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建設中—
如何把握學科創新的規律和導向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當下“四新”建設撲面而來,這是中國高等教育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之下,緊扣時代脈搏,“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積極主動調整學科布局、引領教育變革的重大舉措。“四新”建設,必須遵循學科建設規律,要錨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在“新”字上下功夫。必須明白,“四新”建設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工、農、文、醫學科的“擴大版”和“加長版”,而是在學科交叉融合、新技術運用、學科資源的整合優化等方面勇探索、盡心力。必須以新的視野、胸懷、擔當和情懷,全力推進。絕不能把“四新”建設當作爭取資源的手段和噱頭,絕不能把“四新”建設成果當成自家的“后花園”和“自留地”,必須做到資源真正共享、供需真正對接。在“四新”學科建設中,各高校必須做好頂層設計,根據實際采取最恰當、最優化的策略,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既要突出特色、重點突破,也要注意處理好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做到各學科建設協同推進,達到彼此關照和相互牽引的效果。
@ 劉向兵(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四新”之新,新在創新,貴在創新。創新則須遵循專業創新、學科創新規律,走在學科發展的大道上,創新還須守正。一是遵循問題導向規律。把握時代需求、解答時代課題,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如新工科要聚焦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新醫科要服務健康中國行動;新農科要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新文科要用中國理論、中國范式、中國標準、中國自信講好中國好故事。二是遵循協同融合規律。人類已經進入知識集成創新、交叉突破的時代,解決實際問題往往需要多種學科知識的支持。“四新”發展具有深度融合科學、技術、產業、社會的優勢,工科、農科、醫科和文科各個學科內部及學科之間,都要善于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協同融合。三是遵循循序漸進規律。“四新”強勢來襲,不能眼花繚亂,而要聚力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握學科創新的靜氣、定力,做好頂層設計、強化學科論證,穩扎穩打、精耕細作,必要時先搞試點、特區,積累了經驗再全面鋪開。
@ 王洛忠(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一是“四新”學科發展規劃要務實。立足自身的辦學基礎和學科特色,科學制定“四新”學科發展規劃,建立“四新”學科群特區,確保量力而行;積極謀劃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務實推動文理基礎及冷門學科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處理好長短的關系,實現多學科協同發展。二是“四新”學科建設任務要壓實。建立“四新”建設的專門機構,設立跨學科研究平臺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科研評價改革,大力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通過決策咨詢等多種途徑,積極服務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四新”學科師資隊伍要充實。整合校內外專家資源,建立“雙導師”隊伍,既重數量與規模,更重質量與結構;夯實專業知識和育人技能,強化師德師風;構建符合“四新”學科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四是“四新”學科建設資源要落實。優化以任務和績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聚焦關鍵任務,提高資源投入的針對性和精準度;積極引進外部資源,建立資源共創共享機制;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完善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治理體系。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在“四新”建設的大背景下,學科創新要科學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創新與傳承的關系。任何新的東西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學科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學科創新也必須承上啟下。新工科、新農科也好,新醫科、新文科也罷,都不是對以往學科建設的簡單、粗暴的否定,而是與時俱進地光大優良傳統、借鑒歷史經驗、傳承學科文化。二是本學科與他學科的關系。學科創新一定要關注學科融合的大趨勢。本學科與他學科之間有一定的邊界。但在時代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學科邊界既可能模糊,也可能變化。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往往會成為新的學科生長點。在學科創新中要特別強調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倡導多學科攜手攻關克難。三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與實踐是學科創新的兩翼。學科創新既要靠理論的指導,也要靠實踐的探索。既要注重理論上的升華與凝練,也要重視實踐中的積累與提升;既要緊密結合學科發展需要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又要及時將實踐中取得的成果、經驗轉化成理論,進一步指導新的實踐。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
新專業如何乘勢而上
@ 陳鷟(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一要有的放矢。新專業的設置要精準瞄向高質量發展的社會需求,對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及相關專業人才的規格、質量和水平要求、對相關人才的數量需求,特別是持續性的需求要有清晰的認識,要有認真的市場調研、數據支撐和理性預判。對兄弟高校開設同類專業的情況要有了解,避免大面積同質化設置,要做差異化、有特色的個性化設置。二要有學科根基。新專業的建設最好是傳統專業+云計算、大數據、AI等新技術或者+法律、公共事務管理、心理學等現代社會需求的理論及方法,通過后者的賦能,改造提升傳統專業,保證新專業既有適應社會需求的一面,也有傳統的學科根基。三要緊貼社會。新專業必須要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培養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方法、實習實訓等都必須緊貼社會,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四要專通結合。高質量發展既需要專業人才解決發展問題,也需要人才具備多方面融通的能力。因此,新專業的培養一定要專通結合,方能體現其新的價值。堅持“四要”,新專業才可能乘勢而上、行穩致遠。
@ 張春萍(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一是明確專業定位,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遵循國家重大理論和現實需要,著眼于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生活需求,謀劃好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建立創新引智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依托大學現有學科的人才優勢,積極引進擁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和豐實研究積累的人才,并采取引進專職教師、跨學科選聘兼職人員和聘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兼職教授相結合等辦法,集聚高層次師資。三是突出學科特色,做好交叉融合。破除學科壁壘,整合優質資源,主動應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咨政建言、社會服務工作,并積極依托優勢學科做好新專業的建設工作,持續產出高水平成果。四是優化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拓展思維和視野,充分認識當前新技術革新和國際環境的變化,積極探索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從學科歸屬等方面充分論證,優化課程設置,實現比較優勢。培養大批熟悉我國國情,專業素質強,具有實干能力、創新精神和使命感、責任感的人才,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黃國華(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研究員):一要做好新專業設置。新專業就是為適應社會新需求而設置的,需要在新的領域服務國家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要精準把握需求,充分論證,面向重點領域設置新專業,解決高精尖稀缺人才匱乏問題。二是要優化課程設置。課程是專業的基礎。新專業設置之初,就要用全新的理念,精心設置課程,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用新內容充實新專業,實現新目標。三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專業建設的命脈,專業的競爭最終體現在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人才培養上。要主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用學生喜歡的語言和方式開展教學,推進“精講、廣閱、多思、勤練”的主動式自主學習,通過課堂革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此外,還要注重專業發展,為新專業建設注入持續的活力,形成完善的專業建設發展體系,讓新專業走出卓越路,成就新高度。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在新專業的建設中,有“五忌”:一忌“嘩眾取寵”。新專業要腳踏實地,在教育教學上狠下功夫,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教材體系。要研究新情況,解決真問題,切實為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服務、為豐富和完善專業布局服務,而不能淪為“花架子”和“形象工程”。二忌“貪大求全”。要找準新專業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抓住主要矛盾,攻克關鍵問題,而不能全面出擊,戰線不宜鋪得太長。三忌“朝令夕改”。新專業建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發力。既要大膽嘗試,又要積極穩妥。涉及新專業方向、路線的大事要事,一定要科學論證、審慎行事,不可感情用事,理性而為。機會耽誤不起,學生耽誤不起。四忌“閉門造車”。新專業要開門建設,要緊密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和國家需要,與校外研究機構、相關企業和有關部門聯合辦學。五忌“隨波逐流”。既要根據社會和市場需要調整方向,又要有教育戰略眼光;要堅持學術定力,按教育規律辦事,千萬不能唯利是圖、見風使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