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Exploration on the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HEN T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摘? 要】現如今,我國的經濟實力迅速提升,國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與此同時,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愈發凸顯,表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依然存在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因此,從供給、需求及成本三方面研究通貨膨脹的成因,有助于探討和得出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通貨膨脹防控策略。論文提出通過控制需求、優化供給、化解產能過剩、調整產業結構等方法來防控通貨膨脹。
【Abstract】Nowadays,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has been rapid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national income has gradually improv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pressure of infl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from supply, demand and cost will help to discuss and draw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nflation by controlling demand, optimizing supply, resolving overcapacity,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ther methods.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貨膨脹;防控策略
【Key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F121;F8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5-0120-02
1 引言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國家相繼出現了“滯脹”,這一局面使得在當時的凱恩斯主義背景下興起了一個新的流派——“供給學派”。該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決定理論,并主張供給決定需求而不是相反。英美等西方國家為擺脫“滯脹”進行了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如美國的“里根主義”、英國的“撒切爾主義”,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而如今,我國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需求層次的要求明顯提高,逐漸出現了總供給和總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進而由多方面因素導致了通貨膨脹。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在1988年和1994年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19.3%和24.1%;近十年通貨膨脹率呈來回波動型的下降趨勢;而近五年又呈現來回波動型的緩慢增長趨勢。總的來說,從2010年至今,我國依然存在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需要通過實施符合國情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防控。
2 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
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以下從需求端、供給端和成本提高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2.1 需求拉動因素
需求拉動因素導致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表現為“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2017-2019年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5974元、28228元、30733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8322元、19853元、21559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受疫情影響,人均消費支出為21210元。總體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都呈上升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這也導致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逐漸提高。以農產品為例,近月市場對豬肉、雞蛋、大豆等產品的需求旺盛,但農商的惜售情緒較重,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進而導致CPI指數由下降轉為上漲。其中,豬肉、蛋類等農產品的價格已經顯著高于近幾年的平均價格。
2.2 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
一方面,我國的產能過剩呈現“低端型”。以傳統工業為例,用產能利用率來衡量產能過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為80.2%;而2020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為78.8%,這就表明我國傳統產業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制造等產能過剩相對嚴重。另一方面,高端產能嚴重不足。以手機芯片行業為例,2019年我國進口芯片金額為3040億美元,遠超過原油進口量。芯片進口量占全球芯片的54%,而芯片自給率僅30%左右。高端產能的不足,也就意味著消費者會對消費層次感到不滿足,因此選擇進口產品,導致內需不足,引發供需不平衡。而為了消化過剩產能,就需要擴大出口,擴大出口又會形成貿易順差。企業將出口所得的美元兌換給銀行,那么外匯儲備就會增多,其占比攀升,基礎貨幣投放增加,最終造成流動性過剩,而流動性過剩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強勁推動力。
2.3 生產成本的提高
原油是我國的主導產業,也是企業重要的生產要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對原油的需求顯著提高,這就使得具有暫時不可替代性的原油的供給顯得尤為困難。而我國的原油又是大量依靠進口,據數據庫顯示,2018-202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分別為46190萬噸、50572萬噸、54238.6萬噸,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0.1%、9.5%、7.3%。因此,我國的油價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價格的影響,這就使得國內的油價非常高,也直接增加了重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原油價格的波動通過價格鏈條擴散,最后影響到日常消費品。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帶動勞動力價格、生產資料價格、租金等上漲,最終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從而引發通貨膨脹。
3 防控通貨膨脹的對策
針對以上探究出的通貨膨脹成因,本文從以下三個角度提出防控的措施。
3.1 實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協調的宏觀經濟政策
需求拉動導致通貨膨脹,最直接的緩解措施就是實行緊縮性政策,包括緊縮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收入政策。但是在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因為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會對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造成未知的影響;另一方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帶來的成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改革,所以需要宏觀經濟政策與其相適應。
首先,中央銀行可以提高各種利率,例如,銀行存款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貼現率等。通過提高利率,吸引國民將更多的錢用于儲蓄,這樣既抑制了需求,也回籠了貨幣。其次,合理調整稅收結構。對于企業和大部分人要增加稅收,增加稅收也就相當于減少企業的利潤和國民的收入,從而降低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國民的消費需求。但是對剩下的部分如農民,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減稅,甚至是增加補貼,包括對人工、化肥、農藥以及設備等的補貼。原因就在于農民有惜售情緒且農產品的生產資料的成本也在逐漸提高等,通過減稅和補貼來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從而保證糧食的基本供給。除此以外,還可以對個人進行工資管制,對企業實行利潤管制。
3.2 調整產業結構,去產能,優化供給
一方面,我國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所以就供給端而言,應最先考慮的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去產能,從而推動供給端的優化。首先,應該引導企業兼并,延伸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鼓勵經營情況較好的企業去收購成本較低且存在產能過剩的企業,從而形成企業的適度規模。對被收購企業的過剩產能中競爭力較弱的產品或者經營情況比較困難的分公司進行關停拍賣,并將拍賣所得的資金用于進一步去產能或者研發新技術將過剩產能轉化為有效產能等,以此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依據企業的經營情況、產業結構進行差異化發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要處理僵尸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并釋放其中的存量資金,以此增加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產能過剩具有傳遞性,會從低端產業蔓延至高端產業。因此,國家可以通過施行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等來抑制產能過剩的傳遞性。在化解產能的同時,也要對環境的質量、污染物的排放情況進行檢測,對嚴重污染環境且污染物排放超標的企業要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這一點主要存在于我國的一些高耗能行業。
另一方面,我國需要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通過發展高新技術來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甚至是化解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傳統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得到提高,能夠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高新技術產業一旦得到了發展,不僅能提高國民對消費層次的滿意度,從而擴大內需,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避免一味地依靠進口,還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3.3 控制生產成本
我國應大力發展勘探技術,加強對能源的開發利用。建立原油儲備基地,增強國家對原油需求的應變能力。建立安全穩定的原油消費制度,將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以及加工銷售納入法治化軌道。通過從生產成本提高的源頭來調整,從而避免日常消費品的價格受到波及,扼殺通貨膨脹嚴重化的苗頭。
4 結語
本文從供給端、需求端、生產成本三個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再據此提出防控的對策,最終得出結論:我國現依然處于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下,而通貨膨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盡管在國家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依然要注意需求側;產能過剩和進出口所導致的供需不平衡以及生產成本的提高都有可能造成通貨膨脹,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任婷.我國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大學,2015.
【2】何華武,馬國賢.財政政策、產能過剩與通貨膨脹動態[J].財政研究,2017(7):35-48.
【3】劉心怡.淺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5):160-161.
【4】田正,李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宏觀經濟政策協調[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6(3):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