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是當下全社會關注的“熱詞”。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應變。
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國節能)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并且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導向和政策行動,碳達峰和碳中和涉及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多個方面。從長遠看,亟須創造更加適宜的環境,創建更有指導意義的樣板,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
作為以節能環保為主責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節能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隊和主力軍。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節能累計生產綠色電力693.58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5360萬噸,節約標煤2150萬噸;累計處理固體廢棄物5423萬噸,繼續穩居行業第一陣營;累計處理污水40億噸,制供水42億噸,COD總削減量91萬噸,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并且,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國節能始終高度注重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建設,積極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探索形成了山東臨沂模式、湖北咸寧模式、兩園一鏈、空天地一體化等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節能環保綜合解決方案、商業模式。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國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起步之年。中國節能將從何處發力?宋鑫發表署名文章《從黨史學習教育汲取豐厚營養?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表示將在四大發力點上下功夫。
聚焦破解節能環保領域“卡脖子”技術。中國節能將全面梳理關鍵核心技術清單,重點開發基于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綜合能源供應系統,重點攻關高效光伏電池、氫能制儲運加用、新基建領域算法節能等核心技術,加強非電行業超低排放、儲能等技術研究,加快數字化、平臺化融合運用,為擺脫低碳、零碳、負碳相關技術和關鍵設備的國外依賴提供有力支撐。
在技術綜合集成與推廣運用上奮力攻堅。中國節能下屬城市節能研究院綜合運用九大原創核心技術,集成21項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打造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區域能源項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科技示范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75%,能效比、節能減排量分別提升30%、25%,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萬噸,相當于再建一個800公頃的闊葉林。
在激活碳交易市場活力上破堵治淤。中國節能將積極參與國家碳交易標準制定、機制和市場建設,推動統一審批權限和準入標準,進一步完善交易規則,建立有效初始分配機制,增強碳交易市場價值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企業積極參與,助力高耗能企業通過市場手段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在涉碳政策咨詢上主動請纓。中國節能強化重點行業和區域碳達峰路徑制定、企業碳中和方法學研究,研究判別各類環保業務對碳減排的貢獻指數,推動生態環保、節能和清潔供能等主業領域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探索中國節能特色的“零碳供暖”“零碳電力”等技術方案,積極參與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不斷提升在國際氣候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