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衛平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江西 景德鎮 333001)
武器裝備軍事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軍為履行使命任務的需要,確立“需求牽引,裝備先行”的理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及國防工業領域的創新應用,航空裝備的智能化成為未來航空裝備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人工智能將大大改變航空裝備的作戰效能,甚至顛覆未來作為武器的航空裝備的作戰使用方式。我們需要在現有航空裝備體系的基礎上,適應未來作戰裝備發展需要,分析軍事作戰需求,評估論證智能技術新應用。
“智能+”雖然代表一種趨勢,但從應用層面上說,其在現階段脫離了各類復雜系統本身的應用特征。相比于概念上的智能化戰爭及未來應用模式上的各類“智能+”,“+智能”是對智能化技術和系統的深入應用,主體是傳統系統,目標是完成傳統系統的轉型升級,提高作戰效能。航空裝備“+智能”是航空裝備智能化發展的必經過程,可實現在將來戰爭環境下,不同時空、不同作戰單元、不同作戰行動的體系化聯合作戰。
針對裝備體系的需求分析方法研究,研究人員借鑒軟件工程中面向對象的需求分析方法,提出了各類方法,但對裝備體系的需求分析說明有限,也有通過引入質量屋、復雜網絡等方法進行需求分析。其中,劉立輝提出了基于作戰任務需求,以信息為紐帶,建立作戰行為與系統行為的映射關系;許永平等人提出基于QFD與ANP的裝備作戰需求分析方法,反映軍事需求的作戰使用性能重要度排序;沈如松等人給出了基于UML和Petri網分別構建體系靜態結構模型和動態運行模型,建立映射關系的需求分析方法。這些需求分析方法在傳統裝備體系上取得了較好的分析及應用效果。
航空裝備加上人工智能之后即成為人工智能系統。這種系統可以認為是系統之系統,即體系,其中包含智能體(Agent)和作戰環境。圍繞能力需求牽引的思想,設計一個能夠提供預期能力的武器裝備體系結構是一個不斷迭代、逐步逼近的體系結構建模與分析過程。因此,以一個體系來分析航空裝備“+智能”(Aviation Equip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E+AI)較為合理。在“+AI”之后,航空裝備“+智能”賦予航空裝備體系需求分析新的涵義。
對航空裝備體系和各型航空裝備的研制來說,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是裝備體系及裝備本身研制的源頭,涉及的系統及利益攸關者非常之多。需求可分為兩大類:功能(function)需求和非功能(non-functional)需求。以系統工程的角度來看,需求不是憑空開發的。需求分析的一個目標是為各種不同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種理解并基于用戶目標獲取一個平衡的需求集合。也有將需求分析理解為需求開發的一個子階段,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初始的用戶需求說明書進行細化,分析每個細節,從而獲得對系統開發有價值的信息。
“AE+AI”需求分析(Aviation Equip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quirement Analysis,簡稱“AE+AI”RA)服務于航空裝備的全生命周期研制過程,不僅僅停留在需求論證階段,而是貫穿于工程設計、試制試飛、制造批產及運行保障等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需求分析的對象主要包含Agent和作戰環境。Agent和作戰環境的復雜性使得需求分析對象具有層次性和多維性。“AE+AI”RA既是一項技術活動,又是一個技術管理過程,強調設計建模方法,也要求狀態管控和數據管理。由此,可以借助霍爾模型,如圖1所示,對“AE+AI”RA進行描述?;魻柲P椭械闹R維、時間維、邏輯維分別對應“AE+AI”RA的需求分析對象、生命周期階段和需求分析過程。

圖1 基于霍爾模型的“AE+AI”RA概念模型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原始的利益攸關者需求。在任務需求捕獲之后,必然要對能力需求進行分析,針對系統需求建立系統用例,最終轉換為技術需求或技術指標。以“AE+AI”為代表的復雜武器裝備系統需求分析過程中的各類需求分析元素,以軍事需求和作戰任務為牽引,遵循“概念-戰略使命(任務)-能力-系統-技術”的需求分析主線,最終給出指定系統在可能時間內能夠產生的效果。其需求分析要素主要包括:任務需求、能力需求、系統需求、技術需求等。這些要素可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關聯,之間相互異構,卻又有機統一。
“AE+AI”RA展現了多維度且分層次,融合了復雜武器裝備系統需求分析的組成要素。對于航空裝備的正向研發設計而言,從作戰效能分析牽引得出裝備能力需求,能力需求再映射為最終的技術需求;對于航空裝備作戰效果分析而言,從裝備固有能力出發,在作戰仿真或試驗環境下得到裝備作戰效能仿真或試驗數據,最終用于作戰效能分析與評估。根據作戰任務和作戰構想,直升機能力指標體系由任務-能力映射得到,如后文圖3所示,在此不再贅述。

圖3 “AE+AI”體系結構建模過程
從作戰使命任務到作戰效能的分析過程對于裝備分析與論證來說是一個重要命題,“AE+AI”RA也不例外。如圖2所示,整個需求分析論的核心從使命任務出發,提出作戰能力要求,以“AE+AI”技術實現方式,完成作戰目標。

圖2 航空裝備“+智能”需求分析主要過程
“AE+AI”RA過程通過作戰活動、作戰流程及各類模型等要素分析航空裝備需求分析和論證過程中遇到的軍事需求內容及作戰要求、各系統初步設計方案和工業實現技術,考慮“+AI”后體系的涌現性、自主性、多維性、進化性等智能化特征。在需求分析業務流程的驅動下,體系層及裝備平臺層的相應分析項不斷組合、集成,實現從“AE+AI”使命任務到作戰效能分析與評估的全要素流轉。
航空裝備的研制與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體系化發展過程?!癆E+AI”可基于智能體Agent裝備體系進行分析,從作戰使命任務、作戰概念、作戰活動、作戰能力、體系結構、體系功能等角度分別描述“AE+AI”體系的作戰需求。運用一系列“AE+AI”需求分析方法,作戰需求最終分解并映射到航空裝備的作戰性能指標上,指標回溯可實現作戰效能分析評估。
“AE+AI”體系中除了智能體Agent和作戰環境外,由于作為智能體Agent的航空裝備涉及到裝備平臺加裝智能系統(如智能計算機、導航子系統、控制子系統等)后的描述,需體現出航空裝備“+智能”體系的智能化各類特征,因此,“AE+AI”體系結構建模是實現裝備體系多視圖描述的同時完成體系層向平臺層的傳遞映射,如圖所3所示。
不同于以往直接使用DoDAF、MoDAF等多視圖體系建模和使用需求條目管理傳遞模型的方式,“AE+AI”體系結構建模結合了應用SysML語言進行智能系統模型設計的過程,最終形成包括:作戰概念圖、指控交聯關系圖、作戰活動圖、映射視圖、用例活動圖、用例時序圖、用例IBD圖、BDD圖、狀態機圖等模型。根據“+智能”體系架構設計的復雜程度,通過表格、結構、行為、本體、圖像、時間、圖形、概率或替代概念手段,在確保多重抽象層次之間建模一致性的基礎上,合理運用DoDAF模型的核心要素以及約束條件,使用用例圖或環境圖的方式來表示滿足軍事需求的“AE+AI”體系及所屬系統。
除了體系層向平臺層的映射外,定義體系結構建模中涉及到的模型,DoDAF提供了指導開發架構的通用詞匯,用于交換體系結構信息和促進架構描述之間的互操作。需對DoDAF2.0標準中的8類視角和52類視圖進行裁剪,即在DoDAF2.0視圖外,基于作戰場景增加映射視圖,增加作戰任務與作戰能力映射關系視圖、作戰能力到平臺子系統的映射關系視圖、智能系統與航空裝備的加裝關系視圖等,如圖4所示,最終在需求管理系統或記錄文檔中形成“AE+AI”的能力目錄。

圖4 新增的需求分析多層級關系映射視圖
DoD對AI的應用范圍及因素進行了描述。三大類范圍包括:Enterprise AI(復雜組織體人工智能)、Mission Support AI(使命任務人工智能)、Operational AI(作戰人工智能)。四個因素包括:Operating Environment(作戰環境)、Resources(需要的資源)、Tempo(快慢節奏)、Implications of Failure(失敗的影響)。OODA環“以活勝僵、以快吃慢”已逐步取代傳統作戰中的“以大吃小”,成為戰爭制勝的關鍵機理。參照OODA模型“觀察(Observation)-判斷(Orientation)-決策(Decision)-行動(Action)”四個環節組成的作戰活動循環,以某次戰斗作戰體系OODA環中“AE+AI”體系所處的某一環為例,如圖5所示,在“AE+AI”體系OODA環的環內,智能體Agent的偵察打擊作戰環通過智能化升級后的雷達、光電、電子偵察等感知手段,觀察并獲得戰場態勢信息(包含內部和外部)。以多源目標智能識別與融合、智能自適應輔助決策、實時任務規劃、智能計算等技術為依托,對戰場和作戰過程進行判斷,實現攻擊占位、航路規劃、目標分配等實時決策,逐步解決人機融合難題,并最終在人的控制下更快節奏完成作戰任務。

圖5 “AE+AI”及作戰體系OODA環
“AE+AI”OODA環在實現典型作戰場景(即假定的作戰環境)設計的前期,從OODA各個環節的任務活動、時序步驟、狀態響應、實體節點、場景環境、組件接口等進行能力分解:既可為需求模型提供定性定量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分析影響OODA作戰環路速度的因素,而不至于在需求分析中遺漏數據項;也可為效能分析建立指標體系提供指標能力項的依據,對應體系中的各系統需求項。按體系結構分層級的方式,能力分析在OODA分析的基礎上,從“智能體Agent子系統、加裝智能化系統后的智能體Agent、典型作戰場景下的智能體Agent”三個層級分別進行描述。
1)智能化升級后的Agent子系統能力分析
面向作戰任務,如前所述,采取DoDAF體系建模自上而下逐級分析的方法,在體系結構的任務架構(OV)和系統架構(SV)分別建模的基礎上,基于能力視角(CV)建立滿意度函數。滿意度M
(x
)∈[0,1],當M
(x
)=1時,能力需求完全滿足;當M
(x
)=0時,能力需求未滿足。設置完全滿意的上、下限范圍,使用加權積進行聚合,形成作戰能力到平臺子系統的映射關系視圖,如圖6所示。利用TIM矩陣,去掉Agent子系統中關于系統實現技術的細節定量數據,保留定性關系,指標聚合后得到如后文圖7所示的矩陣。分析完成智能化技術與Agent子系統的“一對多、一對一、多對一、多對多”4種關系?!耙粚Χ唷焙汀岸鄬σ弧笔褂没野蟹治龇椒ㄟM行求解,得出“+智能”后智能體Agent各子系統的能力值。
圖6 TIM矩陣處理結果(指標向Agent子系統)
2)“+智能”后的智能體Agent能力分析
OODA循環速度決定著空中作戰的成敗,整體循環速度越快,取勝幾率越大。智能體Agent在未來體系作戰下,面對復雜作戰環境,以裝備體系外部信息為輸入,在航空裝備本身平臺上獲取及共享信息,轉化為智能Agent的內部信息,并作為加裝智能系統后的作戰活動輸入。機載設備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人類操作者可以將更多的OODA環節任務移交給機器,以獲得更大的空中對抗制勝概率。智能化升級后的Agent子系統承擔更多的OODA環任務,而作戰體系中人在OODA環中的活動相對變少,任務負荷相應減少。人在OODA環的角色值得在OODA循環的關系中不斷討論。
根據功能與行為的關系,功能又可定義成:為了利用行為,設計者通過對行為的認識,并經抽象而得到行為描述,在Agent和外部環境定義劃分之后,首先對用例活動過程進行定義。以某次作戰低空偵察為例,通過體系作戰的OODA賦予某航空裝備低空偵察的使命任務,自身OODA循環,結合飛行員的參與,賦予各子系統的作戰行為描述,如圖7所示。每個行為描述對應OODA各環節子系統的活動用例,關聯“AE+AI”的功能需求和接口需求,最終形成全機級系統功能目錄。

圖7 OODA環下的Agent內外部及人順序圖
3)Agent在典型作戰任務下的作戰能力評估
設計典型作戰場景,實現“+AI”體系結構向平臺系統逐層抵近轉化。如圖8所示,通過基于OODA的需求分析得到的“AE+AI”體系的固有能力,將智能體Agent置于作戰環境下遂行典型作戰任務,實現裝備視角向作戰視角的轉換,與體系結構建模過程中的作戰場景設計進行銜接對應。即在典型作戰場景下,智能體Agent遂行任務過程中,通過賦予體系結構建模設計、能力分析、映射聚合,“AE+AI”RA實現了從智能體Agent加裝的智能系統性能參數到智能體Agent遂行作戰的作戰能力分析,即Agent的固有能力直接影響航空裝備在作戰環境下的戰術戰法設計。同時,通過系統能力、中間層能力及底層能力,間接影響航空裝備作戰效能的發揮。反之,作戰效能能逆向牽引出“AE+AI”的固有能力,進而分析得出Agent的系統性能和相關設計參數。

圖8 典型作戰任務下智能體Agent作戰能力評估
如前所述,“AE+AI”RA有不同視角。當在模型的基礎上記錄需求時,存在典型區分視角的三種類型:數據、功能和行為。這三種需求表達在實際應用時以模型表示,即分別為:需求設計模型、邏輯模型和行為模型。需求分析的關鍵點在于做到這三類需求分析模型的有效統一,并進一步結合推演仿真等手段進行評估分析。需求設計模型、行為模型、邏輯映射與融合的關鍵步驟如下:
Step1:如圖9所示,建立“AE+AI”的用例,描述用例的交互人員、交互環境及外部環境;

圖9 需求設計模型的設計及分發關鍵步驟
Step2:設計需求追溯矩陣,使體系級、全機系統級需求條目分別對應用例模型、黑盒模型以及白盒模型;
Step3:對關聯需求的每個用例進行黑盒分析,再由黑盒模型到白盒設計分解,實現體系級、全機級需求向下游行為、邏輯的分配、分發;
Step4:當需要表示活動(系統白盒行為)時,增加類、活動以及序列圖來反映額外的作戰細節;
Step5:如圖10所示,根據作戰事件,進行功能的主狀態模型設計和狀態轉換關系分析;

圖10 功能模型與邏輯模型互為映射
Step6:行為模型與邏輯模型的映射處理,結合仿真模型,進行功能邏輯分析,實現功能邏輯自洽一致;
Step7:對基于典型作戰場景下邏輯模型產生的仿真數據進行統計與預處理,消除隨機因子的不確定性,實現從仿真結果數據到評估樣本的轉化;
Step8:對照能力目錄和Step2中的需求條目,設計頂層指標和各層級葉指標,如圖11所示,并針對作戰場景方案分別設計;

圖11 推演仿真與分析評估集成
Step9:設計評估模型(包含評估指標、評估方案、評估樣本、評估分析方法等),映射為算子樹,不同場景方案對應不同指標體系和計算公式,最終實現評估方法模型與推演仿真的集成。
“AE+AI”是航空裝備體系中一種較特殊的裝備體系,包含航空裝備本身和“+AI”后的新系統特征,不局限于宏觀的各類體系視圖,也不拘泥于某個Agent智能子系統。引入OODA環、體系結構層級、效能分析等方法,從“AE+AI”面向作戰運用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裝備體系、系統及子系統各層級的需求分析,對后續航空裝備發展中關于新裝備、新型號、能力提升以及型號加改裝的需求分析和論證都可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