從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大格局下進一步提升了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定位;從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的高度進一步闡釋了能源發展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功能;從生態安全屏障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能源清潔低碳高質量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適應從技術、經濟角度到滿足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訴求、發展模式綠色轉型、著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維轉變,在更加全面宏觀的格局下有效發揮能源資源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