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許明月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是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平臺,“教學學術”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的理論根基。加強課堂教學建設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厘清一流本科教育課堂教學的內涵特征和建設路徑:落實“立德樹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價值觀功能;圍繞“學生中心”,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堅持“適切有效”,發揮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服務作用。
關鍵詞:一流本科;課堂教學;教學學術;學生中心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基礎,課堂是高校各項教育教學實踐的最基本平臺,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來看,高等教育發達國家都把本科教育放在高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對高等教育界進行深刻反思,提出高校要“重塑本科教育”,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前主席歐內斯特·博耶提出多元學術觀,強調“教學學術”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并由此掀起了美國大學的教學學術運動,為美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引領了世界范圍高等教育改革。[1]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在強調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教育部啟動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發揮評估“重在建設”功能,引導高校加強本科教學工作,以防止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張導致教學質量下滑;推進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教材評選,建設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等。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雙一流”建設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跨越的重要戰略決策,提出“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以及“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強調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也是防止在“大學”和“學科”建設中弱化本科教育,動搖高校人才培養的根基、辦學的根基。2018年9月,隨著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新時代高教40條”),明確提出高校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振興本科教育”。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必須聚焦學校的辦學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以本為本”推進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培養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辦好一流本科教育、培養一流本科人才的根本性工作在課堂教學,厘清一流本科教育課堂教學的內涵特征并探尋建設路徑很有必要。
落實“立德樹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價值觀功能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在我國各項教育事業發展中始終處于指導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以及“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關于青年分期的界定,本科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年齡多在18歲至24歲之間,正處在青年的初期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同時又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有更多接觸社會生活和觀察社會現象的機會,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落實在課堂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也要切實體現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教學設計和實施使學生有獲得和成長。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評價應在“立德”和“樹人”兩個維度均有體現,如果說“樹人”指向“社會主義建設者”,那么說“立德”則指向“社會主義接班人”。“社會主義接班人”具體說就是培養輸出的人才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本質上是課堂價值觀功能的實現。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價值觀教育歸屬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主要由課堂內思政教育和課堂外思政教育工作兩方面承擔,忽視了非思政課堂承載價值觀教育的功能。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要求“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在“三全育人”路徑指引下,一流本科教育課堂彰顯價值觀功能,就是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傳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仍是目前教師教學能力薄弱環節,普遍重視對課程相關思政要素的挖掘,但忽略了將其有機融入教學過程的方法。
圍繞“學生中心”,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活動
“學生中心”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世界范圍內東西方國家許多成功的教育實踐都在有意無意中運用這一理念。《論語》記載了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關于啟發學生學習的論述,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是“學生中心”在我國古代教育教學中的最早雛形;《對話錄》記載了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獨特的對話式教學法(又稱“產婆術”), 其中關于正義與非正義的辯論是西方國家古代教育運用“學生中心”的經典教學案例。進入17世紀,夸美紐斯明確提出班級授課制;18世紀工業革命對人才大量需求又強勢推動了班級授課制在歐美國家廣泛推行,工業化批量的人才產出方式使“學生中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2]進入20世紀中后期,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盛行,“學生中心”教育理念又重新獲得認同,尤其是在美國引發了本科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系列變革,并對世界范圍高等教育發展帶來巨大影響。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世界首屆高等教育大會,發布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其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注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2017年9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人民日報》撰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出,“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并且強調“課堂革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素質教育在課堂,堅持教為學服務。盡管“課堂革命”在基礎教育領域率先提出,但是“學生中心”絕不僅僅是基礎教育需要重點推進的教學理念。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在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強調,“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本科教學要體現“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三大理念,“學生中心”是首先要落實的重要理念。2021年,啟動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學生中心”是對參賽教師的重要考量維度,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錄、課程教學創新成果報告、教師教學創新設計匯報中,均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反映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創新思路、舉措、效果及反思。
“學生中心”與“教師主導”并不矛盾,教師永遠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的激發也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發揮,“教”與“學”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行為。信息技術發展帶來學習方式的變革,也使“自學”行為的發生更加有方式方法和資源支撐;然而,再先進的技術也永遠不可能替代教師主導地位,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地位也永遠不可能被“自學”替代。教育學者郭華(2017年)指出,“判定一個活動是否是教學,要滿足三個條件,即:學生的學習是否由教師自覺引發、是否有特定的教學內容、是否自覺地促進學生的發展”[3]。這一闡述清晰呈現了“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為基礎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基礎教育領域率先提出的“課堂革命”已經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獲得認同,相應工作也在推動中。但“課堂革命”絕不是大破大立式的推倒重建,“學生中心”也絕不是顛覆教師主導地位,如嚴格限制教師課堂講授的時間;過度翻轉課堂任由學生散漫自學;“教學內容”改“學習內容”“教材”改“學材”等“偷梁換柱”式的概念調整。倡導“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是要發揮其方向指引作用,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進行優化完善,進行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手段的適切選擇和運用以及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教學資源開發應用,使課堂教學更具啟發性、互動性、參與性和探究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教師 “以學生為中心”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要特別關注兩點:學習規律和學生特征。前者研究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獲得,掌握其客觀規律,這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與之伴隨的教學研究;后者則研究學生,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甚至其行為和語言特征等,都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
“學生中心”是一流本科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養(Quality)“三維”目標的達成,尤其是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等都需要“學生中心”教學來實現。“學生中心”不是簡單機械的單向灌輸,而是柔性有機的雙向溝通,依賴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持續“碰撞”,在交流過程中挖掘學生學習自主能動性,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和內化素養,使之達到心智豐盈、能力高強、思維敏捷。2016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參加我國某大學審核評估,在聽課后就“什么是好的課堂”她談道,“大學課堂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安靜(Silence),即課堂上很安靜,學生不發言;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即教師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們只回答對或不對,是或不是;第三重境界是‘對話(Dialogue),即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一定的互動;第四重境界是‘批判(Critical),即學生會對教師的講授內容提出質疑;第五重境界是‘辯論(Debate),即學生與教師互相反駁”[4]。課堂教學層次越到高階層次越能體現“學生中心”理念,學生學習主動性更強,更能學會獨立思考,參與教學互動更深入。達到“辯論”境界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在深入互動中共同營造出的開放寬松又有學習產出的教學生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被教師的“教”有效引發,學生在質疑中產生了強烈的創新意識。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反思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學習是在經驗基礎上的反思。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師很大的挑戰是要能夠讓學生反思,課堂教學“五重境界”逐層提升也是學生反思提升的過程。一流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出讓學生反思的教學任務、教學環節,并在適切的教學環境中有效實施。
堅持“適切有效”,發揮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服務作用
信息技術尤其是智能技術推動了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5G、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為高校課堂教學帶來變革,在教學情境創設、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形態和平臺等方面表現出強大優勢,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有效傳播與深度互動提供了支撐,尤其是增加了學生個性化、自主性學習的可行性。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順應智能環境下教育發展需求,從國家層面對未來一段時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頂層設計,特別強調“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強調,“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出重塑“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新形態、推進以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為代表的資源建設、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在中西部高校共享和校際共享。
信息技術是教學的手段,信息技術之于課堂教學,是服務與被服務、支持與被支持的關系,信息技術應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助推器。信息技術是“雙刃劍”,有優勢也有弊端,從課堂教學需求出發、以“適切有效”為原則的信息技術運用會呈現其優勢,否則唯信息技術必然弊端凸現,學生在“眼花繚亂”的技術中獲得的是 “竹籃打水”的結果。自昆體良提出課堂教學到夸美紐斯將其系統化,課堂教學已經深深植入了其固有“基因”,即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而不是教學的技術。從信息化教學發展的現狀來看,“再先進的技術軟件,也無法替代教師的言傳身教;再精美的視頻畫面,也無法替代面對面的師生交流”[5]。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自2012年以來已經開展了五屆,是展示教師教學風采水平和增進教師交流互鑒的平臺,也是促進學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平臺。《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課堂教學評分細則》對“教學組織”的測評要求是“熟練、有效地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簡潔清晰地呈現了課堂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兩方面原則,即嫻熟度和有效性。2021年,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同樣強調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其評分標準表述為“合理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教學創新”以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程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這些既是強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服務作用,更是彰顯和樹立“教與學”學術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課堂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平臺,是教師展現教學魅力的大舞臺,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課堂革命”這一當代教育發展重要命題,學界對課堂革命有熱烈討論,其中“課堂革命是一場心靈的革命,一場觀念的革命,一場行動的革命,一場技術的革命”[6]的闡述頗受關注。由此延伸思考,筆者認為一流本科教育課堂教學須在育人觀念、教學行為和技術支持三方面完善提升。我們應保持清醒認識:距離一流本科教育課堂教學內涵特征的要求,課堂教學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近二十年臺灣地區本科高等技職教育政策研究”(項目編號:DJA190341;主持人:梁燕)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梁燕.對“學術立校”大學價值追求的當代反思—兼談應用型大學新時期戰略走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6(3):16-19.
[2]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3]郭華.“教與學永遠統一”再認識—教學認識論的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1):75-83.
[4] 鄔大光.大學人才培養須走出自己的路[N].光明日報,2018-06-19(13).
[5] 曹培杰.技術與理念,誰是教學的主導?[N].中國教育報,2016-06-08(10).
[6]任永生.致“課堂革命”的先行者[EB/OL].(2017-09-26)
[2020-06-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034fc30102x25x.html.
(作者單位:梁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許明月,北京聯合大學)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