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秋



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位于山東省昌邑市院校中街217號,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高等職業院校,北臨渤海萊州灣,東臨濰河,位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級戰略的疊加地帶,處于青濰都市圈、濰坊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等 “五區”重疊交匯處,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物阜民豐。學院處于山東半島和山東內陸的咽喉地帶,交通非常便利,濟青高鐵、濰萊高鐵、濰煙高鐵、濟青高速、濰萊高速、榮烏高速從昌邑南北通過,距離昌邑高鐵站8.5公里、濰坊北站21公里、濰坊機場30公里、膠東國際機場70公里,形成了20分鐘上高速、30分鐘乘高鐵、1小時乘飛機的陸空交通圈,具備了立足濰坊、輻射全省、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學院占地面積510畝,總投資6億元,建成教學樓、宿舍樓、實訓樓等17棟建筑,建設面積15.3萬平方米,所有建筑全部安裝了中央空調系統,為師生創造了舒適的學習環境。建成并投入使用實驗室、實訓車間33個;圖書館本月完工,已購置各類圖書10萬冊、電子圖書1T;按照5G標準建設萬兆智慧校園信息網絡系統,打造了觸摸屏授課教室90個,實現了校園互聯網、校園監控網、校園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通,配備了觸控一體機黑板、視頻系統和音響系統,滿足了遠程教學、同步課堂和信息化教學的要求。
日前,記者專程趕往這所山東省高職院校的“新秀”,采訪了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校長黃官祝。
黃官祝校長告訴記者:“昌邑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教育改革部署,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領域的改革,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以規劃建設產教融合示范區為契機,以建設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抓手,統籌本區域職業教育資源,積極發展好、培育好職業教育,努力構建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相適應的縣域職業教育‘昌邑模式,源源不斷為行業發展、產業崛起輸出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為昌邑市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于2020年3月22日被山東省政府批復設立,并于當年5月12日完成教育部備案。在疫情影響導致時間緊、任務重的急促情況下,緊鑼密鼓完成2020年單獨招生和綜合評價的宣傳、“線上”考試和錄取等工作。經過近一年篳路藍縷,學校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運轉良好,學院被評為“山東省產教融合示范院校”,學校團委被評為“濰坊市紅旗團委”。尤其是,在教育廳2020年度辦學質量考核中,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位列2020年新批準設立6處院校第一位。
師資力量
在師資建設方面,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按照“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創新提出“產業研究院”和“教育學院”相融合的“雙院制”教育教學模式,并以此模式精準配備師資,努力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產業孵化、人才培養鏈條,建設一支集行業大師、企業工程師、學院老師相融合的“三師”型育人團隊。
作為昌邑市主要招才引智平臺,學校重點加大對專家型、高學歷等人才群體招引力度,著力提高教師隊伍人才比例;立足職業院校辦學特色,重點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目前,學院有全職專任教師149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21人,雙師型教師55人,研究生88人,博士3人,兼職專家、工程師30余人。聘請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姜正新博士擔任榮譽院長。聘請清華大學聶永豐教授、吉林大學房春生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吳文良院長等一批知名專家為辦學顧問。引進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康鵬等13名博士為學院學科帶頭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能夠讓學生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劉韻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曾任郵電部數據通信研究所所長、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兼數據通信局局長、郵電部郵政科學規劃研究院院長、中國聯通總工程師、副總裁,現任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級高工。
榮譽院長姜正新,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2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2001年獲得吉林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長春市電信局副局長、吉林移動通信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中國網通集團南方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中國網通集團浙江省分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中國網通集團副總經理。
學科設置
在專業設置方面,環境學院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緊盯山東省“十強”產業集群及濰坊市、昌邑市新舊動能轉換趨勢,構建了以智能制造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環境保護為特色、以健康養生為拓展的4 個專業群,每個專業群至少含4個專業,并建有“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專業群結構總體合理。目前共開設了環境工程技術、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物聯網應用技術、電子商務、中醫康復技術、幼兒健康管理等18個前沿、特色專業,在校生達3520人。
與此同時,學院根據未來經濟社會及現代產業發展趨勢,動態增設新專業、微調優勢專業,所設專業將符合本科學校設置標準,確保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輸出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院作為全省唯一一家“環境”類高職學院,今年設置及未來新增的環境類專業,都是瞄準了在“兩山”生態新理念下催生的現代、前沿環保行業產業的迫切需求,進行全新授課,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及衍生服務業培養“高精尖”技能型人才。
辦學特色
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培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國工匠為目標,確立了“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校訓,塑造了“兼愛至善、篤學勵能”的校風、“博學精研、善教求真”的教風、“樂學善思,精技強能”的學風;打造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特色的成長課程,讓學生健康幸福成長的育人體系,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實施“雙學分制”培養,構建“文化專業課學分”和“人文綜合素養學分”兩個學分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院在做好專科教育的同時,打通專升本、自學本科和國際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多條學歷提升通道。
一年來,學院以“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為辦學主導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培養最優秀和最具創造力的大國工匠為己任,加強活動育人和校風學風建設,強化主題教育,服務學生成長,德育工作效果良好。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不斷探索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規章制度,教學科研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學院按照“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創新提出“產業研究院”和“教育學院”相融合的“雙院制”教育教學模式。依托現有專業資源,學校與天津大學康鵬博士成立了氫能源研究院,與中科院大氣研究中心成立了生態環保新材料研究院,與馬騁博士組建了芯片封裝設備研發中心,與山東依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東齊魯融媒鄉村振興研究院、青島紅樹林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濰坊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山東海匯九鑫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奇正會計技師學院等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共建智能制造、物聯網技術、環境工程三個產教融合基地;與昌邑市農業局共建了新型農民培訓基地,與應急局共建了應急執法人員培訓基地,與乾安安全人才培訓公司和昌邑市安監局聯合共建了企業安全人才培訓基地,與工信局共建了化工技術人才培訓基地,與中國商業技術聯合會組建了BIM人才培訓學院,與山東騰訊天鵝新媒體公司成立新媒體人才培訓學院。目前,學院孵化科研項目達到3個。
教學成果
學院根據學院專業教學實驗、實訓、實習的需要,組建了環境工程產教融合基地、信息技術產教融合基地、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基地。目前,配備了與相關專業教學相適應的基礎性實驗室和實訓室33個,到位儀器設備總值達2000多萬元。
學院教師作品獲“濰坊市市長杯設計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學院團委被評為“ 濰坊市紅旗團委”、學院被評為“山東省產教融合示范院校”。在2020年度山東省產教融合示范單位(基地)、示范性品牌專業、職工和職業教育領軍人物、創新創業先鋒和專業(學科)骨干帶頭人表彰中,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以超強競爭力位列榜單之中,斬獲四項殊榮。其中,學院榮獲“山東省產教融合示范單位(基地)”稱號,院長黃官祝榮獲“山東省職工與職業教育領軍人物”稱號,教師馮曉民榮獲“山東省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先鋒”稱號,教師王梅、王煒榮獲“山東省產教融合專業(學科)骨干帶頭人”稱號。
成功經驗
一年來,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在教育、教學、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等方面,發展成績突出,成績亮眼。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成績,既得益于中央、省、市等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和環境培優,也得益于學院自身“因校制宜”鍛造競爭發展核心優勢的努力付出。
近年來,昌邑市以濰坊市工業學校為龍頭,聯合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共同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昌邑市職業教育新模式。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成立,使昌邑市中高職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極大提升了昌邑市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和檔次。
當前,昌邑市按照“一體兩翼、立足三區、服務四業、五路并舉”的總體布局,統籌規劃濰坊市產教融合示范區(昌邑)建設,通過以產定教、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高度契合,校企共建、實現項目孵化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以訓促業、實現人才就業與產業需求高效匹配等途徑,致力于實現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昌邑樣板”。
也正是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自成立之初,便快馬加鞭、只爭朝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借鑒先進經驗,努力建設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當地乃至全省、全國有志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建設,優化完善教材和教學方式,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習慣的養成,努力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就業畢業措施
為落實好畢業生的工作,該學院一是夯實校外實訓基地,拉長產教融合“產業鏈”。
“我們學院根據專業特點,聯合企業與對口專業共建2-3處校外實訓基地。先后與濰柴集團、北汽福田集團、歌爾集團、康潔環衛集團等36家大型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定期安排教師帶領學生進住企業實習實訓,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踐的無縫對接。先后與濰坊、青島、煙臺的108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就業實訓基地,培育了大批‘適應快、上手快、成長快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去向更是遍布省內外,與以往僅局限于本地就業的局面,有了極大改觀。”黃官祝校長介紹時言語中滿含成就感和干事創業的激情。
與此同時,為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共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與實踐教學相適應的實驗室、實訓車間,著力夯實校內實訓基地,完善工學結合“新機制”。與康潔集團、魯商集團等企業合作,按照“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建立“專業需求—崗位模擬—企業就業”三位一體的校內產教融合企業5個。將課堂轉移到車間,創設企業生產真實環境,“邊教邊學、邊學邊做”,實現教學、實訓、生產的良性互動和“理論和實際、生產和培訓、專業和崗位”三個有效對接,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
根據昌邑經濟產業發展實際,發揮職業教育的培訓功能,參與鄉鎮社區學院建設,探索實施了“一鎮一產業、一鎮一基地、一地一特色”的社區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先后建設新型農民培訓基地10 個,舉辦農民夜校和送教下鄉活動,合作開展創業人才培養、新型農民培訓、鄉村干部能力提升等培訓,夯實新型農民培訓基地,助力鄉村振興“大文章”。
對學院未來的發展,黃官祝校長成竹在胸、激情滿滿。他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更加心懷‘國之大者,把握職業教育發展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堅持立德樹人,優化類型定位,一體化設計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深化‘三教改革,‘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細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學院教育辦學質量,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努力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圖片由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