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寬 王廣義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改革舊的高等教育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文科高等教育順勢發展。改革開放前,文科高等教育發展幾經沖擊,發展艱難而緩慢。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文科高等教育應需而起,快速發展,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績。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沖擊下,文科高等教育存在諸多不足。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對于彌補不足、推動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科高等教育;新文科;時代新人
通常意義上,文科指人文社會科學,即以人、社會和思維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文社會科學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以來,新的發展環境對文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以此為背景,國家層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設的發展方略。系統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經驗教訓,以期能為新文科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又能更加明確國家新文科建設的實施對于推動文科高等教育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舊有的高等教育政策進行調整改革,確立了社會主義文科高等教育制度,極大地促進了這一時期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然而,受蘇聯高等教育模式影響,在理工科專業受到重視和發展的同時,文科高等教育卻遭到了嚴重沖擊。
第一,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經過改造的文科高等教育有了相當的發展。一方面,中國科學院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陸續建立了文、史、哲、經、法等十幾個研究所,各省、區和直轄市先后設立了社會科學研究院、所,此外,高校、黨校、軍事院校及各部委、各地實際工作部門均設立了規模不等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形成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另一方面,郭沫若、范文瀾、孫冶方、李達等老一輩的革命家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成績斐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1]
第二,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發展受到了一定影響。受蘇聯高等教育模式影響,中國高等教育采用窄口徑的專業教育模式,單科性大學及工科專業獲得重視和發展,導致理工科壓倒人文學科,占據了大學教育的重要領域。這種教育模式為促進工業化進程培育了一大批工業技術人才,然而,卻使文科專業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設有文科的高校大幅縮減。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兩次院系調整,全國設有文科的普通大學由44所降至14所;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領導的所有普通大學,如山西大學等有關文科系科均分別并入綜合大學,原校名取消。[2]文科專業學生人數急劇下降。1947年,學習文、商、法等文科的學生占47.6%;1955年,文科生的比例減為22.5%;1957年,下降為9.6%;1962年,所占比例最低,僅為7.6%,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文科生比重最少的國家,[3]由此造成我國文科人才嚴重短缺。文科各門學科日趨萎縮,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被取消,到1957年院系調整結束時,全國高校共有323種專業,其中工科183種,理科21種,農科18種,林科9種,醫科7種,師范21種,文科26種,財經12種,政法2種,體育2種,藝術22種。[4]這種突出技術教育的極端做法直接加劇了文科高等教育的衰落,“重理輕文”現象在全社會普遍蔓延。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的醒目變化在于人文學科的逐步恢復和社會科學的全面興起”[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為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文科高等教育沖破教條主義束縛,各個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第一,成立相關研究部門,形成一支規模龐大的研究隊伍。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了社會科學院,“1979年教育部首次設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管理部門—文科科研處”,至同年底,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院機構已達309個。[6]這些研究機構的設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研究隊伍,至2009年底,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人員總數達到42.6萬人,教師總量較改革開放之初增加了5倍多。[7]而隨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在此后的十年中,教學科研人員急劇增加。
第二,文科科研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一是研究內容的綜合性與融合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突破了以往各個學科間孤立研究的壁壘,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彼此交叉融合,并產生了大量的交叉學科、綜合學科,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這種交叉性和融合性將得到更加深入的發展。二是研究視野的國際化。近年來,眾多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將研究視野從國內轉向全球,廣泛搜集研究國外相關文獻資料,通過國內、國外雙向資料進行互證補正研究,填補了許多方面的空白。另外,跨國跨文化研究已基本成為常態,各國間的社會科學工作者通過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建立跨國研究機構、交流互訪等形式進行聯合研究,有力地推動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國際化。三是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如定量化研究等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文科科研工作中,對提高研究的準確性、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四是注重研究的應用性。以往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多聚焦于理論研究,忽視了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在經濟建設高度發展的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開始關注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科學決策。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人文社會科學已經成為推動社會前進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第三,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新文科群”的出現為文科高等教育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伴隨著改革開放,文科高等教育日益受到理工科院校的重視,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文科在校學生已達到101,400人。[8]作為理工科院校中的一個新的專業種群,從20世紀末開始便形成了所謂的“新文科群”。“新文科群”的出現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傳統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交叉學科培養、注重社會現實需求及實踐和操作,大大豐富了文科專業的內涵與外延。[9]
第四,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布局。改革開放后,經過恢復和發展,社會學、政治學等專業得到恢復和重建。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文科專業涵蓋文、史、經、哲、管、法、教育、藝術八大門類。根據2018年4月更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文科專業共有26個一級學科,141個二級學科,此外還有數量更多的三級學科。通過優化專業布局,文科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人才。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文科高等教育取得顯著成就,但也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如學風浮躁,注重課程學習、忽視能力訓練和基礎訓練,重結果不重過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被各種加分制度沖散等現實問題。[10]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中,面對各種思潮激蕩交匯的挑戰,面對國家提升軟實力、繁榮文化的現實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如何培養出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型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文科”:推動文科高等教育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部署
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新文科的產生既來自于既有高等文科教育發展不足的現實需求,又是應對文科領域出現的新變化的必然舉措。這種內在與外在的雙向需求最終促成了新文科的產生,它對于推動文科高等教育實現創新發展具有非凡意義,更有學者將其稱為“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11]。
第一,新文科建設以培育時代新人為根本任務,彰顯了文科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亦意味著大機遇與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設以實踐問題為導向,突破傳統文科教育的桎梏,通過精準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將培育時代新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培養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中國理論的創新者及中國未來的開創者作為目標,旨在打破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脫節現象,注重人才培養的綜合素養及現實適應性,對于促進人文社會科學主動引領社會發展、弘揚中華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新文科建設以守正創新為必由之路,有利于實現文科知識體系的創新發展。新文科建設并非割裂傳統與現代,它主張在傳統文科知識積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圍繞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多學科集群融合、跨學科交叉融合、多學科協同發展,實現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重組與建構,這對于推動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提檔升級,實現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亦能夠為國家學科建設的全面性、科學性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新文科建設以價值引領為根本要求,有利于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無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懈努力。新文科建設強調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徹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與此同時,立足中國國情,在具體實踐中,運用新技術、新知識、新理論的范式,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理論,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項目批準號:18YJC71004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聿忠.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五十年概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0(2):3-10.
[2][3] [4]《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251,249,239.
[5]凌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三十年(1978—2007):一個引證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1):32.
[6]余三定.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近四十年的發展[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6):2.
[7]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研究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通鑒 (2001-2010)(下冊)[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362.
[8]姚啟和,文輔相.繼承·改革·發展—高等教育問題初探[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4.
[9]肖太陶.“新文科群”的辦學意義[J].江蘇高教,
1996(2):18-20.
[10]賀雪峰.大學文科教育的關鍵是解放學生[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1(4):10.
[11]王銘玉.新文科—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1):19.
(作者單位:張寬,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廣義,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