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奇 尚英兆 隋方宇
1.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北京 100043;2.內蒙古赤峰市蒙中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尺神經麻痹是由外界因素損傷尺神經引起,早期伴有輕微疼痛、觸感障礙,之后可出現肌肉麻痹或萎縮癥狀[1-2]。目前,臨床治療尺神經麻痹多以夾板固定或手術為主,但部分患者因懼怕手術導致治療難度增加。中醫學認為,尺神經麻痹屬“痿證”范疇,由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皮膚針叩刺可通調經絡、行氣活血[3];而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具有舒筋緩急、調和氣血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尺神經麻痹癥狀。鑒于此,本研究將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與皮膚針叩刺聯合應用于尺神經麻痹患者,觀察其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106例尺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西藥聯合皮膚針叩刺治療的54例患者歸為對照組,將采用西藥聯合皮膚針叩刺合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聯合皮膚針叩刺治療的52例患者歸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33~52歲,平均(44.04±2.52)歲;病程3 d至4個月,平均(1.82±0.17)個月;誘因:肘部壓傷31例,肱骨骨折9例,外傷14例。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32~53歲,平均(43.44±2.46)歲;病程6 d至3個月,平均(1.87±0.19)個月;誘因:肘部壓傷29例,肱骨骨折10例,外傷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系統解剖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參照《中醫內科學》[5]內脈絡瘀阻證。主癥: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四肢青筋顯露;次癥:肌肉活動時隱痛不適、舌痿不能伸縮;舌脈:舌質暗淡、脈細澀。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標準;②有腦卒中史,經肌電圖、X線檢查確診為尺神經麻痹;③小魚際肌萎縮、拇指不能內收及對掌;④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病;②語言溝通障礙;③皮膚嚴重潰瘍。
1.4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治療,口服甲鈷胺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1204、190108,規格:0.5 mg×60片),1片/次,3次/d。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以皮膚針叩刺治療:取少海、靈道、支正患側穴,選取華佗牌皮膚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批號:181103、190104,規格:1件)使用75%乙醇對叩刺部位和針具進行消毒,以右手拇指、中指、無名指捏住針身,伸直食指按于針柄中間,將針頭對準穴位皮膚叩擊,利用腕部的彈力將針尖叩刺皮膚之后迅速彈起,按照此方法反復叩擊。叩擊時應保證針尖與皮膚垂直,力度適中,彈刺應準確,每個穴位各叩刺18~25次,15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選取針刺穴位,主穴為為陽溪穴、陽池穴、合谷穴、三間穴、后溪穴、八邪穴、腕骨穴,配穴為手三里穴、曲池穴、外關穴。以和對照組相同的方式對需要針刺的皮膚進行消毒,使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批號:181007、190305,規格:0.25 mm×40 mm)對后溪穴與三間穴向勞宮的方向刺入,其深度應控制在16~33 mm,使用捻轉補瀉法予以針刺,刺入角度為90°左右,針刺頻率為90次/min,捻轉1 min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適當調整;在針刺八邪穴時應朝勞宮方向以斜刺的方式針刺;針刺合谷穴時應朝患者拇指方向斜刺;對陽池穴針刺時應朝患者食指與無名指之間平刺;待患者針刺得氣后,朝患者無名指與小指之間平刺;得氣后無需留針。針刺患者的陽溪穴、曲池穴、腕骨穴、手三里穴、外關穴時使用常規的針刺方式治療,留針0.5 h,1次/d,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5 評價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6]: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時中醫證候積分,包括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隱痛。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5];②神經功能:使用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7]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時神經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主要包含8各維度,共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越差。

2.1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時,兩組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隱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神經功能 治療前,兩組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時,兩組C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SS評分對比 (分,
尺神經位于肱骨內上髁后方,骨折、肘部受壓皆可導致神經受損,引起尺神經麻痹,常伴有手部肌肉功能喪失、拇指外展、手向橈側偏斜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目前,針對尺神經麻痹暫無特效藥,臨床多通過手術、物理療法改善患者病情的發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積極探尋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
中醫學認為,尺神經麻痹屬于“痿證”范疇,病變部位在筋脈、肌肉,由于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新血不生,導致經氣運行不利,腦失神明之用,發為痿癥;而氣血瘀阻,脈道不利,可造成四肢失其濡潤滋養。因此,治療原則應以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為主。本研究顯示,治療3個療程時,觀察組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隱痛積分及C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聯合皮膚針叩刺可有效改善尺神經麻痹患者臨床癥狀與神經功能。分析其原因:皮膚針叩刺法屬于叢針淺刺法,發源于古代的“半刺” “揚刺”等刺法,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轉,進而激發經氣,通利機體瘀阻氣血,改善五臟,平衡陰陽,利于機體的復常[8]。而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中合谷位于虎口處,合,匯也,聚也,針刺此處可有效治療上肢痿痹,手指攣痛;陽溪位于腕背側遠端橫紋橈側,直刺該穴可安神定志、舒筋活絡;手三里處前臂背面橈側,直刺該穴可舒筋通絡、消腫止痛;曲池處肘橫紋外側端,針刺該穴可調和氣血、疏經通絡;后溪位于小指尺側,為八脈交會之一,可通督脈、調陰陽;腕骨處手掌尺側,可強化督脈陽氣,主治指攣腕痛;陽池位腕背橫紋中,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經分布,針刺該穴可治療上肢痿痹不遂;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三焦經氣血在此膨脹外行,針刺該穴位可聯絡氣血,對上肢痹痛、尺神經麻痹有較好的治療效果[9-10]。因此,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聯合皮膚針叩刺可達到通調經絡、行氣活血、疏筋養肌之作用,使多經之間同時得氣,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減輕臨床癥狀,增強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手三陽經穴針刺療法聯合皮膚針叩刺可有效緩解尺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