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李吉昌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于2011年在原山東省益都衛校和濰坊衛校的基礎上合并組建而成,原有的兩所衛校都是百年老校,源于教會辦學,是山東近代醫學教育的源頭,護理教育的發端。目前,學院有三個校區,青州兩個校區,濰坊一個校區。校園總占地80 0多畝,建筑面積25萬多平方米。開設護理、助產、口腔醫學、針灸推拿、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等22個專業,設8個教學系部,1個中專學校。專兼職教師800多人,在校生14000多人。建有濰坊牙科醫院、附屬醫院以及非直屬附屬臨朐中醫院等3所附設機構,省級以上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2個,高標準實驗室140多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上億元。榮獲全國計生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巾幗文明崗、山東省先進團委、連續4年在濰坊市政府績效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單位和A級單位、連續4年獲得市級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學院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健全黨建、思政、意識形態、統一戰線和民族宗教等責任體系,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正確全面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健全了學院黨委領導班子,增加2名黨委委員。學院現有3個黨總支、23個黨支部,在職黨員313人、學生黨員98人、離退休黨員98人。
加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系(部)領導班子,推行黨政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認定“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7名,支部品牌11個。學院黨委先后被評為濰坊市學習型黨組織示范點,馬克思主義教研部黨支部被評為山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創建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護理系被評為山東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助產系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文明崗稱號。
學院高質量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推動主題教育取得扎實成效。發揮思政工作研究會作用,建立馬克思主義大講壇。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著力打造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建立健全“10+3+5”三全育人模式,完善“四網一點五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網格化工作體系,獲濰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和政治關愛之家榮譽稱號。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對校報、校刊、校內廣播的規范管理,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和宣傳思想的話語權。實施思政教師“一師一優課”行動,在省教育廳組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積極開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連續四年保持市級文明校園榮譽稱號。廣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堅持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作為首要任務,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融入教學實踐、掀起學習熱潮,注冊使用“學習強國”平臺的教職工學員有647人,學生學員有8974人。黨員干部注冊使用率100%,學生黨員注冊使用率100%,在職職工注冊、使用率100%,職工學習分數普遍在2萬分以上。學院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廣學習工作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吸引學習強國全國平臺、《大眾日報》、山東電視臺、濰坊電視臺等眾多媒體報道,并被教育部網站轉載。
志愿服務是學院的特色傳統項目,現有20多支志愿服務隊,300多名志愿服務者長期服務于周邊群眾和社區農村。藥學系學生孫浩博因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12歲少年生命的感人事跡,榮登“山東好人榜”,作為山東省唯一的大學生參加中國紅十字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與各部門、各支部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發揮談心談話提醒警示作用,實施廉政教育全覆蓋。健全管理機制,強化對重點工作、重點崗位的監督。嚴肅執紀審查,抓好信訪查辦工作,嚴肅處理涉及違規辦企、兼職、違反考試紀律等方面信訪及問題線索投訴事項等。堅持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各類信訪事項辦理及時到位,師生滿意度不斷提高,工作作風得到進一步改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工會活動形式更加多樣,職工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在全國率先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第二課堂的工作體系,教師創建社團部落508個,學生參與第二課堂64萬多人次,活動數量19000余次,通過第二課堂團體和個人獲得校外獎項138次,在全國高校已遙遙領先,多次在全國性共青團會議上分享經驗。學院團委被表彰為山東省先進團委、山東省五四紅旗團組織。開展的青春健康教育經驗在全國性會議上分享,被表彰為計生協工作全國先進單位。做好統一戰線、老干部、關工委、居委會、戶籍管理、計劃生育等工作,積極發揮為師生職工服務的作用。學院被評為全市老干部工作部門調研信息宣傳工作先進單位。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學院創新發展
學院堅持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以爭創“雙高”為契機,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學院改革創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水平。
積極利用作為省級“診改”試點院校的契機,全面推進并運行“診改”工作,扎實做好“兩鏈”搭建、各層級規劃、各項建設目標與標準、診斷點梳理、智能數據分析平臺建設、8字螺旋運行等工作,主動建立常態化的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實現學院健康發展、良性循環。進一步修訂學院章程,完善各層面制度體系,健全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完善院務公開制度,暢通信訪渠道,妥善解決師生合理訴求,不斷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成立規劃編制工作小組,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趨勢,科學研判發展形勢,啟動學院“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部門“三定”工作,組織新一輪全員競聘。深化激勵分配制度改革,推進績效工資改革,完善績效工資考核與發放辦法。推進職稱改革,修訂各專業技術崗位任職資格條件(試行)及專業技術人員業績評價量化賦分辦法,及時開展職稱評聘工作。
學院緊緊圍繞服務“ 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對接醫養健康產業,調整專業設置、優化人才結構,增設口腔醫學、幼兒發展與健康、針灸推拿、中醫學等社會急需專業,重點培育與區域產業關聯度高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